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
中國菜的聞名於世,早已不是新聞,西方人酷愛中國菜的更是與日俱增;尤其是對於烹飪不太講究的美國人,對於中國菜之著迷,更有若嚐到了人間至品般的讚不絕口。 我一向並不精於烹調,結婚前更是連開水也不會燒,但是出了國,結了婚,許多不會的,也都會了,許多不曾發生過的事也發生了,其中最意想不到的,就是竟然也被捧為烹飪『專家』而被請到女子學院的家政系去示範和講解『中國菜的藝術和文化』,想來確非始料所及。 去年冬天搬來北卡羅萊納州以後,深深的嘗到了南方人的熱情和親切,外子任教的系內同事,頻頻邀宴歡迎我們,於是本著中國人禮尚往來的美德,我也擇了一個黃道吉日,請大家吃『中國菜』,沒想到結果一炮而紅。系主任的夫人貝蒂,更是讚不絕口,而且到處宣揚,於是連她任教的家政系也來函相邀,要我務必幫他們家政系四年級的學生講一些中國的『食道』,最好也示範教授一些中國菜。 我一向是安於自己的角落,一張紙,一支筆就滿足的人,如今要當眾示範,實在緊張。但是貝蒂一再強調,家政系很需要有關中國文化方面的介紹,因為他們太缺乏這方面的知識,事關文化重任,只好義不容辭的允諾下來了。 家政系一共有六十多人,分成兩組,一間大廚房,七八個爐子和講授台,更有可以推動的檯子以及全場可以看到的反射鏡,我參觀完以後,更覺自己務必盡心盡力才能不負所望。我翻閱了許多食譜,以及介紹吃的藝術和餐具擺放的書籍,竟然大有收穫,尤其對中西餐不同的特徵影射到文化的異同,有了相當有趣的發現。 首先我告訴他們座次的安排和碗碟的擺放,中國人向以敬老尊賢為美德,主位是長者,西方人則一定由男女主人分居兩頭,再依地位高下親疏安排。器皿方面也非常講究,菜可以很簡單,但是若銀器、瓷器全搬上桌,就可見主人的講究和誠意。中國人雖也講究瓷器碗碟,但不像西方人的排場誇耀,國人比較重視菜的精美,酒的芳醇,以及相處的愉快。所以我們的排場在十二道、二十四道、三十六道菜的分別,而不在滿桌子的銀器、燭台、燭光……的耀目。 吃的方面,最大的不同在於中國人著重『相處』(togetherness),一張大圓桌,圍著家人或親友,舉著共享佳餚,不像西方人,人各一盤,分割中間一塊大肉,再親密的家人或朋友,也不能水乳交融(或說口水與菜汁相融)。他們講究的是衛生,我們著重的是親切,沒有那個好,那個不好,這只是兩個文化所產生的不同現象而已。推廣到文化及社會秩序,東方人可以為朋友為親人赴湯蹈火,捨己為人,著重在一份情義,西方人就較少做捨己為人『傻事』,他們先保護自己,再顧及旁人。也就是先填飽自己,再管別人有沒有吃飽。講究的是理性,所以父母兒女各自發展,不成為彼此的負擔。而中國人,感情之外,還帶著親情的牽掛。 菜的搭配方面,也頗有文化特色。中國菜講究色香味俱全,蔬菜和肉類相得益彰,好吃好看又有營養。西餐著重主食、副食,牛排、青豆、馬鈴薯,各自為體,各發揮特色而不注重配合。中國炒三鮮、炒什錦、炒木須肉,配合得又好吃又好看。推廣到社會人倫,我們的文化也像中菜一樣,著重在和諧而不在個人主義,所以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古訓。 介紹完中菜的大道理以後,學生們對東方悠久的文化大感興趣,頻頻舉手發問。可惜他們的問題都還停留在中國人一夫多妻,或媒妁之言的婚姻上,可見他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都只停留在賽珍珠的時代,實在有欠完整和正確。 最後的壓軸是真刀實『鏟』的表演做菜,西方人的全套是麵包、主菜、沙拉、甜點,講究的還有湯。中菜是四菜一湯外加水果點心。由於時間有限制,我只採一葷、一素、一湯、米飯和甜點,他們吃得喜形於色,讚不絕口,紛紛要了油印的食譜,急於一顯身手。其實說穿了,我做得非常簡單:一雞雙吃,炒肉丁,骨燉湯,簡單明瞭,因為我時間配得好,所以骨頭熬出的湯十分鮮美。外加一句,骨頭燉湯,正是吃肉棄骨的現代人所最缺乏的。吃中國菜可保持身材,不容易發胖,還可以攝取均勻的營養。我還在食譜上,標出了熱量和維他命的含量,讓怕胖的也可以大快朵頤。 教完後,學生們對中國菜興趣濃厚,要求我多教他們幾道,我因工作太忙,只有答應下學期再說。畢竟自己要學要練習的還太多,等自己磨練好了,再改行賣藝吧!如今我最快樂的事,還是一支筆,一刀紙,夠我忙上半天,刀板功夫得慢慢練習。只是經過這次經驗,深感中菜和文化的連帶關係,非常有趣,寫出來分享大家,也請美食專家,多予指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