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
||
世界華文作協紐約分會的【文薈】教室開辦了文學欣賞班。忝在自詡的文化義工,應召開課時,便知這是一個擬將文學推向華人社區,豐富華人大眾精神生活的實驗,所以完全是白老鼠的心態。客觀方面,我無能為力;主觀的部分,則自我要求以如履薄冰的心情挑戰自己,做好應承下來的工作;其實也很沒出息,離開講堂已好幾年,多少有點想念。
三位同仁推出的課都屬古典範疇。思考之後,忖量總要有人擔任現代文學的部分, 於是選了一個很多人不解的題目【大小說,大河小說】,而所指定閱讀選本是姜戎的【狼圖騰】與東方白的【浪淘沙】。說來慚愧,【浪淘沙】因為公共圖書館沒有那多藏書,63個分館31個有中文書籍,也借不來足夠的學員用書,最後只落得由我單絃獨奏,完全無法討論,心裡不免有些挫折感。【狼圖騰】遂成了唯一閱讀欣賞的選材。
有人不知大河小說是何物,還以為是台灣本土作家發明出來的名目;這些作家本人也不接受這誤認,他們說在西洋文學裡原有Novel Stream之謂,如戰爭與和平者然。我個人的的詮釋,乃舀大海之水濯我心胸的潑灑,構成震盪生命的小說,把歷史長河裡的支流與時代思潮裡的浪濤匯融到作品裡。【大小說】這個名稱倒純是我自創的;來到前幾個月我才知道,吾道不孤,原來前些年已有「大散文」的流行。不管多少人對余秋雨解釋歷史有些意見;夏堅勇偶然在觀察史事有照顧不到的時候,會為他覺得可惜,然而那樣的胸懷與眼界,不再僅是描花繪草,情嘆悲詠,把一腔的真情、真知、真領悟用大筆法縱心播放,給散文拓展出大天地,讀者感到喜悅歡迎是應該的;小說當然也該有這樣的作品。【狼圖騰】有這樣的境界,在「人的藝術」談人跟人之間的問題之外,把小說的穹蒼拓展得更廣更高,作者姜戎觀照的是狼與天,天與人,人與狼之間的關係、感應與互動。
大小說與大河小說其實二而一也,只是大河小說在台灣某些作家的筆下常常著重於與台灣歷史的連宗,彷彿反把大河小說定了型。若讓我選一個名稱,我願意用〈大小說〉概括一切,約定俗成的所謂大河小說應該是包括在大小說中的一型。大小說與一般常見習言的社會小說、身邊小說、情懺小說、鄉土小說、譴責小說、推理小說、抗議小說、戰爭小說……的不同,是大在格局的、氣勢的、題材的、篇幅的、筆法的、架構的、視野的、思維的、意識反射的。有些小說家不是沒有心,而是不願花那多心力去經營,或者經不起那樣的折磨;甚至真的只能細繪小品,不擅巨筆潑墨。【狼圖騰】除了將場景由一般的鄉村或都市拉向了大草原,在氣勢與格局上也讓讀者走出了門,跳出了窗,翻出了牆,奔出了街廓,越過了尋常山水,跑向難見邊緣的大世界,立刻天寬地闊起來。
作者以全知觀點構造這本書,所以他不但可以進入人心,也可以進入狼心。寫到人狼大戰的時候,筆鋒有如飛奔的「兒馬子」那有力的馬尾飆風於原野,力道萬鈞;描寫知青陳陣對「小狼」的付出,又像用錯方法溺愛兒子的父親,細緻溫馨。在文字上沒有故做「文藝」之調,完全自然書寫,但是可能為了強調作者的理念,無論敘述或描寫,常有過於感情用事的筆觸,讓讀者會皺起眉頭疑惑地尋思。結構上除了倒敘追敘的基本形式,未如時下許多新銳作家的故意挑戰傳統,標新立異。但是最後另加上一個〈理性挖掘—關於狼圖騰的講座與對話〉附之在外的尾巴。其實,大可以用小說技巧將思想之精髓放到書中去。
本書展出了很多作者理念的基調,如:萬物平等,草原的主角之一的狼族與人群的生存權利是平等的;人有人性,狼有狼性,應該獲得同樣的尊重,各保有自己的生活空間和生活方式,以求草原生態的平衡。草原自有草原邏輯,該依世代承傳留下來的游牧民族的生存之道,在自然平衡的原則下,過最適合牧民的的生活。草原民族逐草場而居,牛羊是財產的指標,牛羊靠草場生長繁衍;人靠「手把肉」養命,所以對於草場保護是保大命,必須遷場以保草養草,保大命優先於保小命。不管是人還是狼,都要遵守草原的自然法則生存,草原人的時序是清明接羔,盛夏剪毛,中秋打草,初冬宰羊。敬畏「騰格里」,天葬,吃肉還肉。更強烈批評中國人失去了狼性,以龍為圖騰,人變得羊性,變成挨打退縮的懦弱民族風格;中國人最強的時候是狼圖騰的草原民族當家的時候,因此論斷,農耕的生產制度是弱國弱民的重要根源。作者除了反覆舉久遠的歷史,更以日本侵華的歷史為例。這一點便是崇狼太甚,過於感情用事之處。是把事情看得太單純的想法,實際上解讀歷史不但要透析因果,還須瞭解背景與客觀形勢,「狼子兵法」策劃一場戰役可能有效,要操控牽扯甚廣錯綜複雜的全局,那可不一定啊!
細筆描繪了主要的人物,這「人物」是小說要素的定義,不只是兩腿站立的萬物之靈,包括狼王,狼媽媽,狼將軍,狼部隊;作者頂瞧不上的常為草原大害的黃羊;最雄壯威武統治馬群的「兒馬子」和他的馬家族;羊的守護者野性十足的家犬等等。點出來的這些主角與大小配角,都各有其貌各有其性,鮮活生動。比如狼王思考戰略的多智;執行戰術時的堅毅;指揮作戰時,知善用天時地利條件,按「狼子兵法」靈活利用,而最後在槍彈下犧牲仍是莊嚴壯烈的。至於那第一狼主角「小狼」短短的一生,享盡了人的寵愛,雖因離群而失去某些狼能,卻不改狼心狼性,不但證明了狼是不受豢養的也是不該豢養的。在人狼互鬥的過程中把草原生活與草原思維呈現在大舞台上,讓讀者大開眼界。
確然!書裡面,人沒有狼重要,故事也不新鮮。四名北京的高中學生,三個屬「黑幫走資派」或「反動學術權威」的子弟,對當時那些激進無知的紅衛兵非常反感,因而在1967年初冬結伴到草原「尋求寧靜的生活」;事實上是一種遠離暴風中心避禍的聰明選擇。他們是陳陣、楊克、高建中、張繼原,陳楊二人是羊倌,高建中是牛倌,張繼原是技術性最高的馬倌。他們在適應、學習、融入草原生活的過程中,以牧民為導師,尤其是如草原百科全書的畢利格老人。畢利格老人家祖孫三代,都把陳陣當作家人一樣看待;另一位教頭是狼專家與草原專家的場長烏力古。知青向蒙古牧民學習,如何跟狼、羊、馬、牛、蚊子、老鼠、旱獺共據天地,日子過得既艱苦又快樂,既驚心動魄又平凡俗常,一年又一年,讀透了草原書,由菜鳥變成融入的一份子。
只是陳陣執拗地在掏了狼崽兒窩後,硬違反所有人的意願(包括那小狼自己)養狼,致矛盾摩擦不斷,小狼與陳陣,陳陣與牧民,領導權威與草原人,草原蒙民與東北蒙族‥‥結果把失去「武器」狼牙和自由的憤怒小狼,養成不是家畜又非野獸瘋狂自殘的動物,最後還是陳陣親自下手送牠解脫去見騰格里的。布置的許多衝突與高潮,都是這部小說之所需要,卻是大多數讀者從未接觸過的題材與素材。
雖然【狼圖騰】的時空現場放在1967至1975,皆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時期,卻因蒙古草原位處邊緣地帶佔了天高皇帝遠,沒有荒謬恐怖的文鬥武鬥,對此姜戎也著墨不多。但是仍有那外行領導內行,強不知為知,自以為是的人物逞威弄權。成熟的作家都會用巧筆,一兩句話就能顯現人物的個性和神態。作者創造了一個解放軍代表包順貴,做派有太上皇的架勢,他的口頭禪是「誰再‥‥我就辦他的學習班!」在這個緊箍咒的威脅下,誰都乖了。沒經過「學習班」洗禮的人實在弄不明白那到底有多可怕,但見誰都肯服軟,陳陣低頭,烏力古低頭,最受尊敬的畢利格老人低頭,全都低頭,大家都屈從了錯誤的政策。於是三十年後陳陣和楊克重訪故地,所見到的乃是沙化的額侖草原,狼殺光了,天葬沒了,草原沒了,一切都改變了。作者沒用心痛形容,卻讓讀者感到的是比心痛還要痛,好像哪兒都痛!
這部書並非完美,所持「理論」有很多值得商榷處,但仍是一部可讀性甚高的書。於小說藝術之外,還能引動爭議和討論,啟迪心智與思考。首屆曼氏亞洲文學獎頒給了【狼圖騰】,是當得的。至少,要肯定姜戎先生的胸襟、氣派與筆的力道。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