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勒斯登印象 (麥勝梅)

散文

德勒斯登印象行

麥勝梅

2011年秋天,我們在暮色中來到德東名城德勒斯登。

車子越過了奧古斯圖斯橋,便是素有《易北河畔的佛羅倫斯》美譽的古城區。我向劇場廣場燈火熒熒處望去,只見林立的教堂、王宮、歌劇院等建築群不間歇地展示著它華麗宏偉的風華,河邊延綿著翠青的草地,與岸上滿是幽美的公園和布呂爾平臺,此時此刻,易北河水蜿蜒地在流淌著,宛如一幅夢幻的山水畫。

翌日清早,翩然來到歌劇廣場。置身於風華萬種的一方美景裡,不禁想起巴黎、佛羅倫斯、布拉格等城市絕色美景來。德勒斯登這個城市畢竟屬於德國人的驕傲,那遠近的圓頂尖塔,高聳教堂、華麗的巴洛克建築,雖比不上巴黎鐵塔或比薩斜塔的奇特,也不比佛羅倫斯教堂、梵蒂岡宏大,但對一個愛好古建築風格的旅人來說,恰恰可以久久沉浸在其中。

在無邊的古城區徘徊著,目光緊隨著那壯麗的建築群不離,古意盎然的一磚一瓦彷彿不斷地提醒我它輝煌的過去。

我的遊伴阿結忽然放慢腳步,故作玄虛地問:「究竟那個時代開始,德勒斯登冠上《易北河上的小佛羅倫斯》美譽?而為什麼強者奧古斯圖比較喜歡稱之為『易北河上的小威尼斯』呢?」

到此一遊,當然不可不知奧古斯圖是何人。

德勒斯登 photo 2我在那道長達一百零二公尺的「王侯馬列圖(Fürstenzug)」該幅名壁畫裡找到了他。他正是神聖羅馬帝國薩克森選帝侯和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二世(Friedrich August der Starke)。這個傳奇的人物24歲時就登基,因其身強力壯而號稱「強者奧古斯特」,奧古斯特一生風流倜儻,情婦無數,喜愛建築和收藏藝術珍品,他深受法國國王路德維希十四世的影響,並為了慶祝兒子的婚禮而大興土木。終歸來說,他和他兒子奧古斯特三世共花了一甲子的時光,把純樸的德勒斯登堆砌成一個金光閃耀的藝術殿堂,凡到此一遊的人無不嘖嘖稱讚。

十八世紀是奧古斯圖最輝煌時代,也是被譽為《易北河上的小佛羅倫斯》美譽的開始。至於他為甚麼寧願稱之是《小威尼斯》呢,原來他對威尼斯波光粼粼的宮廷文化也非常景仰,也體驗過水都運河中搭乘貢多拉的浪漫,和也沉迷過威尼斯嘉年華會奢華、神秘、艷情的氣氛,但若刻意在易北河上打造一個靡麗輝煌的威尼斯恐怕不易實現,據說當時很多難度高的建築藍圖就因此被取消了。1703年,奧古斯圖找到在位於德勒斯登西北14公里處一座文藝復興時期的獵宮(Morisburg),便計劃將之改建為巴洛克風格的水上宮殿。正是好事多磨,要等到1723年才開始施工,終於在1733年完工,他夢寐以求的水波盪漾,水天一色的宮殿倒影景緻才如願以償了。也是那年,奧古斯特二世不幸卒於華沙。

說完,我眉毛一揚,看著道貌岸然的阿結。而他,竟然笑而不言。

走著走著,覺得城市景點太多我稍稍定下了這兩天的行程,打算一天看城市景點並紀錄下來,一天看博物館的藝術寶藏,還有,用完晚餐後可以再帶上照像機去拍夜景。

 

王侯馬列圖(Fürstenzug)

 

我們漫步至德勒斯登古城區的皇宮廣場旁,又一次佇立在「王侯馬列圖」前,像觀賞一幅《清明上河圖》一樣,觀賞著薩克森歷代統治者的英姿。這長達一百零二公尺壁畫,是由兩萬五千片邁森磁磚所拼貼而成的大壁畫,宛如一本大故事書。後來查資料知悉,1874年萊比錫畫報果真出版了一本王侯馬列圖的畫冊,作為歷史教科書之用。

二次大戰期間,王侯馬列圖安然無恙躲過了戰火的摧毀,從某個角度來看,「王侯馬列圖」的確是德勒斯登的最有意義的明信片。在畫家威賀姆.華特(Willhelm Walter)精心策劃下,35位維庭王朝(Wettin)侯爵在那吹吹打打的樂隊陪同下出巡,熱鬧的景象卻不失王者之風範,給無數徘徊在奧古斯都街上的遊客留下深刻的記憶。

 

聖母教堂 (Frauenkirche)

德勒斯登 photo 1聖母教堂是這座城市的標誌,在德國人眼中,它蘊含著深遠的歷史文化意義。

當柏林圍牆倒下時,很少人把注意力放在它身上,因為它只不過是東德眾多艱澀的城市之一罷了。至少直到1992年蘇聯軍隊從德勒斯登撤兵,它才是從斷垣殘壁中跋涉出來的城市。這個想法無懈可擊,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轟炸後,實證與現象完全吻合。

書上有記載:德勒斯登聖母教堂於1993年開始重建,2005年教堂完工。

窺視重建後的聖母教堂,巴洛克建築風格顯得清麗壯麗,格外令人心動。然而,最令我敬佩的莫過於德國人在凋殘廢墟中追求不凋零的歷史真跡,為了保留教堂的原跡原貌,堅持把被戰火燒得焦黑的磚瓦留下作為重建的材料,這樣一來,重建工作變得更艱苦更耗費時間和金錢了。

仰望圓頂上立著的金色十字架,據知是一位英國轟炸空軍之兒子捐贈;龐大的重建資金也來自世界各地人士捐贈的,十二年的重建聖母教堂不僅是靠德東德西人的努力,也展示了全世界性的凝聚力。

每每談到十二年的重建聖母教堂的艱辛,德勒斯登便添增一份滄桑的美感。

 

山普歌劇院 (Semperoper)

於1678年建成的文藝復興建築風格的宮廷在1869年被大火燒毀了。

1878年便改建成一座歌劇院,由建築師哥特佛利德‧山普(Gottfried Semper) 之子建立的,它便成為了19世紀音樂家嶄露角頭的夢寐以求音樂殿堂,知名音樂家華格納 (Richard Wagner)曾經被聘擔任「德勒斯登國家歌劇院」的指揮,他的《黎恩濟》、《唐懷瑟》等多部歌劇在此演出,並招攬了世界聞名的管弦樂團到此演出,促進德勒斯登成為德國古典音樂重鎮之一。

 

只要說到它19世紀到1920年代所擁有的音樂的盛況,我膚淺的知識便不堪一擊。後來查閱得知,奧托·狄克斯、奧斯卡·科柯施卡、 理察·施特勞斯、森帕和巴盧卡等著名藝術家都曾在這裡活躍一時。

1945年山普歌劇院自從遭到空襲後,人們花了40年的時間才把它按原狀修復完成。歌劇院不僅是外觀壯麗,劇院內的裝飾更是一道金碧輝煌的風景。它擁有懾人心魄的大理石拱柱大廳、美輪美奐的走廊和天花板壁畫和闊綽的舞台,遊客可以參加45分鐘的導覽, 一睹歌劇院輝煌盛況 。〈註:45分鐘的歌劇院導覽票要上網預訂,一張9歐元。〉

 

茨溫格爾宮(Zwinger)

德勒斯登 photo 3從山普歌劇院走不到兩分鐘便到了茨溫格爾宮,它是一組堂皇華貴的巴洛克建築藝術,德勒斯登的魄力全聚集於此,只要踏入茨溫格爾的庭院,即可觸及那八百年王城的餘韻,映入眼簾的綠草如茵的噴泉區、雕像、各式的亭台樓閣、拱形遊廊以及迴廊建築,美不勝收,四周有博物館、美術館,蒐集的瓷器和藝術珍品星羅棋佈,叫人看了目不暇給。

〝Zwinger〞 這個德文字是指中世紀城堡中內墻與外墻之間部分的的意思,面積近八萬平方公尺,當奧古斯特二世被選上當波蘭國王時,認為不再需要這些地帶作為防禦之地了,正好可以打造一個作為地標的華麗宮殿,以顯耀薩克森王朝的盛世。

建築師珀佩爾曼(Pöppelmann)曾先後參考了凡爾賽宮和荷蘭阿普多恩市(Apeldoorn)的河羅宮(Het Loo)才創造出茨溫格宮的藍圖,而雕塑作品則出於巴爾塔薩•佩慕澤爾之巧手。1710年開始施工, 1719年茨溫格宮正式揭幕。那年,正好奧古斯特三世與哈布斯堡王朝公主的成婚。

茨溫格爾宮到了1728年才真正完工,所謂『所有王親貴族的生活都是奢華的』實非造謠,奧古斯特二世的築夢工程實在耗費大量金錢。然而,『奢華』卻造就了『藝術』。這話還真沒說錯,沒有奧古斯特二世和他兒子的奢華,德勒斯登就不會有今日的面貌了。

回家的路上,遊伴阿結說,逛了半天茨溫格爾宮,慶幸並沒被鞋子磨得起泡或有什麼腫痛。於是在這所謂〝出門旅行要習慣性穿上最舒適鞋子〞的細枝末節處,我與他侃侃而談。

話說德國大文豪歌德曾經兩次造訪德勒斯登,第一次是1790年,拜訪了他政壇上的朋友,又認識了格·克爾納(1756-1831),他是一位多才多藝的法律政界人士。在宴會上他們談文說藝,歌德雖感覺自已沒能暢所欲言,但此行還算是度過一段愉快的時光。相隔二十年後歌德舊地重遊。他在風景如畫羅斯威玆的葡萄山〈Loschwitz〉又拜訪了他的老朋友,歌德佷喜歡德勒斯登的藝術氣氛和自然風景,只是有一件事令他耿耿於懷的,就是他鞋子太緊了,讓他整個第二次德勒斯登旅程中,飽受鞋子磨腳之痛呢。

其實,到過格·克爾納家作客的還有莫札特和席勒。莫札特雖是匆匆過客,但在1789年拜訪過格·克爾納之際,沒有忘記在貴賓冊上留下他的大名。

而席勒呢?1785年4月,格·克爾納邀請席勒前往萊比錫戈裏斯村住一個夏天,隨後又邀請席勒到他德累斯頓的家作客。在這段作客期間,席勒創作了名詩《歡樂頌》 (1785年),並在那裏完成了詩劇《唐·卡洛斯》(1787年)。

席勒和格·克爾納有深厚的交情,所以留下作客的時間比較長。德勒斯登對一生坎坷的詩人來說一定有特別的意義,可惜他沒寫遊記也沒有記下易北河兩岸的風光,我忽然很想知道,茨溫格爾宮的奢華有沒有讓他感到厭煩。

                                            (寄自德國,5.10.2013)

 

Leave a Reply

  

  

  

You can use these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Current month ye@r 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