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訊 |
|||||
(華府/賈明文) 日前,華府作協會員、第四屆會長張郎郎,在華府僑教中心舉行了一場精彩的講座,看似嚴肅冷僻的主題「紀實文學裡的糾結」,竟在炎炎夏日吸引了無數文友,當日會場坐無虛席。 張郎郎從自己的作品「寧靜的地平線」談起。他首先說明紀實文學、報導文學和傳記文學的區別和定義,並引用在香港和海外寫專欄的經驗,兼及文化大革命對他的影響,來闡述何應該重視人在歷史上的形象,以及如何以文學作為陳述史實的工具。 演講中,張郎郎多次提及鄭義創作長篇巨著「黃河三部曲」的種種經歷,推崇鄭義是中國當代史「史詩型作家」。張郎郎也提及了敏感話題在民間資料和官方信息當中的差異,藉以比較說明紀實小說和長篇小說兩者的差異。接著,他以最近名導演張藝謀新作「歸來」為例,分析了80 後和90 後觀眾對影片的感受和理解,並列舉出片中的鏡頭描寫細節,來解釋作者和讀者間不相同的理解角度,譬如疊得如豆腐乾筆直的棉被,不存在於年輕一代觀眾的生活經驗中,因為只有軍人和犯人這兩種人才有過這樣的經歷,然而這卻是很多上了歲數的觀眾,都很清楚的共同生命歷程。 最後,張郎郎與大家分享了文學和歷史創作的困難,以及突破的方法,他說,在文學創作和個人的命運,如何處理安排,如何作一個合理的選擇時候,有了一個整體和全面性的透視。 會後文友紛紛針對當時歷史環境的種種、出版界概況、異議分子的出現、作者對忠於歷史的寫作真誠……提出各種不同的探討。現場討論熱烈,直到終場還有不少聽眾圍繞著張郎郎意猶未盡。糾結的歷史在文學的花園裡,終究要開出繁花,但孰是花孰是雜草,作為園丁的寫作人都要費一番心力加以明辨區分,難雖難,這條路還是得努力往下走,讓幾代的中國人去完成。不是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