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氣與佛心 (石麗東)

報導文學

豪氣與佛心── 紐約來的作家叢甦

石麗東

叢甦演講後與美南作協會員合照留念

叢甦(前排中)演講後與美南作協會員合照留念

2013年12月初的第一個週末,叢甦應美南華文作協之邀南下訪問休士頓,抵達的週五晚上,文友們眾星拱月似地擁簇著叢甦進入華埠的東海飯店,室外的氣溫從前一天驟降到華氏卅度,剛坐定即噓寒問暖:「是叢甦把寒流帶來的吧」,「衣服帶夠了嗎?挺得住這股冷鋒嗎?」不意叢甦立即揮灑她一貫招牌的豪俠之氣:「怕冷?誰怕誰,我是紐約來的揶 !」

半世紀以來,紐約不僅是叢甦多篇小說的場景,同時也舖排她專業生涯和退休後的人生舞台,追溯叢甦在華文文壇闖出名號,早在她北一女時代參加婦女寫作協會徵文比賽奪得第一;若以1980年作為叢甦文學創作的分界線,前此出版的作品:「白色的網」、「秋霧」、「想飛」、「中國人」四本小說集子,和81年之後的「君王與跳蚤」、「淨土沙鷗」、「生氣吧中國人」三本散文集子及另一本小說「獸與魔」皆在居住紐約時期集結成書。日後叢甦逐漸轉向散文雜文創作,或被指名為「小說界的逃兵」,她解釋「人到中年憑添一些或多或少的犬儒,而雜文的形式比較適合發洩那或狂或狷的情緒。」

80年代沈從文訪美,與夏志清,叢甦合影(叢甦提供)

80年代沈從文訪美,與夏志清,叢甦合影(叢甦提供)

叢甦創作文類的轉變,還因學業有成,在紐約謀得合意的職業和安定的生活,走出求學時代的艱困與疏離,能夠放眼觀察更廣闊的大千世界。作為聯合國總部的所在地,紐約集全球商業、財經、媒体、藝術、時裝、娛樂的中心,堪稱世界文化的首都,尤其廿世紀下半葉美國身為冷戰時代自由陣營的領袖,它像磁鐵般吸引各國精英(其中包括三0年代就成名的作家如沈從文錢鍾書等的來訪),此一風雲際會的客觀事實構成叢甦書寫散文的豐富資源。對於棲身大半生的世界名都, 叢甦表示:紐約的可愛處在於充滿活力、各色人等,日夜不息,似為世界之縮形。

從小說到散文

1985年紐約一家華文報紙副刊主編曹又方邀請叢甦定期撰寫專欄,此時的她不僅海闊天空落筆皆是文章,叢甦更認為「黑字落上白 紙,又印成報章,就有相當的社會屬性,創作本身也有社會內涵和社會責任。」

當叢甦的小說讀者遺憾她歇手創作小說的時候,她本人卻以旁觀的態度表示:「可惜什麼?…從藝術的角度看,好的小說是比較具有永恆性,但就時效來說,雜文比較乾脆有力,一針見血。」這股豪氣和主張「文以載道」的歷史觀促使叢甦參加「海外華文作家筆會」、「對日索賠同胞會」、「中國近代口述學會」等三個組織,日後更以「國際筆會」婦女作家委員會的聯合國代表身份提出英文報告,替弱勢婦女申訴不平,爭取權利,因此成為一位名符其實的社會運動家。

叢甦本名叢掖滋,出生于山東掖縣,正值抗戰兵興,家中手足八人,她排行老么,其成長過程和舉家遷徙的路線,代表近代中國人的流離典型之一;先是逃到大後方,1949再遷播台灣。

青島歡樂歲月

抗戰勝利後,叢甦隨父母親來到青島,那是她童年時代最安定最快樂的三年,頭一次吃大白米,頭一回用自來水和抽水馬桶,在青島唸小學時她閱讀了一些巴金、李健吾、茅盾的作品,似懂非懂,囫圇吞棗,飢不擇食。在作文簿上叢甦形容一個車夫蜷縮牆角「一個孤獨的人力車夫, 踽踽地踱著,等待顧客…」老師用紅筆圈得麻密,評語「感情豐富」。如今回頭看,這是她走 向文學殿堂所舖下的第一塊磚。

1949年,父母親帶著三個較為年幼的小孩來台,全家棲身台北南昌街的一條窄巷,他們從青島的花園洋房,擠進台北卅尺長十尺寬的小屋,對叢甦幼小的心靈難免產生抑鬱、恐懼之感,此時南昌街窄巷的對面恰有一家書店,老闆和善,對那些祗看不買的學生,從來不下逐客令,這家書店適時成為叢甦少年時代一個難得的文學課堂,在那裡她閱讀了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西遊記」,西洋翻譯小說:「飄」「茶花女」「基督山恩仇記」「小婦人」等,緣於閱讀名著的激勵,使令就讀女師附小六年級的她,向新生報「兒童園地」投稿,不意就讓「叢甦」的筆名首次見了報。

在北一女的六年時光,她的作文常被老師在堂上朗讀,課餘還參加多樣活動,譬如辦壁報、演話劇、說相聲、演講和作文比賽、到了高中最後一年她報名參加女青年徵文比賽,拔得頭籌,因此獲邀加入台北婦女寫作協會,記得當時入會的年齡是十八歲,結果虛報了一歲,她榮膺該協會最年輕的會員。

系狀元的壓力

高中畢業後,叢甦以第一志願考進台大外文系,經北一女老師查分的結果發現她和聯考狀元祗有些微零點幾分的差距,入秋開學後,叢甦和其他十三位考取台大的北一女系狀元回校參加授獎儀式,對叢甦期望甚殷的父親認為沒點上狀元反而是一件好事。

然而摘下系狀元的桂冠,一直構成叢甦台大求學時的隱形壓力,平日除了上課就到外文系圖書館拚書,在那裡她研讀了十八世紀英美重要作家的作品,還讀完戲劇家易卜生和美國尤金奧尼爾的全集。她的努力耕耘,不但四年皆獲「書卷獎」,而且也替自己漫長的文學之路奠定基礎。

大二那年,她選修夏濟安教授的「英國文學作品選讀」,經由老師的命題,要大家模仿「咆哮山莊」的筆法,試寫故事女主角「伊莎貝拉的蜜月」, 這篇作品至今仍被她所珍愛,而且自認是影響她献身文學的一部關鍵性的作品,夏老師讀後讚賞叢甦學識廣博,想像力豐富,文字優美。這也是她在夏濟安所創辦「文學雜誌」所刊登的第一篇小說。卅年後聶華苓編選海外華文 文集,也把這篇列入。但是若干叢甦同班卻口出怨言,因為教翻譯的候老師竟要同學們把這篇中文翻譯成英文。

「盲獵」與存在主義

1960年代初期叢甦負笈美國,當她在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攻讀文學碩士的時候,接獲白先勇「現代文學」創刊號的邀稿信,叢甦完成了散文式的小說「盲獵」,後來歐陽子編選「現代文學小說選集」,便將「盲獵」列為首篇。白先勇推崇這篇小說是「台灣作家受到西方存在主義影響,所產生的第一篇探討人類基本存在困境的小說…可視為生命過程的一個寓言,」故事主軸寫五名獵人在黑暗的森林中想要捕捉黑色的鳥,每個人的心理充滿焦慮、恐懼和絕望,作者把這些內心感受上升到人生哲理的思考。

早在大學時代,叢甦便對於形而上的作家懷有偏愛,譬如她對杜斯多也夫斯基、卡夫卡的作品比較傾心,而對一般人所喜愛的珍奧斯汀、狄更斯和詹姆士卻如秋風過耳等閒視之。因此一開始寫小說,叢甦就強調人類的內心世界,認為「內在人」比「外在人」更為重要,「作家對心理的刻劃比對外型和對話的描述更重要」。如果把人比喻作冰山的話,叢甦說「我比較注意的是淹沒在水裡的那一部份。」

1961 年她取得華盛頓大學文學碩士,指導教授建議攻讀博士,忽聞母親病逝,叢甦傷痛逾恆,姐妹們建議她趕快搬到紐約,可就近照應;她決定轉往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圖書館碩士,以謀生計,畢業後她應聘紐約洛克斐勒家族的紀念圖書館任職,數年後升任館長,直到她退休為止,這份工作給她機會觀察美國精英階層的文化;她從洛氏家族看見富而不驕,儘力回饋社會的家風。那年代叢甦的外文系校友朱炎戲稱她位居宇宙的中心,因為地球的中心在紐約,而洛克斐勒大廈則是紐約的中心。

「想飛」與「中國人」

由於喪母之痛和轉換工作帶來的忙碌使她停筆十年,自1967年用英文寫了一篇評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便擱筆了,直到1977年她結婚生子之後第一次返台探親,重新熟悉中國的語言文字和故土人情,「為了再認同中國人」,她重新提筆寫作。

叢甦停筆十年恰也是她小說創作的分水嶺,來美的初期寫留學生流放的經驗和失落的一代,到了1977年的「想飛」和78年「中國人」諸篇表現的則是覺醒的一代「寫的是流浪的中國人,他的躑躅、徬徨、期望和等待」,這時她留美近廿年,所見所聞的社會現實促使她走出象牙塔;「深深覺得人如果連活命都成問題,那麼對形而上的焦慮和探討也就等而次之了,…這也是為什麼後來覺得卡夫卡越來越索然無味,而對雨果大慈悲的人道主義卻感激零涕!」。

白先勇對於叢甦創作小說的技巧曾評論:「傑出的小說家,在寫作技巧上,一定有一、二處為旁人所不能及者。叢甦的小說,最成功的在於對細節有效的控制與巧妙的安排,她的文風類近繁富,而她的才華則表諸於小說中比喻的塑造。」

1981年5月他代表台北「中國時報」訪問北歐一個月,完成「淨土沙鷗」,這本遊記,除了風景還融會當地文人、哲學家藝術家的評介,附上當代一些小人物的訪問,讓歷史和現實兼顧,陳映真說,這是他所讀過最好的遊記。

1986年她出版另一本小說「獸與魔」,雖然寫的仍是海外流浪的中國人,但內涵卻更為廣泛,故事渉及納粹集中營、文革、柬埔寨的戰亂,作者關注的焦點是人性受到的扭曲與摧殘,陳公仲教授認為叢甦此一時期的小說風格「更帶有散文化的色彩,在作品結構上,時空改換更大更靈活,…同時也加上議論性的言語,有助於增加作品的理性思考,提升思想品味。」陳教授並且認為「叢甦不僅是一名為民請命的作家,也是一位政論家和鬥士。」

自九0年代叢甦退休後能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散文創作、社區演講和社會公益活動,在一篇悼念唐德剛教授的文章中,叢甦提及她在紐約所參加的三會,其一,海外華文作家筆會,它的前身乃五十年代唐德剛與胡適等學者和詩人所組的「白馬詩社」,九十年代初,「海外華文作家筆會」並與「國際筆會」掛鉤。

熱心社會運動

其二,「在唐教授的鼓勵下,擔任「對日索賠同胞會」的會長,雖然在主事的五年內並未索得分文半毫,但對於提升歷史意識和責任認知上激起一定波瀾,大陸各地民間索賠行動也陸續展開。「索賠會」後來發展而成「亞太事務研究中心」。

其三,九十年代在紐約成立的「中國近代口述史學會」,由叢甦擔任首任會長,數十年來口述歷史的成果碩然。此外她曾任舊金山「中國民主教育基金會」評委,紐約「中國人權」顧問,自1995年起,任國際筆會婦女作家委員會的聯合國代表。

2011年,叢甦以國際筆會婦女委員會聯合國代表身份向聯合國NGO大會提出一篇三千字的英文報告  A Brief Report : Violence against Women,它指出,女性因天生体質和傳統的社會地位使然,不論戰時或平時,多為暴力襲擊的對象,她列舉男性沙文主義、回教狂熱份子藉宗教之名迫害婦女,以及落後地區女童受岐視的現象。2013年年底她在休士頓美南作協的演講題目是「 婦女撐住半邊天」,從古今中外的史實中論述女性在社會中的邊緣地位和不公平待遇,充滿對弱者的關懷。她認為要改變這些現狀,必須先改變一般人的想法和態度,也就是所謂的意識型態。

「偉大」和「重要」之別

叢甦應美南華文作協之邀來休士頓演講

叢甦應美南華文作協之邀12/7/2013在休士頓演講

演說中她被問道「偉大」和「重要」作家的區別何在 ?她舉例海明威是重要的作家,但是福克納和杜斯多也夫斯基卻是偉大的作家,有位聽眾請她進一歩列舉中國古今的偉大和重要作家時,她表示有許多作家朋友,不能回答這個問題。但知無不言的叢 甦從更廣闊地角度說明:一個偉大的作家要有宇宙觀,像中國四大奇書寫的都是人與社會的關係,而偉大的西方名著寫的是人與宇宙的關係,她表示十分尊敬夏志清學問淵博,但是卻不贊同夏教授在「中國現代文學史」裡,把張愛玲放在第一,張表達的是人生的滄桑,說到表現人生的關懷與關照,她認為魯迅要更勝一籌。

「如果人生有機會重頭來一遍,你會怎麼做?」叢甦說:「我會集中精神,用心寫一本書,就像曹雪芹完成紅樓夢一樣,而不是像過去這樣渉獵文、史、哲、藝、音樂、科幻小說、星象學和佛學的研究…分散自己的精力。」

數十年來她發表的中英文散文及評論近千篇,兩年前本想出一兩本,但台灣的某方只願出全集,而不願零星作業,因為全集必須通盤整理出來,更需找人打字,對叢甦說來工程浩大!新春伊始,她計劃把「明報月刊」連載過的中篇寓言小說先行出版,對於喜歡叢甦小說的讀者,無疑是一件令人興奮的好消息!

 

作者簡介

石麗東,廣西義寧縣人,高雄女中、政大新聞系、所畢業,曾任職中央通訊社、美國休士頓郵報資料部、中央日報海外特約撰述。2004年以「行者無疆」獲華僑文教基金會華文著述獎新聞寫作類首獎,98年獲中央日報海外華文創作獎第二名,97年獲香港明報紐約創刊徵文第二名。曾任美南作協首任會長,海外華文女作協第十一屆會長。著有: 當代新聞報導(台北正中)、成功立業在美國(上下兩冊,紐約天外出版社)、誰與爭鋒:美國華人傑出人物(台北商務印書館)等書。

主編:全球華文女作家散文選(九歌)、全球華文女作家小傳及作品目錄(秀威)。與趙淑敏共同主編:采玉華章:美國華文作家選集(台北商務印書館)。

本文為叢甦最新報導,3/3/2014與中華副刊同步刊出,請看中華閱讀網

 

Leave a Reply

  

  

  

You can use these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Current month ye@r 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