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寧波博物館 (王曉蘭)

報導文學

走訪寧波博物館

王曉蘭  文/圖

寧波歷史博物館前合影

文友合影於寧波歷史博物館

「建築是一個社會忠實的反映,一個時代與文化的精神向度。」台灣建築師、教育家、博物館館長漢寶德先生,曾經這麼說過。

九月中旬,北美作協蘇浙行,至杭州、紹興、宜興參訪,並專程繞至寧紹平原遠古文明發源地之一寧波,參觀獲得2012年國際普利茲建築獎的歷史博物館。同行的叔青老師對文史藝術多有鑽研,對建築也頗為喜好,一路上增添不少難得的交流,玉琳和我對這站也有多份期待。

建築自古是人類文明的縮影,有為永恆紀念而存在,有為流行而建造,有為創作而創作,有為生活機能而存在…每座建築,都有自已的故事,博物館更是如此。

寧波歷史博物館,簡稱寧波博物館,被稱為是「鄉土主義建築」王澍建築師的代表作之一,集西方建築造型語言,東方歷史人文元素的設計,獲獎之後,寧波城又添增一處引人矚目的焦點。

我們一行人雖來自世界不同角落,卻都有一對喜愛聽故事的耳,有枝喜愛寫故事的筆,有顆喜愛穿越時空尋找故事的心,繞道而行,多引以為樂。從紹興一路南行,經過起伏丘陵、田野,秋深的南方,依舊綠意甚濃。途中,經過餘姚,據說1973年出土,有七千年歷史的河姆渡村即在附近,可惜,行程匆忙,未能前往探訪。不過,途中休息時,大夥不忘把握機會,淺嚐舌尖上中國介紹的餘姚粱弄大糕,以償過餘門不入之憾。

河姆渡文化,是目前出土寧紹平原遠古文明的主要起源之一,與後來良渚文化共構逾越先民史前文化,創造浙東輝煌物質與精神文明。

本文作者(左)與施叔青合影於寧波博物館 (王曉蘭提供)

本文作者(左)與施叔青合影

寧波博物館,因為使用百萬片舊日磚瓦,坊間有個優雅的傳説,觸動許多歡喜佇足於時間天平上前瞻後盼人們的懷舊情愫。「也許,許多年後,有些不知從那飛來的種子,在這些千年青磚灰瓦上,生出幾株,小草。……繼續傳説,遠古以來的故事……」

寧波,位處浙東,為長江三角州南岸重要商埠,建城於第八世紀,原為南方偏遠之處,有記載的歷史及至夏商周。古天下九州時,隸屬揚州,可追溯至七千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發源於三江口,有「小上海」之稱,唐朝時,是中國南方第一大埠,與高麗、日本、阿拉伯有通商往來,和西方的交流也使寧波文化受到西方文化一定的影響,亦為當時海上絲路起點之一。著名文人浙商歷代輩出,如眾所熟知的船運大王董浩雲、香港電影巨子邵逸夫、電子大王張宗謀、宋代學者王安石、明代大思想家王陽明等。

徽式建築是漢式建築重要流派之一,以粉牆黛瓦、馬頭牆、青磚,高宅、天井、大廳最有特色,座南朝北,聚族而居,磚木石雕表現精緻裝飾藝術。電影「臥虎藏龍」,開場背景即為經典徽式建築和村落之景象。

舘內除了展示當地悠久的歷史、豐厚文化底藴外,建築物本身則像頂著自身光環,佇立於天空線下的大型雕刻。建築外觀,長約145米,寬65米,實牆,開窗面積不多,有些法國建築師柯布在法瑞山區設計廊香不規則窗的味道。上世紀50年代,柯布設計拉圖雷特修道院,做了部份屋頂花園,他當時理念是讓植物隨四季自己消長,沒有刻意設計花草,只說,飄來什麼種子,就長什麼。我們沒機會了解王澍設計幾處屋頂花園的理念為何,近來各地環保意識提升,鼓勵城市建築多做屋頂花園,除了可以節省能源,又可降低城市大環境溫度。

越窯窑產的青瓷

越窯窑產的青瓷

寧波博物館的建築局部為三層,局部為五層,有中庭水池,直式外牆,使用百多萬片古城拆建時留下的舊時青磚、灰瓦、破碎的紅色、棕色缸片併成圖案。斜面外牆,則用當地毛竹紋理為模,打造清水混泥土,刻印出別出心裁的江南竹意。青磚、徽瓦、竹意,是建築師用來引人思古繼往的鄉土主義建築方式,他在過去建築作品中,也曾使用過這樣作法。

古今中外,博物館建築多有其獨特性,經典性,為城市一道藝術風景線,也是增加人們前往因素之一,像萊特設計的紐約古根漢博物館,理查梅爾設計的洛杉磯 Getty Center,法蘭克蓋瑞在西班牙畢爾包設計的古根漢博物館,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和巴黎羅浮宮增建設計的玻璃金字塔等。

越窯窑產的青瓷,據說東晉時通過海路就有輸出到朝鮮半島、日本和東南亞。我在禮品部買了一對青瓷杯,千里帶回家,希望藉此留住一段和南方歷史相遇的記憶。

 

Leave a Reply

  

  

  

You can use these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Current month ye@r 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