影評
|
||
(本文北美作協網站與中華副刊同步刊出, 請看中華閱讀網)
洛城比台北早兩個月上映法國電影“Renoir”(印象雷諾瓦),賣票未滿座。對印象派有興趣的觀眾,可能比較捧場。皮耶.奧古斯特.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一家都很有名,三個兒子:長子 皮耶.雷諾瓦 (Pierre Renoir,1885-1952) 上舞台演戲;次子尚.雷諾瓦導演 (Jean Renoir,1894-1979) 跨越默片到有聲電影,最有名氣;幼子克勞德.雷諾瓦(Claude Renoir,1901-69) 做陶藝。根據劇情的夫子自道,畫家老爸對諸子的藝能不以為然,因為那些玩意兒,都不算手製的原創。
劇本的安排,突破了一些現代戲的老套:沒有老父恨鐵不成鋼,兒子也不想與父親較勁,更沒畫蛇添足,硬掰父子為同一個女子爭風吃醋。有些劇作家為了製造張力,無中生有以便激起高潮。不過問題是此片的編/導 吉爾.博多 (Gilles Bourdos) 讓支線隨便流,結構就落得鬆散。幸虧這部電影有個好攝影 - 台灣出身的李屏賓。他拍出什錦,有印象畫派的味道,點塊狀合成的靜物;花木在陽光下,散出柔和的光;衣裳,器物,傢具浸染著甜滋滋的淺色。
今日看雷諾瓦溫潤的作品,無法想像他早年不是走約定俗成的路。他不被當時的主流名家認同,只好從沙龍起家。這部片專注於他的晚年 (1915):雷諾瓦 (Michel Bouquet 飾) 搬到鄉下。關節炎阻礙他盡情盡興地作畫。他又極度想念去世的妻子。老大 (Laurent Poitrenaux 飾) 出門拼事業,老二 (Vincent Rottiers 飾) 在前線打仗,只有小名可可的老三 (Thomas Doret 飾) ,留在林木叢叢的莊園裡。這時一個年輕貌美,體態豐腴的女子 安隹 (Andree, Christa Theret 飾) 來應徵,作他耄耋時期最後一個模特兒。
安隹之前,很多模特兒都是雷諾瓦筆下的美人兒。片子有意讓她擔任許多佳作中的主角,這一點李屏賓做足了功課:透明杯裡洗筆,顏色溶沈在汪汪水光內;安隹輕卸羅衫,風吹紅色波浪的長髮,細緻油亮的皮膚,豐滿的肢體,或坐,臥,站;花灑噴水成條的弧柱;桃花流水窅然去;風舞花葉;落英繽紛….。光影詩人李屏賓將這些安排在不同的層次上。他敏感的天賦,再現銀幕。繼過去在海外影院看他的“花樣年華”, 還有2007年的“Flight of the Red Balloon”(紅氣球之旅),又一次觸著那種生動之氣韻。 雷諾瓦成名的作品,涵蓋窈窕女人撐把洋傘,有的戴頂花草帽,飄逸滾花邊的棉紗,及地的麻質長裙;洗澡的浴女;三五女子河邊洗衣,嬉戲;小徑行走的人;片子裡雷諾瓦還安排小團體在草地上野餐,池塘泛舟,塑造場景,構圖;一名侍女帶著嬰兒,跟著眾人玩耍,還給孩子餵奶;有一場鄉間俱樂部男女跳舞的背景,使人聯想到那幅“煎餅磨坊的舞會”。李屏賓參與了這些情節,使形象鮮活得彷彿原汁原味。 安隹走進了雷諾瓦的生活,她是他作畫的繆思。她曾經鬧脾氣罷工,心軟了再回頭。二兒子尚回來後,安隹尤其成了家中男子眼裡的重心。尚在戰場受傷,跛腳拄着拐杖回家。靚女安隹馬上變成誘惑。尚對拍電影充滿憧憬,仗打完後,娶了安隹,用她作幾部戲中的女神。三兒子可可剛進青春期,也對安隹的肉體非常好奇。這樣的編排,涉及太多副題,劇情顯得繁雜。 病痛帶給雷諾瓦無限的苦楚,他的手關節腫脹彎曲,必須綁繃帶,畫筆緊繫在手掌上,才能畫畫。幾個女僕除了操作家事,半夜裡還得爬起來,把他放在澡盆裡,以熱水舒緩筋骨環節的疼痛。她們抬轎一樣,搬他去野外寫生。不管怎麼,雷諾瓦仍然堅持,“人活在世,已經遭遇各類麻煩,畫應該引人愉悅和興奮。”本片交代了雷諾瓦晚年的情景。李屏賓的攝影,增加了看頭。(洛杉磯) 作者: 傅裴湘 生於台灣花蓮,自幼喜愛文學藝術,尤愛電影。東海大學中文系畢業,師大國語中心負責華語教學。移民美國後,在洛杉磯聯合學區任行政工作。2004年在東海網站開啓“電影論壇”(www.movie.tunghai74.org) ,寫觀影雜感,深受歡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