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遊 (陳永秀)

散文

江南遊,點點滴滴

陳永秀

耐人㝷味的蘇州博物館

從獅子林拙政園走進2006年改建的蘇州博物舘,眼前馬上一亮,新館缐條簡單,結構明朗,白牆配灰邊,錯落有致,看上去很舒坦。

穿過大堂,走進庭院,面前一小片竹林,竹林那邊是座小亭台,亭台上可以小坐,看看水波蕩漾的小池塘,看看爭食的大紅鯉魚。亭台出來,走上小石橋,看正㕔和它的倒影相映,看白蓮中點綴著紅蓮,看一排似山水畫的石山。這玲瓏別緻的庭院雖十分現代,卻是傳統典型的蘇州園林形態。許多人像品茶一般慢慢的在裡面徘徊,一步一景的情調,讓人捨不得離開。

人雖多,說話都輕聲細氣,怕驚擾了它,或是他;設計家貝聿銘大師。他的精神無所不在,感動了許多人,他是蘇州人的驕傲,也是中國人的驕傲。今天,世人少有不知 I – M -PEI 的。

貝大師設計這博物館,本著「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原則,傳統和現代和諧相融。他吸取蘇州2500年形成的特有歷史風貎,民居獨有的神韻,古典園林步移景換的風挌,神似而非形似。不同一般粉牆黛瓦,他採用深灰色花崗石「中國黑」做屋面和牆體邊飾,正方的,三角的,長方的灰邊鈎劃出白墻的高低錯落,既清新又雅潔,耐人尋味。

貝大師愛三角型幾何型與光線,愛用玻璃,鋼鐵結構,「讓光線來做設計」。走進博物館,因屋頂之上立體幾何形狀的玻璃天窗,室內借到大片自然光缐,光影變幻,忽明忽暗,產生不同的視覺感受。這位「光線魔術師」靈巧的運用形和光,使他設計的博物館,大白天不需靠日光燈照明。

夜遊時光隧道,秦淮河

到了南京,白天看中山陵,總統府,遊玄武湖。

傍晚走進夫子廟,昔日文化氣息蕩然無存,也不見脂粉之氣。匆匆走過飛虹橋,

感覺上過不又是一座橋罷了,但明清時期,這橋一邊是莘莘學子趕考,一邊是媚人藝妓輕歌慢舞,雅俗兩重天。

當時,橋那邊,江南貢院是全國數一數二的學院,出了許多狀元,功成名就的有吳承恩、唐伯虎、鄭板橋、吳敬梓、翁同和等人。橋這邊,藝妓中熟為人知的則有陳圓圓、李香君等。

既來南京,不能免俗,安排了夜遊秦淮河。千年來,這河世治則興,世亂則衰,從秦始皇,六朝,南唐,明清,直到現在。經歷昌盛、衰敗、荒涼,直到現在的商業繁榮。只有天上那輪月亮,才完整目睹了古往今來長長的變遷。

我們幸逢盛世,可以輕鬆的坐在畫舫上聽秦淮河的歷史,聽著聽著,心裡有㸃兒涼涼的,感覺有點兒恍惚,腦袋瓜有點兒裝不下那麼多才子佳人的大名。原來這「十里秦淮」哺育了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畫家顧愷之,詩人王昌齡,山水作家謝靈運等許多許多人。

船經過朱雀橋,烏衣巷,船夫唸著劉禹鍚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一詩說盡曾住鳥衣巷王謝豪門貴族的沒落,風光不在,連住在大宅院的小燕子,也只有遷到普通人家了,聽了心中不免唏噓。

超寫實的湖州喜來登旅館

從上海到西塘,西塘到湖州,為的是去看太湖月亮灣上新建的喜來登旅館。

從西塘開過去,剛經過湖州,遠遠就看到它,太湖邊那半圓圈建築。等停下車興冲冲走過去,沒讓大家失望,它的確獨特耀眼神氣,超寫實超有趣,我們沒白來。

北京的馬岩松設計這旅館,突破一般建築多以大方盒為準則的觀念,斗膽挑戰圓形結構。遠看這旅館,像馬蹄鐵,像甜甜圈,像馬桶蓋,不免莞爾。走近一看,迎接我們的是壯觀氣派高大超凡的䢖築,不免嘖嘖稱奇。這是可居住的27層旅館,這也是可觀賞的圓圈雕塑。「建築是藝術」(archetecture is art),這旅館,是看了一眼就忘不了的實用藝術,想起西班牙的高第(Gaudi) ,他的建築設計也是絕對藝術的。

黃昏時分,紅紅的落日,反射在朝西的玻璃大門上,一連串七,八個。這時旅館忽然發出一圈圈的光來,時紅時藍時紫紅時金黃,閃閃彩光中,月亮會昇起,那,一塊夜空,馬上就會熱閙起來。湖水不甘寂寞,水旁那兩艘古意盎然的帆船,也將在太湖上緩緩行駛。

離開時,我的心依依不捨,高第設計的藝術建築止步於欣賞,但馬岩松的,可以進住啊!

雲和梯田和坑根石寨

去年去雲南看了梯田後,對梯田就情有所鍾,沒想到網上介紹中國二十旅遊景點最後一地是浙江的雲和梯田,我提議去看看。為我們主辦這次江南遊的文正是老上海,他問起朋友,都說從未聽過這梯田,顯然是藏在深山人未識,沒被人潮汚染,更讓我心嚮往之。

從杭州開去,整整五小時才到小鎮雲和,小鎮正在建設中,路兩旁堆滿磚瓦木頭鋼筋水泥,零亂不堪,有礙觀瞻。但別看它亂,這小鎮有話要說:「等著吧,有一天你們會對我刮目相待,我會從五缐城巿躍身為四線城巿,咱浙江,可有錢了」。

在狹窄山路上七拐八彎又開了二十分鐘,終於看到狀如omega 的梯田,田中沒水,一眼望去,黃黃一片,看不出層層疊疊,看不出高低錯落,那些柔暢曲折的田梗線條沒水鈎劃,若隱若現,似有還無。原來水稻剛割,田中水放了,現在青黃不接,來的時間不對,只能望著枯黃的梯田大嘆一口氣。

雲和梯田蓋有年矣!唐朝已開始挖掘,到元明因附近開發白銀礦,須要種植水稻而大大開發,已有千年歷史。300年前銀礦停止開棌後,漢人搬離,畬人從廣東潮州遷入,接力漢人,畬人能歌善舞,每年三月三日是他們的傳統節日,載歌載舞外一定要吃烏米飯,所以他們仍繼續耕種梯田。

畬人導遊小雷說下一景點是「坑根石寨」,當年因挖銀礦開發雲和梯田而建成的小村落,八百年了。我心正為梯田失望,一聽村名,如此鄕土,精神馬上一振。一路順著石砌台階走下去,小村依山而建,放眼望去,石板山路,石板小橋,石頭堆起來的石牆石舍,這兒也石頭那兒也石頭,好一座難得一見的石頭村。 古村古鎮總讓我著迷,沒想到會在這偏僻山中輕易碰上,暗自歡喜。正東看西看,石階上走下一頭驢子,牠不急不徐,眾團友紛紛躱避,偏偏我發起燒來,對著牠拍照,山階本已不寛,那容得下驢與我,何况牠背上還有裝貨的鉄架,鐵架對著我壓過來,壓在我胸上,十分疼痛,我用盡全力硬把鐵架推開,才沒造成大傷害,慶幸之餘,不勉暗駡自已「蠢驢!」

食文化征服水鄉

十多年前,去過周莊,去過烏鎮,去過西塘,小橋流水人家,柳枝傍水搖曳。走在其中,步子慢下半拍,心情悠閒鬆弛。走上一座又一座石拱橋,望著窄窄的水道,偶而有艘小船,晃晃悠悠的揺了過來,多麼安祥的畫面。家家大門,都不起眼,但「庭院深深深幾許」,宅深院小,設計典雅,處處現匠心。大隱隱於巿,水鄉多文人墨客。

走累了,廊橋上找美人靠坐坐,餓了,找間水邊小餐館,

吃附近河中的魚蝦和農家種的菜蔬。住在那裡的人,平淡安恬的過日子,對我們這些少數外來的遊客視若無睹。

曾幾何時,水鄉風貎全變了,這次我們去了西塘,周莊,七寶古鎮,家家戶戶不是開了小餐舘,禮品店,就是開小旅店,歌舞廳。小橋依舊,上面全是人,流水依舊,上面全是船,人家依舊,全改成了商店。人擠人,人碰人,人聲淹沒人,美食招覽人,這也蹄膀,那也蹄膀,油油亮亮,看得人眼花燎亂,店裡的人對我們頻招手,十分熱絡。

站在人來人往熙熙壤壤的石橋上,小心翼翼的,就怕被人撞到橋下,拿起相機匆忙按下快門;「小橋流水船娘烏篷船」。北京來的好友,捧著個大相機,這是她第一次來水鄉。她說:想要照水鄕,絕對不能選週末,週一週二週三來,人一定少得多,起個大早,照晨曦下上班上學的人。我說:別忘了,夜景也迷人。

但食文化似乎征服了水鄉的生態,活絡絡,亂哄哄,褔兮! 禍兮!

Leave a Reply

  

  

  

You can use these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Current month ye@r 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