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俠亦狂一書生》編後記 (姚嘉為)

散文

《亦俠亦狂一書生》編後記

姚嘉為

2013年底,驚聞文學評論巨擘夏志清教授辭世,北美作協領導團隊當即決定在網站上製作紀念專輯,於2014年1月18日夏教授追思會當天推出,傳送到兩岸三地,敬送夏公一程。

短短兩星期內,從邀稿、收稿、編輯、張貼到傳送,緊鑼密鼓進行,於追思會當天推出紀念專輯,內容有三十餘篇文章,三十張照片。這是北美學界文壇群策群力的結晶 — 夏師母提供夏先生早年照片,趙淑俠和張鳳向文壇學界廣為邀稿,學者作家迅速撰文回應,網站編輯部李秀臻、傅士玲、林玲襄助編校,在在令人動容,更堅定了我們日後蒐集報導北美文壇史料的信心。

紀念專輯發佈後,收到不少來信,詢問何時出版紙本書,及時提醒了我們,網站雖然傳播快速,無遠弗屆,但有朝一日不存在了,這些從各方蒐集而來的珍貴圖文資料也將隨風而逝。我們決定進行出版紙本書,有幸得到台灣商務印書館的支持,徵得夏師母的同意,作者們的授權,決定於夏教授辭世一周年前出版紀念文集。

本書主要選自北美作協網站《夏志清紀念專輯》,加上白先勇在香港《明報》月刊發表的紀念文章,共收錄三十三篇,另有生平事略、照片身影,中英文著作一覽表和追思會現場側記。紀念意義之外,也深具史料價值。

多年來,華人世界認識的夏志清,多半來自報章雜誌的報導和他的著作,如《中國現代小說史》是西方漢學界的經典,抬高張愛玲、錢鍾書、沈從文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與夏濟安的兄弟情深,幾場轟動文壇的筆戰,與張愛玲的通信,等等,大多集中在早、中期的學術成就與文壇身影,比較缺乏晚年的資料。

本書作者以北美學者與紐約作家為主,學者包括學界菁英,新生代學者,移居香港、大陸的傑出學者,韓國漢學家,呈現了漢學界世代交替,開花散葉的譜系。作家有文壇重量級名家、紐約文友、大陸鄉親、台灣作家。有的作者與夏先生相識數十載,有的時相往來,有的僅一面之緣,他們筆下的親身見聞,拼貼出夏先生中晚年的生活、言行、笑貌,栩栩如生,我們看到了夏先生在紐約的活躍身影。

六、七十年代起,文壇學界人士到紐約,都希望「去看看夏先生」,這情形數十年來不變。親切沒架子,集會有請必到,支持文壇活動,到新書發表會捧場,冒雪參加同鄉會。九十大壽馬英九總統頒贈的賀匾和文友們送的賀壽聯,都掛在客廳顯眼處。他好客,常款待訪客、朋友、學生去餐館享用中西美食。

有他在的場合,笑聲不絕,絕不冷場。他喜歡誇獎人,慷慨地使用極端的讚美詞,如「偉大」、「了不起」、「奇才」、「才女」、「美若天仙」、「英俊瀟灑」,令人受寵若驚。大家津津樂道的是他獨特的說話風格,心直口快,思緒跳躍,濃重的蘇州口音,常令初識者錯愕。有人說他腦子太快了,語言跟不上,更多人乾脆以縱容溺愛的口吻,稱他一聲「老頑童」。

「老頑童」嘻笑熱鬧的身影後面,其實「並非沒有憂傷挫折,他有位需要特別照顧的女兒」。他曾自剖是個「非常害羞緊張的人」。如同世間一流的喜劇明星,他戴上歡笑的面具,掩飾內向羞怯,帶給周遭的人快樂。

通過書中作者們的親身見聞,我們看到了學術場合中的夏先生。他們一致推崇他從西方人文主義傳統出發,重新評估中國小說,對西方漢學的卓越貢獻,也著墨於他治學的一絲不苟,論述的鞭辟入裡,旁徵博引,勇於說真話。他識才愛才,提攜後進,照顧哥哥夏濟安的學生,為同事、朋友、晚輩寫推薦信,不遺餘力。

身影集以照片呈現夏先生一生的里程碑,如早年在上海與父母兄妹合影,到耶魯大學讀書,錢鍾書、沈從文訪美時合影,與唐德剛握手言和,到香港參加張愛玲研討會,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九十大壽壽宴,其中最動人的是晚年與始終陪伴相隨的夏師母合影。

編罷掩卷沉思,我彷彿見到一位亦俠亦狂的書生,含笑揮手,步入永恆,他知道自己的名字早已鐫刻在文學史上。

王德威教授在百忙中寫序,讀之方體會何為情同父子的動人情誼; 學者作家寫下親身見聞與有趣的小故事,並授權北美作協出版,讓世人從這些文字認識夏先生的言行笑貌;王曉藍女士慨然協助李渝文章的授權事宜,在此一併致謝!

 

Leave a Reply

  

  

  

You can use these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Current month ye@r 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