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路無盡誓願行 (管黎明)

報導文學

文路無盡誓願行

管黎明

–王鼎鈞九十文學人生回顧座談會
王鼎鈞九十文學人生回顧座談會會場,王鼎鈞(中)。

王鼎鈞(中)九十文學人生回顧座談會會場(吳謙提供)。

在海峽兩岸均被譽為文學大師的王鼎鈞今年迎來90歲壽辰,他本人於411日下午出席由多個青年團體為他在紐約大學舉辦的“文路無盡誓願行——王鼎鈞九十文學人生回顧座談會”。包括李又寧、施叔青、蘇煒和亮軒在內的多位作家學者以及數百名美東地區的文學愛好者出席了大會。

講話一輩子都不改山東腔的王鼎鈞,當天以樸實的言語與聽眾分享了他的文學之路,詼諧中透著心酸與感動。“我是在漂流中學會了割捨,而割捨是對文學的預備訓練。”“我聽說我還在襁褓中的時候,算命先生說我的命格要麼是漂流,要麼是敗家。可是那個年代我已經沒有家可以敗了,再說,難道戰爭流亡的那些人都是同一個命格?可是算命先生說,亂世的時候生辰八字就不靈了。孔子,孟子,基督,馬太福音也都不靈了。”

親身經歷了國共內戰的他對戰爭的傷痕難以忘卻。“戰爭就是破壞。我們都說,百年樹人,戰爭破壞一個人只要一旦。我對自己的成長沒有規劃,像流水一樣,流到哪裡算哪裡。我在寫作裡一段一段掙扎。我是千刀萬剮,割斷千絲萬縷

1949年我脫離中國戰場,漂流到台灣,我的世界已經破碎了,我居然還想做作家。別人只看見我沒有天才,沒看見我沒有一個完整的世界。作品是作家的小宇宙,破碎的世界不能產生宏大完整的作品,難怪我不能寫長篇小說。寫長篇小說你需要一座樹林,而我只有滿地的落葉,所以我一出道就寫雜文,我是把一片一片的落葉撿起來,沒有統一的精神面貌。我有自知之明,所以當年那些文章我一律沒有保存。”

王鼎鈞演講。

王鼎鈞演講(吳謙提供)。

王鼎鈞提起自己當年曾採訪一位參加過多場戰役而倖存的老兵,問他在戰場上是否害怕。對方說不怕。因為“一般戰鬥不會所有人都被打死,因此每當我看到有一個人陣亡,我就覺得我多了一個活下去的機會,所以死的人越多,我越安全。”王鼎鈞感嘆,“沒想到這就是戰爭給我們的教育。”

而說起自己的倖存,王鼎鈞帶著幾分調侃與慚愧。“軍隊是一種反淘汰的機制——通常精銳部隊的犧牲最大,素質比較低,裝備訓練比較差的隊伍,一般會被安排去作預備隊,或者作兩翼,他們的犧牲通常比較小。我們縮小範圍來說,在同一個連隊裡面,有的兵精明能幹,有的兵反應遲鈍,那有了重要的、危險的任務,你說指揮官派誰去?我跑不動,跳不高,機關槍也扛不動,百無一用,好在我能寫毛筆字,於是連隊安排我負責寫公文,所以無論怎樣兵荒馬亂,總有我一張辦公桌,結果我比連長還安全,所以今天我才能站在這裡談我的文學與人生。慚愧啊。”

戰後王鼎鈞流亡至台灣。“按照今天的說法,我到了台灣,需要人格重建,可那時台灣還沒有聽說過有人格重建這個說法。我知道我像是一隻野獸,受了傷,需要一個洞穴藏起來,舔我的傷痕,可是台灣不是我的洞穴,台灣是一架探照燈,每天對準我照明。我求過孟子,求過孔子,求過基督,他們開的藥方能治病但不能治本。看樣子我得的是糖尿病,人跟病同生共死。”

“我在大陸的時候沒想到能到台灣,我到台灣的時候沒想到能來美國後來大環境改革開放,非常時期回到正常,論語孔子又管用了,馬太福音又管用了,歷史只是匆匆忙忙轉了一個圈。天地山川物產豐富,我吃儒家的五穀雜糧,吃佛家的山珍海味,吃基督的牛油麵包,我得到很好的發育,我的人格重建就這樣完成了。這時候我知道人生是怎麼回事,也知道文學藝術是什麼,這時候我才知道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才有能力寫我的回憶錄。這一段心路歷程,一言難盡。總而言之,我來到這個世界上,儒家給我接生,基督教給我餵奶,生活給我跌打損傷,佛陀給我治療,大環境給了我最適合養病的氣候。”

王鼎鈞自謙是文學界的“中產階級”。“當年巴爾扎克到巴黎去搞文學,他的一個長輩警告他,說你要想清楚,文學藝術是沒有中產階級的,他的意思是說,搞文學藝術,你要麼就是不朽的大家文豪,要麼你就什麼都不是。可我是文學裡的一個中產階級啊,也許我可以證明文學是可以有中產階級的。我堅決相信中國還會有偉大的文豪產生。而我自己願做一名紡織工人,給未來的大文豪織一條紅地毯。我這個後死之人,苟喘幸運的人,我要讓愛我的人,幫我的人,都不會後悔。”

王鼎鈞祖籍山東蘭陵,1925年出生。少年時期因抗日戰爭和家人分離,四年多時間在日本佔領區生活,打過游擊。 1942年投入李仙洲將軍創辦之國立第二十二中學,輾轉安徽、河南、陝西各地。抗戰末期初中畢業從軍,隨國民黨軍隊憲兵團經南京、上海、瀋陽、秦皇島、天津、青島,一度在天津被解放軍俘虜。 1949年到台灣,當過編輯、評論員,成為知名作家,曾先後任職中國廣播公司編審組組長、中國廣播公司節目製作組組長、中國電視公司編審組組長、《徵信新聞報》 (今《中國時報》)的副刊主編與《中國語文月刊》主編。 1978年應新澤西州西東大學聘請來美,任雙語教程中心編寫中文教材,1990年退休後定居紐約,並創作了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等重要作品。

當天研討會由紐約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主辦,紐約大學台灣同學會、大紐約地區中國學聯總會和紐約藝術聯盟協辦。

 (轉載自僑報2015412)

 

Leave a Reply

  

  

  

You can use these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Current month ye@r 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