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訊 |
|||||
- 美南華文寫作協會4月25日周六自加拿大請來了一位重量級的作家,學者馬森教授。他是華文界(尤其台灣)重要的現代派劇作家,小說家,也是一位當代文學評論家,學者。他的《孤絕》《海鷗 》《夜遊》曾是燴炙人口的小說。其戲劇創作《馬森獨幕劇集》更曾在八0年代的台灣大學校園引領一波戲劇演出風潮,是影響深遠的荒謬劇大師與重量級戲劇研究者。更是喜愛文學戲劇者,終生熱愛與師法的對象。馬森在休市的兩天訪問,為沈寂已久的休市文學戲劇界開啟了學習的因緣與傳薪,大家更在馬森「我的文學旅程」演說中,看到他一生創作豐沛,思想的軌跡-存在主義哲學的思維方式使他的人生觀變得積極而樂觀-他的創作來自自我完成的滿足感。 五四運動流風遺韻下長大的一代 馬森是山東人,出生在濟南旁的齊河縣,從小即兼具理性與感性,喜愛數學,也喜歡看小說和畫畫,五歲時抗戰爆發,他的父親到後方抗戰去了。他翻出父親的書箱-全是五四時代的書,他看了許多老舍,曹禺的書。如老舍的《駱駝祥子》。曹禺的劇本《雷雨》,再加上他在濟南上中學時的訓導主任,創立了「劇社」,歌詠隊。也介紹許多好看的書給他,他認為這兩位作家對他當時的創作很有幫助,尤其老舍的《茶館》使他認為五四運動以後,話劇發展以北京話為基礎,北京人寫劇本特別夠味,其他省份的人不夠北京腔,則略遜一籌。 因為戰亂,他中學六年,唸了七所學校,最後在台灣高中畢業,考入師大。他認為大學功課相當輕鬆,考試前還去看電影,他從大一起對「劇社」感興趣,大學四年之中,每年參加演出,開啟了他對戲劇的興趣。這時他也頗愛看十九世紀福樓拜,屠格涅夫的《父與子》這是他喜好寫實主義的時期,服完預官役後,他到大甲中學教了一年高一,又回去念研究所,那時師大的研究所,名師薈萃,有董作賓「文字學」,台靜農…..等人,惜他們以培養學者為主。不是作家,他們看不起作家。他當時也考上中央電影公司(第一名),為了考研究所,電影也放棄了。師大國文研究所畢業後,他成為師大最年輕的講師,他在師大國語教學中心認識幾位法國人,他教他們中文,法國人教他法文,正好法國送台灣三名獎學金,他居然以高分(第二名)考上公費法國留學。 法國學電影與戲劇,一圓導演夢 馬森在法國唸二年的電影導演,第一部電影是給瑞士電視臺拍的紀錄片,介紹留在法國的華工。他也在其中擔任記者的角色,那時他在法國已婚,已生了一個女兒,他回巴黎大學唸博士。並創辦《歐洲雜誌 》,他作主編,邀不到稿,就自己寫稿。重拾擱下的文筆,他的《巴黎的故事》就是受十九世紀寫實主義影響,以人類學和文學結合的方法,他在法國一住七年。受荒謬劇影響,也受存在主義影響。如卡繆的《異鄉人》。後來,他又去墨西哥教書,一待六年,獨幕劇集《腳色》以及小說《生活在瓶中》就是那時完成的。 在墨西哥時,正好趕上中國文化大革命,他感覺文學不能解決文化的問題,傳統的問題。乃申請入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唸社會學博士班。五年後獲得博士學位後。又赴倫敦大學當教授,一待八年,一九八四年他應姚一葦教授邀請,回台在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任教一年,直到1987年回到成功大學中文系碩士班,一教十年,直到退休。 他的長篇小說《夜遊》,頗受文壇重視,為暢銷書。短篇小說《孤絕》,《海鷗》是他寫博士論文之餘的副產品,而《M的旅程》是自動寫作,沒有佈局,只有好的觀念,場景,不是事先想好的,很多是潛意識,做夢。而《府城的故事》寫一群年長者的遭遇。從非寫實的後現代作品,又回歸寫實。 作為五四流風遺韻影響下的一代,我們看到他力圖在形式上求新求變。而與傳統處於激烈對話的典型,在在顯示他不被傳統束縛的心靈自由的追尋。 佛光大學曾為馬森舉辦「閱讀馬森」學術研討會,他所任教的成大也舉辦第二次的「閱讀馬森II-馬森作品學術研討會」,除了學術研討會,還一度把馬森的劇作搬上舞台。休市的觀眾雖未能恭逢其盛,但聽馬森談起他還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作品在臺出書的伯樂,以及作家七等生,莫言,葉石濤,齊邦媛……個個與致盎然,發問頻頻,不捨離席,這一切因緣的美好。皆來自馬森演說的內涵和啟發。願馬森的文學和戲劇,一如他精神矍爍的外表,永遠餘燼不斷,薪火相傳。 (美南作協會長秦鴻鈞報導)
|
2000 年 Nobel 文學獎 給了 高行建, 馬森 教授 實是推手之一。 詳: http://blog.yam.com/gracecss/article/29239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