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
住在加州習慣了,一腳踏進美國東部的房子時很異質的感覺。但那房子的外觀經常在影視中見到──從路邊行人道拾級而上大概十多台階入大門進口,鄰居兩戶之隔可能僅寬徑一個美式足球員穿戴全副行頭之肩距。我進入的係兒子房東的三層樓房,房子面對華盛頓首府威斯康辛大道(Wisconsin Avenue),算是人口集中熱鬧區,可路上往來的車輛卻都安安靜靜的,加上春寒料峭,還懸浮些絲絲空寥的氛圍。 掀了門鈴,人身需挪靠階頂站台的最左邊,因為門啓沿半圓圈徑旋向右邊,若稍靠右,定勞鐵門打個正着。第一進是個瘦長玄關,房客擺放腳踏車籃球傘具等。繼跨一條短走廊,左轉為前廳,廊右有樓梯登樓,中廊不過前走三、四步即入廚房,廚房擱了冰箱爐台洗碗槽,僅容三人轉身而已,且煤氣味重,沒有窗戶空調,唯天花板上鑲部老式三葉風扇,吹起來叮鈴哐啷響。 小客廳放了四人座舊沙發,一架電視,壁爐台上列幾幀四個年輕男房客的飛盤賽相片。小客廳旁是兒子私人小小客廳,兩廳間未設隔牆,擺幾張椅書架及雜物;再入内屋即兒子的房間,雖有房牆卻沒房門,只拉塊透明布簾虛晃門面。從客廳到兒子的房間直進三間屋,一眼望通,來客不單來到了客廳,也可說同時進到了兒子的房間。 往二樓盥洗間時,經過也是沒門的三間房,裡面成坑成谷堆疊各類用物,好像招手請君隨觀。所幸廁所尚稱潔淨。三樓乃房東住居,來客似乎也無由再攀高一層了。他終日據守樓頂,鮮少出門,下面兩層任由房客自由發揮,對離家的年輕人來講,許是另一種天堂的解釋。 我對這種空間的佈置,頗為欣羡,住在裡面的人,似乎無由擔心懼怕,因為藉以保有私人空間的房門都毋庸存設。因而我對那三位不與我兒設房門的男孩兒立即有了好感,兩位白人小孩兒,一位西裔,看起來卻親如我們亞裔的孩子。我走進廚房做茶葉蛋,裡面竟清理的一絲不苟,這現象很奇怪,房間裡亂七八糟,廚房倒乾淨整潔。後來知道原在西裔的Jose喜歡烹飪,他也影響我那從不進廚房的小兒,開始學習煮炊。還好四位好心的男孩兒都不嫌棄我的茶葉蛋。 晚餐後四個大男孩擠在一張塌軟的沙發上看電視,說說笑笑的。兒子在加州的家裡好像也沒這麼開心過,而且回家時,兒子常關起自己的房門做自己的事兒。我在這「通暢」的空間裡感覺無比的溫馨,可以縱容目之所慾。旁邊一逕響著除塵器,兒子的衣鞋放在一個從上吊下來分許多層的塑料袋口裡,有些亂,但也看出來大概按著類別放。我好像處在加州兒子的房間,只除了缺了那些不再重要的家具。 在異常陌生的美東房子裡,伴有四張,不是三張,陌生又近切的嫩幼的臉孔,我轉頭擧目間,都彷彿似曾相識,可又似是而非,時空在一些微細處讓我會悟到所有這些暫時的,沒有定所的存在,完全不妨礙快樂的心境。我就在美東如此的一棟房子裡面,想到「偷閒學少年」的話。 |
|||
|
To:靜芝
妳好,經由北美作家協會及數位美國同學(王維)等努力的結果,似乎是找到妳這位永清國小以及海青國中的同學,倘若看到這個回帖,麻煩妳回信給我,感謝!
楊宏毅 敬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