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遊史坦貝克的伊甸園 (周芬娜)

散文

漫遊史坦貝克的伊甸園

周芬娜

喜歡漫遊加州的人,都會欣賞美國名作家約翰‧史坦貝克(John Steinbeck,1902-1968) 的作品。他是196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也是個熱愛旅行的人。他的小說裡充滿了加州風物的描述,並洋溢著生動豐富的美感,不但為一般的旅遊書增加了文藝氣息及深度,也為熱愛文學的讀者們開闢了一個冒險的新樂園。

人傑地靈,加州的一些小地方經過他的品題,都變成了經典名勝,尤其是他的故鄉沙林那河谷(SalinasˉValley,屬蒙特里縣(Monterey County))。他的兩部長篇小說<伊甸園東>(“East of Eden”)和<憤怒的葡萄>( “Grapes of Wrath”),都是以這個幽美的河谷為舞台的。<伊甸園東>壯麗如史詩,一開始就寫著:

沙林那河谷位於加州北部,是兩行山脈間的凹地。
沙林那河蜿蜒的流過山谷中部,最後注入蒙特里灣
…山谷寬闊平坦的耕地上鋪著一層肥沃的泥土,只
要冬季裡一次充沛的雨水,就能使草木花卉生長起
來。在多雨的年頭,春天的花朵是不可置信的美。
整個山谷平地,包括山麓在內,鋪滿了羽扇豆和罌
粟花。

藍紫的羽扇豆(lupine)和橙紅的加州罌粟花(California poppy),曾將荒蕪的沙林那河谷染成一片錦繡,有如傳說中的伊甸園。<伊甸園東>寫兩個白人家族到這裡開拓生根的故事,男主角山姆‧漢彌頓(Sam Hamilton) 就是史坦貝克的祖父的化身。史坦貝克家族在當地頗有名望,他的父親曾當過蒙特里縣政府的財政科長,母親是學校教師,在附近的蒙特里半島擁有海邊別墅,幼時常帶他去那裡渡假。

史坦貝克還著有一本名為<製罐巷>(”The Cannery Row”)的小說,就是寫蒙特里市區的沙丁魚製罐工業的。他形容它像:「一首詩、一陣惡臭、一絲刺耳的噪音、一種鄉愁」,傳頌一時。然而,今日的沙丁魚製罐工業早已絕跡,惡臭與噪音皆不復存在,只留下如詩的海岸,和如畫的風景。但蒙特里市區還在『製罐巷』遺址成立了一個餐館和個性商店林立的觀光小區,來紀念他的貢獻。

遊客們只要趨車從舊金山上280高速公路往南開,再轉進101高速公路,一個半小時後就可抵達沙林那河谷。如今這裡已經不是野花遍地的伊甸園,而是一個由農場和葡萄園所組成的『世界沙拉碗』 (The World Salad Bowl)了。大多數的居民也不再是白人,而是墨西哥裔移民了。墨西哥裔移民是這裡主要的勞動力,我這才恍然大悟為什麼史坦貝克的小說裡總帶有一股濃郁的墨西哥色彩。原來他從名校史坦佛大學輟學後,曾在沙林那河谷內的農場和葡萄園打工,成日與墨西哥工人廝混,哪能不受到深刻的影響呢?這個特別的經歷,變成了他日後創作長篇小說<珍珠>(“La Perla”)、<薄餅坪>(”Tortilla Flat”,1935)、<憤怒的葡萄>( “Grapes of Wrath”)的泉源。

一到沙林那河谷,就看到101高速公路兩旁綠油油的,到處是高麗菜、捲心萵苣、朝鮮薊、綠花菜、番茄、蘆筍、甜椒、黃瓜、草莓、葡萄藤的芳蹤,不時有工人在採摘耕耘。有些採下來的蔬果運到舊金山或奧克蘭港口,再轉運到全世界各地。說不定你今天吃的那碗生菜沙拉,就來自這裡。朝鮮薊的產量特豐,卡斯特洛維爾鎮(Town of Castroville)甚至有『世界朝鮮薊之都』的美譽。朝鮮薊(artichoke) 是種原產地中海的蔬菜,在沙林那河谷內長得蓬勃葳蕤。朝鮮薊的嫩心的風味有若春筍,冷食、煎烤、油炸或拌意大利麵都很可口,佐以加州夏多尼白酒尤為出色。

史坦貝克故居及餐廳外觀 (周芬娜)

史坦貝克故居及餐廳外觀 (周芬娜)

史坦貝克畫像 (周芬娜)

史坦貝克畫像 (周芬娜)

從沙林那市區的出口出來,開個五分鐘,就可抵達位於中央大道(Central Avenue)的史坦貝克故居。這棟古色古香的維多利亞式建築,如今已被改成著名的『史坦貝克故居餐廳』(Steinbeck Restaurant),供應的都是他常吃的家常菜,食材就是這裡新鮮蔬果。我去吃過兩次,覺得滋味平平,至少沒我做的菜好吃,只是反映二十世紀初美國加州鄉下的烹調而已。史坦貝克雖出身於中產之家,平時對飲食並不講究,吃的不過是一般的熱湯、沙拉、蛋糕,有時還吃點墨西哥菜。但在那幽美靜謐的餐室中用餐,想到他以前或許也在這裡吃過飯,令人覺得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這裡一套包括主菜、熱湯或沙拉的午餐,索價15美元。雖不算豐盛,還能填飽肚子。而且服務親切,也算物有所值。熱湯是丹麥馬鈴薯清湯(Danish Potato Soup),鹹鹹的,以鴨兒芹調味,剛出爐的小麵包鬆軟可口。我贊美了幾句,胖胖的女侍馬上答說:『這麵包雖不起眼,製作來很花時間,忙了大廚一早上』。她還說:『餐室旁的小客廳以前是史坦貝克雙親的臥房,也就是他的出生地』。我趕快趁上主菜的空檔參觀了一下,只見窄廳裡擺了一套紅絲絨沙發,鋪著白蕾絲,牆上掛了一張史坦貝克的照片,看起來英俊體面。所謂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看來還真是對的。

看完後再回去吃我的凱撒沙拉,有鮮脆的捲心萵苣、番茄、黃瓜等,醬汁味道很淡,跟現代的濃烈有所不同。主菜是加州風墨西哥捲餅(California Enchilada),搭配豆泥、綠花菜食用,味道也還不差。最難吃的是小紅莓蛋糕( Cranberry cake),蛋糕已經夠甜,還澆一大堆太妃糖漿,配黑咖啡還是難以入口。顯然那時的美國鄉下人尚甜,愈甜愈夠味,跟現代人不同。

草草結束了甜點,我們迫不及待的趨車前往附近的『國立史坦貝克中心』(National Steinbeck Center)一遊。這棟紀念館外觀宏偉摩登,陳列方式十分生動,不但有圖片可瀏覽,還有電影可欣賞。我幾年前去過一次,那天忍不住舊地重遊。中心前正在舉辦墨西哥農夫市場,一群人正叫賣著有機蔬果。有一個長得很醜的墨西哥女人臉上刺了一朵大花,居然媚態橫生。七彩的大甜椒擺得像一幅美麗的圖畫,令人很想咬上一口。中心旁還有一家叫『珍珠』(“La Perla”)的墨西哥餐館,以史坦貝克的同名長篇小說為名。

<珍珠>不但是暢銷小說,還曾改編成熱門電影。史坦貝克中心內最醒目的展示之一,就是<珍珠>的海報,旁邊放了個維妙維肖的大型蚌殼,殼裡有顆光彩奪目的珍珠。小說情節其實和中國<和氏璧>有異曲同工之妙,所謂的:『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刻畫起人類與財富的關係,充滿了諷刺與弔詭。一個貧窮的墨西哥漁民採到一顆奇大無比的珍珠,以為將帶來好運,結果因覬覦者太多,幾乎家破人亡。最後他憤而將珍珠丟回海裡,以找回昔日的安寧。

此外,<薄餅坪>(Tortilla Flat)的電影海報也令人眼睛一亮。這部以加州蒙特里半島的同名小鎮為背景的小說,有著類似英國『圓桌武士』的情節,強調幾個哥兒們在這裡幹革命的江湖義氣,穿插著浪漫的愛情故事,使史坦貝克一炮而紅,從無名小卒晉身專業作家之林。

接著他又寫了舉世矚目的<憤怒的葡萄>,這是部以三十年代的美國大旱災為背景的社會寫實小說,敘述一個遠離奧克拉荷馬家鄉的佃農家庭,長途跋涉幾千里遷徙加州求生存的故事,為他贏得了美國國家圖書獎和普立茲文學獎。他悲天憫人的風格,也使他獲得了『人道主義者』的尊稱。但真正使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是長篇小說<人鼠之間>(Of Mice and Men),他提出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窮人還不如老鼠』的理念,對後代影響深遠。館中還設立了一家很有格調的書店,專門銷售他的名著和紀念品。

<憤怒的葡萄>後來數度改編成好萊塢電影,有一部是由亨利方達主演的。館中貼著巨幅的電影海報,並播放著電影和朗誦書中章節的VCD,煞是熱鬧。先知總是寂寞的,因這本書暴露了太多葡萄園工人生活的黑暗面,史坦貝克有一陣子受到當地葡萄酒業者的抵制,一致拒看他的作品。據說他生前在家鄉父老眼中,本就是個不務正業吃喝嫖賭的混混,老媽曾想將他的名作送人,三姑六婆竟一律拒收,<憤怒的葡萄>事件只是冰山的一角而已。事實上這家紀念館到他死後三十年(1998年)才成立,事前在沙林那市議會辯論了三年才通過,現在他的形象當然不同了。

看完展覽後,我們發現『珍珠』餐館隔壁就有家『蒙特里之味』(Taste of Monterey)小酒館。蒙特里縣也是加州酒鄉之一,名氣雖不如納帕谷(Napa Valley)響亮,也擁有幾百家酒廠。天空陰陰的,正是喝酒的好天氣。酒館裡面陳列著上百種蒙特里美酒,我付五元美金,品了三種。印象最深的是Lockwood酒廠的夏多尼白酒,有熱帶水果的香氣,像是百香果和鳳梨的混合。品酒師是個漂亮的墨裔女郎,笑嘻嘻的拿著一瓶葡萄酒讓我拍照。沒想到如今這些蒙特里縣的葡萄酒竟要靠史坦貝克來促銷,沙林那河谷也因此聞名天下了。那些當初瞧不起史坦貝克的鄉下人如果地下有知,或許要慨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吧?

( 寄自舊金山)

 

Leave a Reply

  

  

  

You can use these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Current month ye@r 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