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經典文學(楊秋生)

評論

重讀經典文學

楊秋生

家裡幾個兄妹都愛讀書。

因為早產的關係,六個月大的時候,也才六磅重。母親看我長得又瘦又小,捨不得把我送到幼稚園,便自己在家教我認字。

母親說,三歲的我就靠著一些簡單的字和注音符號,開始讀起《國語日報》了。

後來訂新生報,每到周末便隨報附贈《新生兒童》。彩色封面的《新生兒童》,裡頭有許多吸引人的故事,還有劉興欽的漫畫 「小聰明」,生動有趣。《新生兒童》成為我愛不釋手的珍貴讀物,更為我打開進入書香世界的一扇門。

哥哥姊姊也都愛讀書,家中什麼樣的書都有。漫畫、童話、偵探、散文、小說、英美翻譯名著、章回小說、唐宋詩詞。人手一本,一本接一本,每個人看起書來,簡直就是「放下一切、六親不認」。

每天放學等公車回家,站牌旁邊就是一家書店,等車時間,便是我的讀書時間。

國中時,圖書館的現代文學藏書更是豐富,我連芭蕾舞藝術的書都看。畢業後等待高中聯考那段時間,我把幾本大部頭的書如《紅樓夢》、《黛絲姑娘》、《塊肉餘生錄》、《戰爭與和平》等看到更是廢寢忘食。

還記得當時讀《黛絲姑娘》,還為了出身貧苦農家、想要擺脫貧困、為尊嚴和自由而奮力對抗命運撥弄,最終仍掙脫不了緊緊束縛在身上的貧困命運的黛絲姑娘掬一把同情之淚。當時年紀太輕,只是沉迷在小說情節之中,一口氣讀完,讀的還只是小說浮面的感人故事。

後來重讀《黛絲姑娘》時,對於注重權貴血統和田產莊園的維多利亞王朝的英國已有些認識,真正了解到小說中不同的人物代表了當世各個不同的階層。貴族、新興的小資本家所謂中產階級與農民。

而出生貧困農民的黛絲姑娘安靜內斂,沉默付出,純潔高尚,對於公平有強烈的期許,擁有真正貴族精神。黛絲姑娘為了尊嚴與夢想而死,留下的是徬徨無措的資本家,十分吻合維多利亞後期的時代特點。

至於小說中神祕主義、宗教和政治的暗示,以及贖罪,都豐富了這本小說。讀《黛絲姑娘》,不再只是一個麻雀想變鳳凰的故事而已。

小的時候愛讀的《頑童流浪記》,讀的也只是一個受不了每天必須穿戴整齊,依照禮儀用餐,還得上教堂聆聽冗長布道的叛逆男孩哈克,逃離文明社會的羈束,夥同逃離奴隸制度的黑奴吉姆,聯袂撐著木筏順著密西西比河而下,尋求自由的流浪故事。

多年之後再讀,才讀出馬克吐溫是運用了「反諷」的手法,深入探討美國社會各階層文化。不只對人性的剖析諷刺極為深入,也拋出種族問題,道德、人性和信仰等種種值得深思討論的線索。

而體會出密西西比河的象徵意義,更是多年之後了。哈克在密西西比河獲得新生,找回自我,走回樂土。密西西比河象徵著自由、純潔與淨化,與受污染的文明陸地形成強烈的對比。讀書再不能「一口氣」讀完了,而是完全得依照西洋文學所謂的「close reading」,誠如Henry James《小說的藝術》中所說的:「一部小說是一個有生命的東西,像任何一個別的有機體一樣,它是一個整體,並且連續不斷,而且我認為它越富有生命的話,你就越會發現在它的每一個部分裡,都包含著每一個別的部分裡的某些東西。」

讀經典文學,必須一個字、一個字仔仔細細地讀,便能發現字裡行間裡全是寶!

最近《大亨小傳》電影掀起一股旋風,帶動閱讀小說風潮。

有人說,它是一本存在於你我之間的愛情故事。如果說《大亨小傳》只是一本愛情小說,還真委屈了這本好書。

《大亨小傳》是村上春樹自述人生中遇到最重要的三本書之一,若要在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卡拉馬助夫兄弟們》、錢德勒的《漫長的告別》和費茲傑羅的《大亨小傳》中只選一本的話,無疑地,《大亨小傳》是他最終的選擇。他認為讀小說不止是讀一個故事,而是讀作者藉著作品要表達的深意。他的作品《挪威的森林》中,曾藉十八歲的渡邊之口說:隨便翻開《大亨小傳》任何一頁,從來沒有一次失望過,沒有一頁是無聊的。甚至每次重讀,更增加了有趣的閱讀部分。

這本被列為美國「現代文庫」二十世紀百大英文小說第二名,英國Radcliffe出版社二十世紀百大小說第一名的經典文學,幾乎為美國高中、大學標準教材必讀之書。嚴密的結構、深刻的內涵,在細讀之下,每一節、每一句,都匠心獨運。

年輕時讀過費茲傑羅的《大亨小傳》,也讀過海明威的《妾似朝陽又照君》,卻從來沒將兩人聯想在一起過。最近重讀《大亨小傳》,覺得那個年代絕對和海明威所處的「迷惘、失落的一代」,是同處一個時代。而海明威以傑克既屬迷失的一群,紙醉金迷,卻也未真正迷失,冷眼旁觀講述故事,和費茲傑羅以尼克旁觀冷眼展開敘述,既有旁觀者超然物外的觀點,又深入人物情節之間,卻能自省,未陷入泥淖之中,增加了書的深度和層次,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於是我展開了探究之路,果真印證了費茲傑羅是美國現代文學史迷惘一代的代表作家。而海明威第一部成功的小說《妾似朝陽又照君》的創作靈感,便是在讀過費茲傑羅《大亨小傳》的手稿之後萌生的,在他最喜愛的咖啡館丁香園用六個星期完成的。

《大亨小傳》無論敘事技巧或語言藝術,類比、對比、渲染、烘托,或由景寫情,直接、間接地刻畫人物都豐滿生動。明喻、隱喻、象徵手法,充滿弦外之音。前呼後應,意象豐富,行文如詩充滿音樂性,意中又另有深意。讓讀者在奢華虛無的世界中,走進入了理想與現實的差距與衝突中,隨著尼克看到夢想的幻滅。

一般多認為蓋茲比的美國夢, 是為了最後的成功、發財,與財富帶來的身分與地位。而他想要得到財富、身分與地位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另一個夢——讓黛西回到他身邊。而我仔細思考之後,覺得這個帶著對摯愛的純然堅持與執著的愛情美國夢,已越過物質層面提升到精神的層次。

書中三次出現的綠燈, 論者幾乎一致認為第一盞綠燈象徵對夢想的追求,第二盞象徵對夢想的實現,書本最後出現的第三盞象徵美國夢的幻滅,前後呼應,作為一本書的結束和論斷。

而我卻認為最後一段的上半句:「Gatsby信奉著這盞綠燈,這個一年年在我們眼前漸行漸遠的極樂未來。當時它從我們身邊逃開,」綠燈,的確是蓋茲比的目標與夢想,忽遠忽近的綠燈把他引向了生命的終點;綠燈,象徵著蓋茲比奮鬥的目標最終幻滅了,也象徵著爵士時代充斥著浮華虛無、紙醉金迷的物質世界的易碎,整本書前後呼應,完整地表達了當時美國夢的幻滅與破碎。但是這段的下半句:「但是沒有關係……明天我們會跑得更快,把手臂伸得更長……直到出現一個美好的清晨……。為此,我們繼續而行,像逆流而行的船隻,不斷地被浪潮推回到過去。」卻是全書最重要的點睛之處──儘管蓋茲比的綠燈幻滅是悲傷的,當時的美國夢是虛幻易滅的,但是,每個人心中仍抱持著一個屬於自己的美國夢。

在尼克的心中也有一盞綠燈,一種中西部並未喪失的傳統價值。尼克回到中西部,是因為他已深刻地認識到東部無論世襲的貴族,或如暴發戶的新貴,追求物質財富下,掩蓋不住的是虛偽、自私、冷酷、奢華虛浮的墮落靈魂。而中西部,仍是民風純樸,在質樸的「精神家園」中,才能真正找回自己的那盞綠燈──一個真正而真實的信仰。作為迷惘一代的覺醒人,要實現自己的夢想,只有誠實面對自己,努力辛勤逆水而上。不只是尼克,是每一個人,每個人心裡都有一盞綠燈,一個追求夢想時懷抱的希望。這樣,整本書才真正達到了所謂的「前後呼應」,一個真正美國夢的精神!除了一方面反映出爵士時代的精神,另一方面也刻畫出對夢想的超越,人性中永恆的一面,這才更突顯整本小說所建構的完美結構。

我對費茲傑羅東西兩個形狀一模一樣,隔河相對的兩處,象徵著兩地不同的階級(當時稱階級,現在稱為世界),取名為「東卵」與「西卵」特別有興趣。東卵是天生貴族,名門世家,還保留著古老英國風範,文雅高傲的紳士精神,蔑視非我族類的中下階層群眾的圈圈。而西卵,是正崛起的新興暴發戶,急欲晉升上流社會。兩者既對立又衝突。

美國真實的地理和歷史,並無所謂的東卵和西卵。費茲傑羅用「東」和「西」取地名是否別有用意?為什麼取「卵」這個怪名字呢?不免想,在那個社會文化傾向頹廢虛無與享樂主義的美國夢,夢如「卵」一般地易碎。

書一開頭尼克便形容「從我住的地方遠望小灣對岸,只見東卵豪華住宅區的瓊樓玉宇,映在水面上閃閃發光。」而隔著水,東卵與西卵之間的「水」,正象徵著東西卵他們之間存在著一道永遠也無法跨越的鴻溝。

而遙不可及的東卵瓊樓玉宇,或瓊樓玉宇所代表的世界,對西卵人而言,一如鏡花水月,終歸幻滅。

《大亨小傳》第六章,湯姆質問尼克「這個蓋茲比究竟是誰?」在對話中忽然插入一句「一陣微風吹動了黛西的毛茸茸的灰皮領子」,那是純粹描述當時燠熱的天氣,忽然吹來一陣微風?還是這微風動搖了黛西?還是表示這是一個風暴的前兆?

《大亨小傳》中像這種可以細細品味的地方太多了,可以一輩子都讓我們隨時重讀,隨時有意外的驚喜。

有機會重讀經典文學,覺得自己好幸福。

(寄自加州,原載世界副刊2013/11/10)

 

Leave a Reply

  

  

  

You can use these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Current month ye@r 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