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神之間 (簡宛)

散文

人與神之間

簡宛

―我對中西教育的一點感想

『教育的目的在於賦予人類追求幸福的能力以及權利。』——蘇格拉底

也許因為自己學的是教育,因此對於中西教育方式及哲理的不同,

有著極大的探討興趣。記得,剛到美國時,由於對新的環境以及文化衝擊,當時最常和中外朋友一起討論的問題是:『如果路上有個坑,你會讓孩子走過去?還是上前阻止?』當時由於大家的孩子都是尚在蹣跚學步的幼兒,所以所指的孩子也都以五歲上下的幼童而言。

中國的父母大都拉著孩子,不准他們走過去,因為會掉到坑裡去;美國的父母,也許會警告孩子,前面有一個坑,要小心,但並不阻止孩子走到坑的旁邊看個究竟。也許洞很小,孩子願意試著跳過去,若是孩子判斷錯誤,摔了跤,那他從摔跤中就學到了經驗,下次就不會再摔跤了。

數十年後的今天,我仍然相信這個不同。只是十年前,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心中常常疑問著,何以美國父母或如此『忍心』讓孩子有摔跤或頭破血流的危險,他們不愛孩子嗎?當然不可能,美國是孩子的天堂,那個孩子不是爸爸媽媽的寶貝?但是為何中西父母會有如此截然不同的態度?這個疑問也是促使我不斷觀察、探討的因素。

中國古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父母在,不遠遊』等等皆反映出孩子是父母的一部分,是父母身體分出來的生命,因此心與心相聯,關係密切,父母兒女間的愛,也是發自於內心的,純感情的愛,不帶任何因素或色彩。孩子摔跤、流血,父母自然心疼不忍,也許頑皮的孩子,跌個跤,破點皮,完全不當一回事,但是父母卻因為不忍心,而嘀嘀咕咕的責怪孩子,為何不聽話?『聽爸媽的話小心點就沒錯了。』

由於『愛之深』因此就『責之切』。因為愛他,所以管他,『因為都是為孩子好嘛!』孩子們也體諒了父母這份愛心,凡事尊重父母,顧慮著父母,彼此之間的關係也就互相牽連影響,為了兒女,父母受再大的苦,犧牲再多,也絕無怨言,反之;兒女為了父母,也曲意承歡,孝敬長上,這是中國人倫的根本,社會秩序的基石,所以我們的社會,是一個有情的社會。

反觀西方的父母,他們從小就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個性:『自由放任』是他們尊崇的理想,尤其在美國,若不是為『自由』,當年就不會千辛萬苦脫離英國而到美洲另創天下。他們立國的精神,反映在生活方式及人生哲學上,無不處處強調『自由』一詞。所以孩子一離開母體,就是不同的個體,父母要尊重他的喜好和判斷,換句話說,中國人,一家人往往是『不分彼此』的,因為關係密切,所以『謝謝你』、『對不起』等等客套,在家人熟朋友間一蓋全免。但是,在西方的人際關係中,再親如夫妻、父母兒女、親戚好友之間,仍是有『你我彼此』之分的,所以西方的愛,或者人際關係,都是帶著『理性』的,因為是理性,所以就不是無條件的,因此往往會牽連到『因人而異,因事制宜』的因素上去。所以前面若有一個坑,父母不能阻止孩子去探個究竟,只能提醒他們『小心哦!』或者由他們自己去體驗,也許坑根本很小,孩子學會了跨越的本事;也許坑相當大,孩子摔得頭破血流,東方父母會疑問著:『怎麼忍心呢?』西方的父母就必須忍著心,去看孩子摔跤後,學習獨立,他們的愛充滿著理性,由於是理性,有時不免就忽略了人性中的真情。

這個根本上的不同,反映在生活中及教育上也有許多差距。我常常喜歡把中西的教育比喻為『人與神』之別。東方的教育,由於著重在純情至愛,因此盡量把人性昇華到完美的境界,我們的教育,對人格上的要求是『無私忘我』、『捨己為人』的情操,盡量摒棄人性中的自私自利、好逸惡勞的弱點,以期能達到『完美無缺』的神化地步。孩子從呱呱墜地起,就被教養成知書達禮的孩子,對父母孝順,對親朋真誠,對長輩有禮,兄友弟恭,五倫綱紀,真是洋洋洒洒,無不以人格訓練、德美智為人性之至善標準。入學之後,古訓教條,仰俯皆是,孩子們個個循規蹈矩,尊師重道,一個家庭的和諧,社會的安定也因此得以維持。我常常向美國友人誇耀,我在台灣教中學時,一班五、六十人,沒有任何管教上的問題,上課秩序良好,沒有吵鬧搗亂的事情發生。我的朋友不敢相信的反問我:『若不是你有什麼神方秘法,就是你的學生都是神化人物,怎麼可能十幾歲的孩子,會不頑皮搗蛋的?』

朋友的話,一直在我腦中盤旋,先是以為他少見多怪,這幾年來,由於年歲漸長,涉獵的教育及社會方面的書籍也漸多,而且目睹聽聞了許多海外華人的種種事跡,我開始對中西教育做了較為深入的比較,這一比較,使我更肯定了『人與神』之別的教育精神。

西方的精神,由於著重在自由,所以一切皆依人性之發展為準則。有時不免降低標準以迎合人類的某些弱點,譬如自我中心、自私自利,或對物質享樂的追求,在西方是完全正常的行為,在東方『捨己為人』的原則中,卻是不可饒恕的缺點,東方人自律克己的精神,往往塑造了高尚優美的情操,但是不可否認的,卻也限制了許多海闊天空的創意發揮,背負了這麼多的古訓教條,一腳一步,都是穩重謹慎的,在大家都講求同一價值觀念的東方社會中,或許不足以構成任何事件,但是在日新月異、變化多端的美國,不免造成了許多自負和受挫的精神,有才氣、有創意的構想,往往因缺少『衝勁』、缺少『魄力』的拘束而鬱鬱以終,這也許和中國古老的『三思而後行』的古訓多少有些關聯,在國人一思再思之際,講求快速的美國人,甚至精明的日本人,早就『做了再說』捷足先得了。

由於我們在人格上的注重,自律的精神也特別強,『止於至善』,既是追求的目標,人人只有不斷提昇自己,力求上進的努力。但是因為標準太高,往往容易造成挫折或消極悲觀的人生。父母要求於兒女的是『精益求精』,學校要求學生的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父母有時忽略了兒女的意向,學校往往低估了學生的個別差異,而我們大家更忘記了大多數的人,也只是『人』而已,要達到神化的地步,需付出多麼大的努力和毅力?努力不夠、毅力不足不免時時自責,我們不是常常講:『事有不得,反求諸己』嗎?自然就消極悲觀,失去信心,這在古老的東方,也許正是『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因子,有靜才有進,有進才能致遠,所謂『靜、安、思、慮、得』是也。但是在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若時時想而不動,動而不爭取,守株待兔,只有徒勞無功了。

我有一朋友,做了一個統計,為何在某大公司中,中國人升遷的機會往往比美國人或其他種族人慢而比率低,一一調查的結果是,每個人皆以為自己語言能力不夠,或表現不如人,因此逆來順受,不去爭取,以為住有屋出有車,兒女在校成績出色,就於願足矣!這未嘗不是因保守、自責而造成的退縮心理,因退縮而阻礙向前發展的機會。

也許有人要問,那麼西方人那一套自由放任的方法就是理想的教育理論了?也不盡然。今日發生於美國教育界的現象,尤其是青少年的犯罪率及未婚媽媽的比率年年增加,師生間關係的淡薄,在在顯示了自由放任的極致所帶來的弊端。父母兒女,既是不同的個體,當然也就有自由發展的權利,要自由發展,必然得接受因自由發展所帶來的後果。

我們當前的教育問題,正處在中西交接的夾縫裡,由於社會的變遷,價值觀念的改變,要維持傳統的生活方式及管教方法,已經不可能,要把舊有的秩序推翻,來迎合西方的潮流,也有削足適履之嫌。這世界本來就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公式,可以隨著去追求。教育的目的,既是在培養一個人的生活能力和追求幸福的權利,我們今天所處的環境,正好接受到中、西不同文化的衝擊和教育觀點互相比較的機會,如何在人與神之間,互取長短,相輔相成,才是我們下一代的幸福。我多麼希望,我們的教育能在日新月異中,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子來。

註:此文擇自多年前出版的「書中日月長」(台北爾雅出版)一書中。這篇文章是我近三十年前的作品(註),當年走在中西文化的夾縫中,教養兩個未成年的孩子,最關心的就是教育問題,由於這份關懷,等小兒子上學後,我就「媽媽上學去」也進入北卡州大 教育學院學習,主修成人教育─終身學習。(2014年6月 修訂)

 

Leave a Reply

  

  

  

You can use these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Current month ye@r 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