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德里亞海岸的古羅馬風情 (周典樂)

散文

亞德里亞海岸的古羅馬風情

周典樂

義大利半島與巴爾幹半島之間狹長的海叫做亞德里亞海(Adriatic Sea),它屬於地中海的一部分,西海岸是義大利,東海岸大部分在克羅埃西亞(Croatia, 克國)境內。兩千年前,環海地區全被羅馬帝國征服,那時的克國屬於帝國的達爾馬提亞(Dalmatia,達省)行省。亞德里亞海的東邊,就叫達爾馬提亞海岸。羅馬帝國衰亡後,克國地區曾先後被匈人,東哥德人,以及拜占庭帝國佔領過。直到七世紀斯拉夫人進入該區,人口種族才發生了巨大變化。十世紀初,托米斯拉夫統一了克羅埃西亞,於925年登基,成了克國的第一位國王。但好景不長,十二世紀初克國成為匈牙利的一部分,1409年,匈牙利將延海部份賣給威尼斯共和國,此後威尼斯商人在延海來來去去的經商,許多小海港也因此漸漸地繁榮起來。

二十世紀末,巴爾幹半島上戰火連連,或許是因為戰爭的緣故,半島上的人口密度不高,因此整條海岸線乾淨俐落。儘管人口不密集,碧藍的海灣上仍常出現一座座的小海港,港灣上一式紅瓦白牆的房舍圍繞著羅馬式鐘樓高聳的天主教堂,給人一種平靜詳和之感。海港中也有幾座較大的城市,遺留著古羅馬的輝煌史蹟及威尼斯商人的行旅足跡。

羅馬古城普拉(Pula)

普拉的古羅馬競技場。

普拉的古羅馬競技場。

在亞德里亞海的北端,也就是克國與義大利的交界一帶,有個伸入海中的小半島 – 伊斯特拉( Istria)。普拉城位於半島的最南端,是半島上最大的城市。早在古羅馬時期,她即是島上的行政中心,因此島上遺留許多古羅馬時代的建築物。城中有座古羅馬圓形劇場(amphitheatre),當地人稱Arena,是世界僅存的六大羅馬競技場之一。它是克國最古老的建築物,也是普拉城最有名的景點。

普拉競技場建於一世紀,戰火煙塵中迄立兩千年,幸運地倖存至今。三層樓的建築物全部以大塊萊姆石砌成,它是遺留下來的羅馬劇場中唯一具有東西南北四座塔樓的建築。巨大的劇場共有十五個門,許多座椅石塊已早被當地人拆去建教堂,幸虧整座外殼保護得十分完好。它有又深又廣的地下室,除了當年圈養動物及禁錮鬥士的處所外,另有購物街與商店供看熱鬧者閒逛花銷之用。如今的地下室是博物館,展示著該地出土的古代陶器,也見證著普拉的古代文明,由此可知此地在新石器石代已有居民。當地之人至今仍使用這座劇場,如今不再競技,而用來開音樂會或舉行慶典,尤其是每年夏季在此舉辦電影節。

普拉城中,另有兩座建於一世紀的古建築,Sergii凱旋門(The Arch of the Sergii)與奧古斯都古羅馬神廟。Sergii一族自羅馬移民普拉,是當時很有權勢的家族。凱旋門由他們家族出資建造,紀念家族中的三兄弟參與打勝了阿克提烏姆之戰的事蹟。這場戰爭是羅馬成立共和國之前的最後一場仗,在此戰役中渥大維打贏了馬克安東尼,俘虜了埃及豔后。結果豔后以手指喂毒蛇,自殺而死。凱旋門上原刻有三兄弟的名字,兩千年後的今天,我已看不出來,但仍可模糊的看到門楣上丘比特與牛羊動物的浮雕。拱形門洞上精緻的花紋雕飾與兩旁石柱的造型,是十足的古希臘藝術風格。這些古老的美麗圖案,曾吸引許多藝術家來此研究觀摩,其中並包括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米開蘭基羅。

奧古斯都神廟原是古代三座神廟群的其中之一,另外兩座神廟在年長月久的更迭戰亂中均已陸續被毀,但此神廟於拜占庭時期被改為教堂,故能僥倖存留下來。1944年曾被盟軍炸毀,之後再依原貌重新修建。幸虧那些古希臘式的石頭屋頂與雕花廊柱不至被炸得灰飛煙滅,仍有部分為兩千年前的古物。

城中還有許多古建築物,像二世紀中期建造的雙拱門式之古城門,古代老城牆與大力士門等。除了那些古老的建築物,城中也不乏現代的歐式建築,古老的餘韻與現代的生活,在這裡相遇,他們似乎是毫不相干,又似乎是一脈相承。城中的廣場上展示著一具碩大的鐵錨,訴說著威尼斯人傲人的航海業。離開普拉時,迴看龐大的競技場,我忽然想起了愛倫坡的詩:「希臘的榮光,羅馬的盛況」。

里耶卡山城風貌

離開普拉,延著海岸公路前往我們當夜將投宿的濱海大城里耶卡(Rijeka) 。一路依山傍海,山上亂石崢嶸寸草不生,車子往往開過很長的無人之地後才出現一狹長的平地,散落著住家村落。一路行來感覺克國土地貧瘠,滿山遍野都是石頭,可耕地很少,幸虧他們的觀光資源多,是國家經濟的主要支柱之一。晚飯後我們延著海灣散步,里耶卡依山而建,歐洲風的建築物層層疊疊,是美麗的山城風貌。港口裡停泊著許多小遊艇,一派度假小城的悠閒景象。她雖是克國第三大城,但路上行人不多,也沒有高樓大廈,城裡非常乾淨見不到一絲垃圾。看來克國發展觀光不遺餘力,不由對她加深了一層好印象。

亞德里亞海上閃亮的明珠 – 扎達爾(Zadar)

次日一早從里也卡趨車到克國第五大城扎達爾。扎達爾是達爾馬提亞海岸的中心點,古羅馬時代即是重要的海港,拜占廷時代(即東羅馬帝國)是達省的首府,在威尼斯時代是重要的商港。因此城中不但遺留有許多古羅馬與拜占庭時代的建築物,也有許多威尼斯人的遺跡,如今的扎達爾是亞德里亞海岸上的觀光名城。

扎達爾古城門。

扎達爾古城門。

我們在城外下車,走到老城門口,見到一古老的廣場,那裡有五座水井,據說是十六世紀時威尼斯人協助該地人所建造的。如今的每座井上都加上蓋子,古井不再供水,僅供人們追憶威尼斯時代人民的生活。走過五井廣場便到達了文藝復興時期所建造的古城門,中間的拱門上刻有扎城的守護神(St. Chrysogonus)騎在馬背上的浮雕,在其上方雕著一尊象徵威尼斯的聖馬可石獅像。古城門是由威尼斯建築師 Michele Sanmicheli所設計,融合古羅馬的拱門藝術與文藝復興時代的威尼斯藝術為一體,高大壯觀的城門除了森嚴之感外,又散發著各時代的古典風情。

走入城門進入扎達爾的老城區,滿街的老舊建築物,有些油漆剝落,有些磚瓦歪斜,有些正在修復中,風貌實在不敢恭維。來到市政廳前的人民廣場,四週的建築物大多很古老,有古老的鐘樓,融合希臘羅馬式的舊羅馬總督府,即使新蓋的市政廳也有些許發黑。人民廣場很大,市政廳旁有大片的露天餐座,許多人閒閒的坐在那,在這裡時間彷彿在他們身上靜止了。

往市政廳旁的狹窄小巷走去,老遠便看到好幾座古老的羅馬式鐘樓。走出窄巷,是另一座廣場,四週聳立著幾座非常古老的教堂。這些教堂規模都不大,樸實無華,與歐洲許多的豪華教堂相比,實在毫不起眼。但如把它們當做古董來欣賞,便覺它們古拙得可愛。

最有名的是Church of St. Donatus,它建於九世紀,是前羅馬式的風格。圓柱筒狀的大殿有著最原始的羅馬穹頂,大殿內除了拱門與圓柱,沒有任何裝潢,也沒有神壇供畫。不知是原本就沒有,還是被人毀去。它的對面是聖瑪利教堂,建於十一世紀,是最標準的羅馬式教堂與鐘樓。不遠處是扎達爾最大的天主教堂St. Anastasia’s Cathedral,建於十二到十三世紀之間,乃後羅馬式風格。在這裡可以清楚的看到羅馬建築的演進,從簡單的牆面發展出上圓下方的教堂正面,從原始的拱形長窗發展出玫瑰花窗。到了後羅馬式,教堂門面開始雕琢裝飾,牆上飾以簡單花紋,門柱門楣上開始有浮雕,教堂內也供奉聖母塑像。這一系列歷經千年的建築物仍能保存得如此乾淨,這得歸功於羅馬人很早就發明了水泥,石頭水泥的建築物得以千年不壞,真令人羨慕。

扎達爾的海港非常現代化,港中停泊數艘豪華遊輪,與老城中的風情迥然不同。海邊有許多遊客坐在岸邊的階梯上聽海風琴演奏,原來階梯上有許多長方形的小洞,當一波波的海浪拍打階梯時,海水會湧入洞中,而發出高低大小不同的震盪聲,形成了特殊的海風琴樂曲。這組設計曾得過歐洲設計大獎。坐在海邊把腳泡在海裡,享受十月天地中海溫暖的海風,耳邊是浪潮聲中夾雜的若隱若現的海風琴聲,天藍得青亮,海藍得深邃,浪輕輕拍著海岸,真是人生幾回悠閒愜意。

海風琴不遠處有一大片太陽能版組成的圓形城市光廊,太陽能板在白天儲存能量,到了晚上光廊利用這些能量可發出多變的彩色光芒。這時的扎達爾便恍似亞德里亞海邊的一顆夜明珠。遊輪上的乘客在晚上便能欣賞到美麗的燈光秀。時代更替,種族變化,一切已在這裡被人忘卻。從老城到新區彷彿從時光隧道中回到現實,我們終究身在科技文明的二十一世紀。

哥德建築之遺風 – 希貝尼克(Sibenik)

希貝尼克離扎達爾僅一個多小時的車程,是另一座歷史名城。希城開埠較晚,她不像海岸邊上大多的城市,由希臘人移居再經羅馬帝國統治,她是直到十世紀左右才由克國的祖先斯拉夫人建立。十一世紀後,歷經東羅馬帝國,匈牙利及波士尼亞王國,威尼斯共和國及奧匈帝國的統治,最後終於回到了原住民的手中。

來到這裡的目的是為了參觀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聖詹姆斯大教堂(Cathedral of St. James) ,又稱聖雅各大教堂。這座教堂始建於1431年歷經一百多年到1536年才完成,其中經過了三位設計師的設計與監督。它的特點是將哥德式與文藝復興式成功的混為一體,成為哥德風格過渡到文藝復興時期的見證。教堂的外型設計並沒有哥德式的高聳尖塔,而是圖形大方簡單的文藝復興風,但它內外部的裝飾元素則為哥德式。整座教堂皆用石頭建造,教堂內部沒有泥灰或油漆,全是石頭的原色。尤其是以石頭建造的圓形穹頂,即使在今日也是非常困難的工程,若非有特殊的技巧,否則是難以完成的。教堂正面雖只是由幾個簡單的幾何圖形組成,但它的每一部分都雕著精美的花紋圖案,哥德式的拱形大門及每一扇窗戶都精雕細琢極其講究。七彩玻璃玫瑰花窗光彩華貴;手抱聖嬰的聖母雕像金燦華麗,神壇供畫色彩鮮艷,都具足哥德的奢華風格。最特殊的是教堂的外牆上,雕有一排人頭共七十一顆。這些頭像皆無姓名,據說是代表不同行業的人物造型。教堂兩側的側門上都有美麗的雕像與圖飾,甚至拱門兩旁還雕有威尼斯風的石獅子。這座教堂的一尺一寸,都是那個時代的藝術家們嘔心瀝血的創作。

除了大教堂,希城市政廳前面的大廣場也很有味道,市政廳的羅馬拱形廊柱前有一排露天餐座,廣場很乾淨,從它前面走過油然生出思古幽情。 走到海邊,正遇上夕陽西下,一輪金色的太陽緩緩下山,半天彩霞,海上金光閃動,一艘小船悠然漂蕩在海上,景色十分迷人。

三世紀羅馬皇宮遺址 – 斯布利特(Split)

斯布利特是克國第二大城,城中羅馬皇帝戴克里先所修建的退休皇宮,於1979年便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皇宮建於三世紀,正面的宮牆原在海邊,船隻可直接泊在宮門口。如今海水退去百尺,皇宮前面是商店林立的濱海大街。

戴克里先退休皇宮之原貌。

戴克里先退休皇宮之原貌。

老皇宮像座羅馬的軍事城堡,它長170米寬200米(註1),四面建有城牆牢牢將它圍住。戴克里先死後,皇宮被閒置數世紀,到了七世紀,斯拉夫人侵入當地,鄰城Salona的難民紛紛躲入城堡中避難。後來從地下室到二樓都有居民佔據,分隔改造成自己的住宅。中世紀以後,這座皇宮幾乎已被世人遺忘,直到十八世紀中期才被英國建築師勞勃亞當(Robert Adam)發現。經過三十多年的考證挖掘,法國畫家 Louis Cassas於1802年畫出了老皇宮的原貌。因為這座皇宮的發現,啟發出新古典建築的風格。如此龐大的皇宮,克國不可能趕走全部的居民而修復還原成它的原貌。如今的皇宮只有部分整建出來做觀光之用,絕大部分仍是老百姓的住宅。皇宮用花岡岩、大理石及萊姆石所建造,有十六座瞭望塔,東(銀門)、西(鐵門)、南 (銅門)、北(金門)四門,牆高城廣,當年的工程可想而知是多麼的浩大。

從面海的南門進入,宮殿內部雄偉高大,石柱粗到需數人合抱。酷似防空洞的長廊陰暗森冷,斑駁破舊。地下室雖經過整修,仍然殘破,其中陳列著許多古時的石臼石磨等工具,有一尊嶄新的戴克里先銅像,一扇拱形小窗下嵌著一枚雕有戴克里先頭像的大銅幣,平心而論,展出之物並不太吸引人。皇宮基本上分成兩大部分,南邊部分是皇帝后妃居所,及皇家教堂等宗教祭祀場所;北半部是士兵與奴僕的居所。據說當年有九千人居住其中,除了皇家成員就是奴僕士兵了,一座退休宮等於一座小王國,我不禁要問這麼龐大的糧食軍餉是從何而來?一位退休皇帝何必需要這麼多人保護伺候?

皇宮廣大的中庭整修得非常好,拱門圓柱長窗小陽台,重現了古羅馬的風貌。旁邊的皇家大教堂Saint Domnius在十一世紀加建的羅馬鐘樓,是斯城最有名的地標。離開中庭,其他地方到處是斷壁殘垣,破牆之後居然多有住家,看似十分貧苦。往日高貴的皇家院落,今日的文化古蹟,淪為貧民窟,不禁令人唏噓!

皇宮的南半部全都是商店與住家,一條條古老狹窄的小巷中,有五花八門的商店。衣服首飾皮包等商品都很有特色,許多土產也很誘人,在這裡逛街彷彿將自己融入了古羅馬時代的生活,感覺非常開心喜悅。這裡原來就是民居,如今改造成商區,倒是別有一番風情。

走出北邊的金門,迎面一座巨大的主教銅像,據說摸摸他的腳趾會有好運,難怪它的腳趾已被遊人摸得發亮。皇宮外長長的宮牆下,是一長排攤販,販賣各種商品。大街上亦有賣食品的推車小販,我與許多團友都買了糖炒栗子。斯城海邊或許因觀光客多,顯得些許零亂,也沒有其他經過的幾個城市乾淨。又是黃昏落日,看了多日的古城古建築,此時暫且畫下句點,我們奔向現代的五星級飯店而去。

 

註1: 數據取自維基百科。

小貼士: 如果從普拉開始亞德里亞海岸自由行,可搭飛機到普拉,許多歐洲大城每天都有飛往普拉的班機。遊罷普拉再搭巴士一路南下。扎達爾與斯布利特都有機場,兩城都有巴士到希貝尼克。

寄自加州

原載於世界週刊第 1544期 , Oct 22-26,2013

 

Leave a Reply

  

  

  

You can use these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Current month ye@r 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