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施叔青小說中的男性人物形象演化(王偉)

評論

淺談施叔青小說中的男性人物形象演化

王偉

作為華人作家中才氣橫溢,生活多姿多彩的女性作家而言,施叔青的文學世界是瑰麗迷人、搖曳生姿的。寬鬆的文化語境和社會氛圍、良好的教育經歷和理論素養,較少歷史陰影和道德重負,西方女權主義思想的影響,寫作者心靈解放的狀態,為她的寫作提供了廣闊自由的空間。其創作成就豐厚,獲獎累累,《香港三部曲》入選《亞洲週刊》評選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之列,《臺灣三部曲》則成為女性解析臺灣歷史的文學經典之作。

這個行走在香港、臺灣、美國三地的女作家,她用女性敏銳的觀察力去洞悉都市中女性的心理,她們如何在愛情與婚姻的陷阱中掙扎自救,如何在兩性關係的糾纏中尋求自我。施叔青對筆下人物的態度,尤其是對人類最基本的存在─兩性及其之間關係的看法也逐漸發生著轉變。作為一名女作家,她關注較多的自然是女性的生存境地,與此同時,她也沒有忽視與女性命運直接關聯的男性世界。她對具體作品中男性角色形象的塑造和心理的刻畫,經歷了創作思想的逐漸變化過程。

在早期創作階段,施叔青作品中的男性形象,表現出一種扭曲、變形、衰頹的精神狀態。代表的是無數現實生活中被扭曲、倒置、無法把握自己命運的平凡小人物。通過這些早期的代表作品,我們可以發現,男性人物作為一個性別存在,還沒有引起施叔青過多的關注。相對於她筆下那些瘋狂張揚的女主角們,男性形象或者萎縮為一團陰影,或者淡化其性格形態,成為社會批判分析的象徵性對象。她並未開始從男女關係中去挖掘當事人─男性人物的內心世界,而多描寫的是光怪詭異氣氛下畸形人物的隱秘、幽暗的心靈糾葛。

隨著美國留學生涯的開始,施叔青開始了創作的第二階段,她的思想因為有了複雜的理論滲透而發生迅速的轉變。六、七十年代之交正是西方世界日益興起的女權主義運動高漲之際,也與她自己經歷著留學生涯,又剛步入了婚姻生活有關,這時的施叔青不再是那個驚詫於夢魘世界的少女,她的視野落到了自己身邊的現實生活中。這一時期的作品,集中反映留學婚姻中男女雙方之間緊張對立的關係,並且側重於揭露男性對女性的壓抑乃至迫害,同情女性的不幸遭遇。隨著題材多取之於婚姻中的男女世界,施叔青也更加注重對作品中男性角色的細緻刻畫。

這些作品中的一系列男性都是以強者形象出現,他們有身份地位,有留學背景,普遍接受了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但他們都有明顯的人性缺陷,特別是骨子裏還留著傳統夫權社會觀念意識的烙印。反映在婚姻關係中,則普遍的表現為男方的冷漠、自私,要求對方無條件服從,將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女性身上,漠視女性的尊嚴和感受。施叔青認為男性這種具有普遍性的人性缺陷,正是造成家庭不和諧,兩性關係緊張對峙的根源。雖然她在創作中努力收斂約束自己的情感傾向,沒有直接在作品中流露,但是從每一個故事的結尾處,對女性角色生存困境的著意凸顯,我們可以看出她基本是站在女性的立場上,對那些一手造成女性痛苦的男性角色抱著嚴厲譴責的態度。

進入創作第三階段,施叔青在「香港故事系列」的人物塑造上,對以前創作的最大突破,在於她調整了以往將兩性關係極端對立的態度,盡力以冷靜平和的態度來看待女性以外的另一性,並表現出情欲以外的男女之間相互依戀的一種溫情。施叔青在這一時期的創作中,盡力以共性的視角來探求人類社會的基本組成─男性與女性之間的關係,關心雙方的生存境地,從而抓住了現代都市人群的本質所在。所以,「香港故事」系列被公認為是她「既老練又成熟」的典範之作,代表了她寫實主義小說藝術成就的一個高峰。

施叔青在這些作品中描寫的男性,是香港社會中產以上階級享受人群的代表。他們撚熟香港的各處茶樓酒肆,流連于古玩劇曲之間,港味最濃。這些事業成功的中年男士們,懂得欣賞和享受各種精緻藝術。在女性面前,他們儼然是這座城市的主人,引領著她們深入瞭解香港的物質精神文化。這些人從一般的社會衡量角度看起來,都是成功的強者,到了該享受生活的年齡,卻已經得不到感情的慰藉。而他們對物質生活的百般依偎眷戀,其實也是虛無孤寂的感情生活所致。施叔青在刻畫這些中年男性形象時,也在嘗試超越性別的局限,以一種瞭解、同情、寬容的態度對待他們的人生經歷和心理感受。寫出他們在人生創業中的艱辛,功成名就之後情感上的失意,在個體感情需求和傳統家庭角色中的矛盾心態。

縱貫施叔青的創作經歷和代表作品中的男性形象,可以看出,她的創作軌跡大體上是由象徵性的個人化體驗,逐步演化到具體的社會意義層面,與此同時,她對人物心靈的挖掘越來越深入,塑造的人物形象也越來越具有立體感。在對男性角色的表現上,經歷了三個不斷成熟的創作階段。

作為一名女作家,施叔青對待筆下男性人物的描寫,一直在注意避免女性寫作中常會出現的男性人物臉譜化的傾向,儘管在個別時期的作品態度偶有激烈。總起來看,她對男性人物心靈世界的刻畫愈來愈顯成熟。施叔青能在小說裏直接進入角色的心靈深處,較為全面妥當地呈現異性角色,展示藝術人物本身的魅力,顯示出她在人物刻畫技巧上的深厚功力。

王德威曾評論說,「臺灣六十年代師屬張愛玲而最有成就者,當推白先勇和施叔青。」談到這種影響,旁人多拿《愫細怨》和《第一爐香》中的女性命運進行比較。其實在刻畫男性形象上,施叔青于張愛玲也多有啟發。不同的是她們運用的手法:張愛玲是讓男性人物自己表現,袒露心緒,從男性眼裏看女性;施叔青則從作品中女性角色的立場出發,讓她們去講述身邊的男性,由此來完成對男性人物的塑造。這些男性形象,在冷眼旁觀的女作家寫來,顯得尤為真實生動。

施叔青創作最引人注目的成就,就在於她發掘了用女性特質、用女人眼光所看到的完整的兩性世界。而她在題材選擇上,也開拓了新的書寫空間。她的作品展現的是整個現代社會的大背景,通過兩性關係反映人的本質,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本質,是她的最終目標。我們可以看出,她的確在努力拓寬自己的視野,並且已經開闢出了一條更寬廣的創作道路。 (寄自德州達拉斯 8/2013)

 

Leave a Reply

  

  

  

You can use these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Current month ye@r 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