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
宜興位於江蘇太湖西陲,以產紫砂茶具聞名於世,宜興古稱荊溪,秦時稱陽羨,附近茶山茶質精良,唐、宋以來,建有貢茶院,專製上貢的名茶,唐朝盧全即有「人獷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之語。貢茶的傳統,直到明洪武八年下詔罷貢茶才停止,前後共有六百多年之久。 宜興一地產茶著名,飲茶成風,陶瓷茶具的燒製,歷史悠久。素有「陶都」之稱,從出土的廢窯址現場,可看出遠在東漢時期,宜興己有陶作坊,魏晉南北朝期間,此處更成南北青瓷的主要產區。 1976年,宜興丁蜀鎮蠡墅羊角山發現一座古紫砂窯址,證實此處最早于北宋中期即開始紫砂壺的燒造,一直延續至清代初期,前後持續七百年之久。 從羊角山出土的紫砂壺碎片還原,分有高頸壺、矮頸壺和提梁壺二類,紫紅色的陶壺裡外都沒上釉。其中一部分的壺嘴捏塑龍頭型的裝飾,這與宋代流行南方越窯青瓷的龍虎瓶上的提梁手法完全一致。顯然紫砂壺的造型是繼承了越窯系統的傳統。 北宋詩人梅堯臣寄茶詩中「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雪貯雙砂嬰,詩琢無玉瑕」,紫泥、砂嬰均指宜興紫砂。可見早在北宋之前,己有紫砂陶的製作。羊角山的重要發現,更推翻了傳說中明代供春為宜興紫砂茶具的鼻祖之說。 供春為明初進士吳頤山的書僮,隨主人赴宜興金沙寺侍讀,看見一老和尚善用紫砂捏製茶壺,就取了老僧工作後洗手沉澱在缸妄越陶上做坯,把寺旁的大銀杏樹的樹蔭作為壺身的花紋,燒出了「指螺紋隱起可按」的供春壺。 然而,根據吳頤山的侄孫吳梅鼎在《陽羨瓷壺賦序》中,提及供春隨吳頤山侍讀南山,「見土人以泥為缸,即澄其泥以為壺,極古秀可愛,所謂供春壺也。」從這段文獻中,得知「土人」即為金沙寺附近製陶的陶工,並非金沙寺中的和尚,供春「澄其泥以為壺」,是將土人製缸用的陶土加工澄洗,使之更加精細,吳梅鼎以為紫砂器並不是始于供春,只是到了他手中改良陶土精工捏製而已。 繼供春壺問世後,名手輩出,董翰、趙梁、元暢、時朋稱為「四大家」,董翰以最早創造菱花式的紫砂壺聞名,他的作品以文巧著稱,其餘三家均以古拙見長。「四大家」之後的李茂林,同屬萬曆年間的名藝人,他擅長製作小圓壺,手藝高絕,被認為是供春的勁敵。奇妙的是時朋之子時大彬,卻拜供春為師。後來時大彬製壺的藝名,與其師並列。據文人茶藝序文所述,時大彬其至八十幾歲高齡,仍孜孜不倦于茶壺之塑造,他的作品不喜妍媚而時見巧思,出人意料。 宜興為文化古都,歷代人文薈萃,茶客文人雅好品茗,出自供春、時大彬等名家之茶具,頗受時人寶愛。時許次紓的《茶疏》有:「往時供春茶壺,近日時彬所製:尤為時人寶惜,蓋皆以粗砂製之,正取沙無土氣耳。」紫砂茶壺泡茶「既不奪香, 又無熟湯氣」,泡出來的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蘊,明初以來,文人視之「珍同拱璧,貴如珠玉」。時大彬早期作品,模仿其師供春,以大壺為主,後來遊歷婁東時,與陳繼儒、王世貞等文人品茗試茶,改製小壺,以便點綴在精舍幾案之上,一人一壺,符合文人茶客的美學趣味。時大彬的嘗試,詩人以「千奇萬狀信手出」、「宮中豔說大彬壺」之句歎賞。大壺泡茶,茶葉浸泡過久,鮮味不存,故有「茶注宜小不宜大,小則香氣氤氳,大則易於散漫,若自斟酌,愈小愈佳」之語。 時大彬的傳世作品,南京博物院所藏的調砂提梁大壺,呈紫黑色,在陶土中雜以砂碙土為其首創,壺身上小下大,為一古樸雄渾之精品。此壺當屬改製小壺前之作,與供春壺大小相近。 李茂林之子李仲芳跟隨時大彬學藝,他的作品漸趨文巧精,肚傳大彬壺亦有出自仲芳之手,向有「李大瓶、時大名」的說法。 時大彬之另一高足徐友泉,壺藝造型另有突破,喜歡仿效古青銅器物,如尊、囊的形製,泥色也變化多端,如此技藝,卻自謙為「吾之精,終不及時(大彬)之粗也」。 宜興的紫砂壺到了清代,更為蓬勃。康熙年間的陳鳴遠,他的振藝特技在於雕塑裝飾,憑著一技之能,陳鳴遠「足跡所至,文人學士爭相延攬」。嘉慶時的楊彭年,製壺雅致玲瓏,不用模子,隨意捏成而富天然之致。楊彭年與工文書畫篆刻的陳曼生合作,由陳曼生設計仿古壺樣十八式交給楊彭年捏製,等到泥坯半乾,陳曼生即用竹刀在上面鉤刻書畫,兩人合製品有時刻「阿曼陀室」款,世稱「曼生壺」,誠為「字依壺傳,壺隨字貴」。楊彭年之妹楊鳳年是較為世人所知的紫砂壺女藝人,她傳世的竹段壺,壺體作毛竹形,嘴、把均以竹枝竹葉裝飾,工藝精巧。 除了陳曼生之外,明清兩代的詩人、畫家,都喜在紫砂壺上題詩、刻字,平添情趣。 道光、咸豐年間,邵大亨以渾樸見長,另一位名手黃玉麟曾被金石收藏家吳大徵延聘至家中製壺,黃玉麟從吳家收藏的青銅、古陶器得到靈感,將之融化到紫砂壺的造型。他態度嚴謹,每製一壺「必精心構撰,積日月而後成」。 紫砂壺的造型,一為幾何形體造型,俗稱光貨,又分為圓器、方器兩種。圓器要求達到圓、穩、勻、正,方器要求線面挺括平正,輪廓線條分明。二為自然形體造型,俗稱花貨,就是類比自然形態,如松竹梅壺、荷花壺、南瓜壺等。三為筋紋器造型,特點是將形體分作若干等分,把生動流暢的筋紋組成于精確嚴格的結構之中,形成一個完美的整體,樂盈壺為筋紋器造型的代表性作品。四為水準壺造型,即為廣東、福建一帶喝功夫茶的茶具。它的容量極小,壺內得放許多茶葉,僅用開水沖泡茶汁出不來,故需將小壺置於裝沸水的碗內,不時澆淋,使壺內茶葉出味成汁,這種飄浮于熱水中的茶壺為水平壺。 (本文選自《雲遊宜興》(范雙喜主編),原文出自施叔青散文《松風竹爐提壺相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