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讓在東海大學國際研討會演講

文壇消息

張讓在東海大學華文文學研討會演說

作家張讓應東海大學中文系之邀,於2013年11月16、17日參加「世紀末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會中發表演說。

會議主題為文學史概念下的文學現象,並邀請作家張讓、陳玉慧、賴香吟、駱以軍、零雨到現場演說,學者發表研究其作品之論文。張讓以〈在兩端之間奔跑>為題,談自己的創作歷程。在東海另一場演講是與周芬伶對談〈散文的紀實與虛構〉。

下面是〈在兩端之間奔跑>演講大要。

1. 在遊戲和苦工之間

2012年11月中就在我開始構思這篇講稿時,《紐約時報》先後刊登了一長一短兩篇報導,79歲的羅斯(Philip Roth)宣佈停筆不寫了。他覺得已為小說排除一切奉獻了一生,決心從此不再寫小說:「想到再和寫作奮鬥,就覺得受不了。」

最後那一句:「想到再和寫作奮鬥,就覺得受不了。」尤其讓我驚訝。關鍵詞在:奮鬥和受不了。從這裡引出好幾個問題:寫作是苦工?還是遊戲?是什麼驅使作家寫下去?

2. 在直覺和理念之間

我年輕開始寫作時無可無不可提筆就寫起來了,沒有計劃,沒有野心,更沒有任何理念,只有單純的有話想說就說的念頭。剛開始時是盲目的寫,完全憑直覺。肚子裡東西非常少,可是想寫的動力非常強,因為嘗試一個新東西,覺得是在玩,而且越試越好玩。剛開始時愉快極了,簡直輕而易舉。要在寫了很多年,有了一些人生經歷,書也讀了一堆以後,眼界寬了高了,才開始回頭反省寫作這回事,才有了屬於自己的標準,有了追求什麼應該怎麼寫的理念。從原先只要賞心悅目自娛娛人,走向寫別人沒寫過的、開創文字新空間的路。從直覺地寫作到自覺地寫作,不再是自來水打開即嘩嘩流瀉的遊戲,逐漸成了字斟句琢步步為營的苦工。

3. 在感性和知性之間

在中文文學中長大的人,自然而然親近抒情的表達。因此我最先自然而然走的就是抒情或敘事的路,感性的成份強。走向知性並不是蓄意的,而是不知不覺的,隨著自我意識成長而來。當我終於比較了解自己時,發現了自己的兩極性。也就是我同時極具感性和知性,很難說哪個比較強。感性讓我對外界有深刻的感觸,理性讓我去詰問感性帶來的這些感觸,一層層探究更深的意義。因此我覺得最好的散文(文字)必須同時訴諸感性和知性。先打動感情,然後激發人去思考。

4. 在形式和內容之間

我總在追求「最恰當」的表達。形式上可以是抒情、詩意、議論、書信、手記、記錄,語氣上可以是溫柔敦厚,也可以是潑婦罵街。

有的人寫來毫無火氣四平八穩,我很喜歡那種寫法,也可以做到,只是很快就會厭倦了。我需要衝突和硝煙,需要爭執辯論來來回回,需要跌宕頓挫撫仰升沈,需要戲劇需要音樂。所以經常在尋求新的表達法,以配合主題和心境。有時需要自說自話,有時需要雄辯高談,有時需要輕聲細語,有時需要狂人囈語,有時需要點到即止,有時需要百科全書式的詳盡,完全看情形。

5. 結論

我的散文可以是散步,也可以是跑跳,最終希望做到自由奔騰開闊無際,讓人眼界一新。

至於寫作最初是為了好玩,最後還是為了好玩。只希望在好玩之外,還有些值得回味的東西。

 

Leave a Reply

  

  

  

You can use these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Current month ye@r 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