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約作協趙淑敏、王渝、周勻之分享台灣文壇見聞

會訊

纽約作協趙淑敏、王渝、周勻之分享台灣文壇見聞

昨晚就下起的雨,執着地,嘩嘩地一直下到今天。雨水直直地打在傘上,又一串串的流下,撑傘也遮不住的雨下個不停。平日車水馬龍,摩肩接踵的法拉盛,今天除了雨聲,還是雨聲。

12月6日是纽約華人作家協會聚會的日子,大家冒雨而來。抖掉大衣上的水珠,也抖落外面的清冷。

最近恰有三位作協會員於11月赴臺灣省親訪友,即作家趙淑敏,詩人王渝,和作協會長周匀之,返回紐約後為我們帶來臺灣文壇消息。

等在電梯口笑容可掬的周匀之會長,招呼着大家。會議廳裡盡是熟悉的身影,熟悉的面容,寒喧聲在趙淑敏坐上講席時,安靜下來。神釆奕奕的她,講話神情一如往昔,她以獨特的視覺說出了臺灣文化、文學的變遷。讓聽眾也跟着她的脚步,走一次臺灣文化之旅。

趙淑敏介紹紀州庵。

趙淑敏介紹紀州庵。

她拿出一叠硬纸片,從中抽出第一張寫着;“紀州庵文學森林” 馬上解釋這‘庵’並不是尼姑庵。是文化人、文友、作家聚會的地方。那日她和作家們三五好友,遠離喧囂市區,在這靜謐之處,共聚一堂,憶峥嶸歲月,青春年華。做一次精神上的交流,文學之聚會。正如蘭亭序: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暢叙幽情,暫得于己,怏然自足。大家共享而滿足。她把這圈人起名為“小眾文學”。中午大家一起用餐價錢不菲,原因是餐費部分資助這個“臺灣新文學地標”。

第二張“城南水岸文化”是文創事業,也是作家聚會地,開始時幾乎門可羅雀,發展至今客人也慢慢多了些。

第三張:“創世纪一甲子”由很多高中學生舉辦詩歌朗誦會,看到那些青春朝氣的一張張笑臉,覺得中華文學有了希望,是另一個“臺灣新文學地標”。

第四張:“誠品”設備先進,服務好,書籍品類眾多,別家書店找不到的書,可以在他們店裡買到,店裡有咖啡供應,買一本書一杯咖啡,慢慢閱讀。在臺灣有許多分店,香港也有。

詩人王渝指出:在臺北有一個“時空文藝廣場”每星期三六日有茶話會,文藝交流,文學作品閱讀。也曾去過名叫“光點”的一個活動場所,那裡的“閱讀時空”經常舉辦座談,電影欣賞,在那裡看了根據小說改的微電影,30分鐘一部。她看到的影片有改編自楊逵,劉大任,廖玉蕙,朱天文等等作家的作品,這類電影目的在於激發閱讀原作的興趣,場所氣氛很好,是讀者們很喜歡去的地方。

趙淑敏接着說:以前重慶南路一條街都是書店,現在看上去很舊,沒落了。好多書店很難經營而關閉。令她難過的是,最近给她出書的出版社因經濟拮据,而搬到二樓很小的空間工作。

周匀之說:這次在臺灣的日子早晨會去報攤看有多少種類報紙,傍晚再去報攤看看那些報紙銷售得好與差。看報導的新聞內容,多數沒有什麽價值,是些雞毛蒜皮的事,且重複又重複,文章荒誕不經,例如麻豆﹝模特兒﹞,蕾絲邊﹝同性戀﹞遣詞造句,是些大眾不懂得的文字,而有些不可見報的事,不厭其煩,詳细描繪。真是亂象叢生,完全與以前不相同了。這是資深記者出身的他,所感慨和憂心的事。

作家趙淑俠說:新聞報導關係到個人的隱私,名譽,生命,婚姻,財產,一定要過濾後才能見報,一定要有人把關,這也是保護人權……。

在網絡時代衝擊下,一切都是那麽的躁動而快速。留给筆墨纸張的空間巳不大,臺灣新文學地標,纸張印刷,書店,出版事業,能維持下去,保持現有狀態已實屬不易。周匀之會長說到報紙新聞,深想一層,未必不是好事,讓人看到臺灣的民主,新聞是自由的。多年來,纽約華文作家協會每月有內容不同的文化活動,維繫至今也是件不容易的事。希望大家未來繼續為共同熱愛的文學努力,使本會成為“紐約新文化地標”。(洛薇報導)

 

Leave a Reply

  

  

  

You can use these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Current month ye@r 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