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王羲之蘭亭序及蘇東坡寒食帖 (葉憲年)

評論

論王羲之「蘭亭序」及蘇東坡「寒食帖」

葉憲年

蘭亭曲水流觴 (林美君提供)。

蘭亭曲水流觴 (林美君提供)。

蘭亭位於紹興城西南13公里的蘭諸山麓,占地二百多畝,春秋時越王勾踐植「蘭」於此,漢代建有驛亭,蘭亭因此得名。

東晉書法家王羲之,(303年- 361年),字逸少,琅琊(今屬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使,後為會稽内史,領右將軍。有“書聖”之稱。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于一爐,擺脱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寫下代表作《蘭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據史載,東晉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邀請孫綽,謝安等41位名士來到蘭亭,雅集修鍥,臨流泛觴,飲酒賦詩,大家席地而坐在清溪兩旁,將盛了酒的「觴」從上流飄下,「觴」在誰的面前打轉或停下,誰就即興飲酒賦詩,賦不出詩,則需罰酒三觥。當時有11人各成詩兩篇,15人各成詩1篇,16人未成詩作,各罰酒三觥,而東道主王羲之,面對良辰美景,高朋摯友,更是乘興揮毫,一氣呵成,寫下了後人稱譽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由於他被尊稱為「書聖」,蘭亭亦因此而成為書法聖地。

王羲之書法特徵除上述兼善隸、草、楷、行各體外,其用筆細膩,結構多變,他的草書濃纖折密,行書逎勁自然,楷書工整有力,把漢字書寫從實用引入一種注重技法,講究情趣的境界,如:「樂毅論」,「黃庭經」,「東方塑」均是膾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傳說,甚至為繪畫的良好題材,其書法藝術上的造詣與成就,被譽為古今之冠,盡善盡美,無與倫比。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12月19日),出生四川省眉山縣,父蘇洵,母程氏,仁宗年間與弟弟蘇轍進京應試,同科進士及第,父子三人名震京師,合稱「三蘇」。

東坡買田處 (林美君提供)。

東坡買田處 (林美君提供)。

他一生坎坷不平,多次遭貶,但他立身操守,光明磊落,關心國家命運,同情人間疾苦,有精明的政治理念及才幹,擅長於文學,書法自成體格,亦工畫竹石。官端明殿學士,提舉玉局觀。官黃州團練副使安置時,築室東坡。卒於常州,葬於汝州。諡文忠。有《東坡全集》。

「寒食帖」是北宋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1082)年行書代表作,詩文敘述黃州生活的艱苦及悲涼的心境,詩云:「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鬚已白。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裏。空庖煮寒菜,破竈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帋。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右黃州寒食(二首)

其詩文用筆或清俊勁爽,或沉著頓挫,字體由小漸大,由細漸粗,有一種徐起漸快,突然終止的節奏,將觀者帶進高潮迭起的書寫過程,完美地融合詩與書的境界。蘇軾曾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又說:「天真爛漫是吾師。」實為寒食帖書卷的寫照。

故後世訂天下第一行書為:王羲之-蘭亭序,第二為:顏真卿-祭姪文稿,第三為:蘇東坡-寒食帖,此三卷書流傳至今,為書法三大寶典,亦為後世學習書法者臨摹之典範。

後記:

筆者熱愛中華文化,少習書法與國畫,9月金秋之際,與北美華文作家協會施叔青教授等一行11人,暢遊江南,得以觀賞紹興王羲之「蘭亭」,及宜興蘇東坡「書院」(即東坡先生最初興學之草堂),十分難得,賞心悅目之餘,更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能與作協文友們互相交流切磋,擴大視野,增長見聞,不亦悅乎?

 

Leave a Reply

  

  

  

You can use these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Current month ye@r 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