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德州文友社邀楊德進談「國學大師王國維之死」

會訊

北德州文友社邀楊德進談「國學大師王國維之死」

(左起) 王慶頤夫人、楊德進夫人、會長陳玉琳、主講楊德進、王慶頤。

(左起) 王慶頤夫人、楊德進夫人、會長陳玉琳、主講楊德進、王慶頤。

十一月一日是個冷雨連綿的週日, 也是冬令時間開始的第一日, 原以為這兩個原因會使人懶在家中不想外出, 沒想到下午北德州文友社在Schimelpfenig Library舉辦的演講會, 居然聽眾十分踴躍, 這都原由於講題的吸引力, 聽眾都想知道楊德進先生如何講述「國學大師王國維之死」?

主講者先介紹王國維之生平與時代背景, 由於多數人對王國維其人其事並非十分熟悉, 故楊德進先生在這部分的介紹十分詳盡, 內容幾乎包括清末民初所有國學大儒與王國維的關係, 如此不但顯見王國維之博學, 也可見得楊德進先生對此講題所蒐羅資料的齊全。

接著介紹民國初年大儒們對王國維之評論, 其中以胡適、 梁啟超與陳寅恪的評論最引人注意。在總評中的結語為「王國維被譽為中國近三百年來學術的結束人,最近八十年來學術的開創者。」為國學大師王國維的成就做了最貼切的詮釋。

如此受景仰的一代鴻儒, 為何會以自盡結束生命? 這是整個演講的重點主講者列出王國維自盡後人們推測的四大原因, 分別為「殉清說」、 「逼債說」、「驚懼說」與「殉文化說」。 其中以「殉清說」最早被世人廣為接受, 主要是因為王國維自盡後, 從他身上搜出一封遺書,開始的十六字「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似乎在透露他自盡的主因。

自清亡後; 許多久居北京者仍對清朝懷念不已,而王國維曾任溥儀南書房行走一職, 對大清自然情感更深厚, 他至死不願剪掉的長辮子更可見他的此番心境。

但楊德進先生則認為, 後來流傳的「驚懼說」較為可能, 他舉出此驚懼說內容大致如下:

(1)1927年春,北伐軍進逼北方,馮玉祥閻錫山易幟,京師震動,趙萬里記:『去秋以來,世變日亟,先生時時以津園為念。新正赴津園覲見,見園中夷然如常,亦無以安危為念者。先生睹狀至憤,致患咯血之症。四月中,豫魯間兵事方亟,京中一夕數驚,先生以禍難將至,或更有甚於甲午之變者,乃益危懼』。

(2)葉德輝被殺事件。

(3)傳言北伐軍進京,專殺留辫子者,某報紙且將擬被殺者姓名刊出,王國維之名赫然在上。

(4)言及時局不寧,山西籍學生衛聚賢,請先生去山西避難。

演說結束前, 主講人對王國維的自盡做出更具體的結論, 認為一代鴻儒選擇以沉湖來結束生命,固然與他憂鬱的個性有關,其次, 若說清朝的滅亡是促使他自我結束生命的遠因, 那「豫魯間兵事方亟,京中一夕數驚」、「葉德輝被殺事件」、「傳言北伐軍進京,專殺留辫子者」這些時局的動盪不安, 更極度驚擾他存活的意念。

對主講人的結論, 我個人也深表同意, 因若是單純的「殉清」應當是追隨清朝而亡, 為何選在清朝滅亡後的十數年才行自盡之舉?

這場演講除內容充實主講者有創見外, 現場還出現一位貴賓, 他就是國學大師王國維的孫子王慶頤先生, 如此特殊貴賓的到來, 更為這場演講增添無數的說服力。

會長 陳玉琳

 

Leave a Reply

  

  

  

You can use these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Current month ye@r 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