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與自然交融的樂活城 (姚嘉為)

散文

人文與自然交融的樂活城
–重返波德


姚嘉為

夏天到科羅拉多州西部山區避暑,一路行來,看不盡的崇山峻嶺,奇岩怪石,大地遼闊,在科羅拉多河上乘坐皮筏,與大自然如此親近,身心無比舒暢。最後一天來到波德,一個令我魂牽夢繫的城市。

美國著名歷史小說家詹姆士·密契納(James Michener)在小說《百年風雲》(Centennial)中,描寫一位農民從東部賓州駕著篷車移民西部,渾然不覺地勢漸漸走高,有一天忽見地平線上冒出連綿不斷的千仞峭壁,敬畏天地之情油然而生,決定在高山邊緣落地生根。

波德(Boulder)正是落磯山腳下發展出來的城市之一。海拔五千多英尺,人口不到十萬。四季分明,風景壯麗,夏天乾燥涼爽,適合登山健行,冬季白雪覆蓋,是滑雪的好地方。東望是廣袤無垠的大草原,西望是氣象崢嶸的熨斗山 (Flatirons),山色黛青,稜角分明,如鬼斧神工劈成,酷似熨斗,成為波德的象徵。

五千萬年前,落磯山脈比喜馬拉雅山高一倍,雨雪冰河侵蝕下來的土石沉積在大草原上,形成微微起伏的矮丘和台地。更古早時期,天翻地覆的地殼變動,滄海桑田,在大地上雕刻出無比險峻雄奇的景觀。

我們直奔Chautauqua Park三十年前住了一個暑假的地方。公園位於熨斗山腳下,西邊是大片的空曠田野,數十條登山步道進入樹林深處。Chautauqua一字是印地安語,意指飛魚,以前這裡是印地安人的家園,十九世紀中期,歐洲人隨著淘金潮,陸續來到,取而代之,建立了城市。

Chautauqua亦指十九世紀末一項美國成人教育運動,在偏遠地區提供成人進修課程和演講、戲劇、音樂等文化活動。隨著社會的進步,此一運動已經式微,只存在於少數城市中,以波德的規模最大,園中有木屋、招待所、音樂廳和餐廳,全年開放,2006年名列美國歷史地標。

車子駛入Chautauqua Park,街道兩旁一棟棟度假小木屋,不見向日葵隨風搖曳的大門及當年住的深褐色招待所。直到看見熨斗山巍然矗立於天地間,霎時如見故人,載欣載奔,踏上步道,走向樹林深處。我訝異地發現,田野依然空曠,一如當年,時光彷彿停格,初訪波德的點滴重回心頭。

那年夏假,我隨先生來到波德,過了一段山中隱士般的生活,至今難忘。招待所是木造房子,隔音不佳,走動時吱呀作響,得輕聲細語,躡手躡腳,以免驚擾鄰居。室內不准烹飪,也沒有電視機和收音機,每天傍晚我們帶著小鍋小灶,到樹林裡去燒飯,飯後走步道健身。原野一望無際,麋鹿和山羊不時出沒,草叢中點點仙人掌花和蒲公英,風景清幽,偶與行人照面,彼此親切招呼。如今招待所和客棧都有廚房,房客可以自炊,仍沒有電視機,用意是讓來客遠離塵囂,與大自然親近吧!

窮學生租不起車子,先生每天搭乘菲裔教授的便車到山上的國家大氣研究中心,傍晚在路旁豎起大拇指,等待善心人送他下山。有一天散步時,我們發現研究中心近在山頭,先生大喜,今後可以走步道來回了,結果走了一個多小時才抵達,只好作罷。

當地居民酷愛戶外運動,健行、攀岩、滑雪之外,常見人們戴著頭盔,騎車上下班,周末出遊,在高低起伏的馬路上,矯若游龍,瞬間遠去。先生借來一部自行車,決定向他們學習,騎車上下山,第一天便面色慘白地回來。原來波德海拔五千多英尺,空氣稀薄,徒步上山氣喘如牛,何況騎車? 下山更加危險,自行車直衝而下,彷彿煞車失靈,只得再度放棄。

   公園後方有數十條步道,健行者比以前多了,卻不覺得擁擠。原來波德市政府的人口政策是,每年增長率為百分之一,今天的人口比三十年前只增加了三萬人。步道兩旁的原野空曠,也是因為當地的政策,由人民納稅,保留足夠的空地,避免追求經濟發展而濫墾擴建。這兩項政策保障了當地優質的生活環境。

 登高遠眺,藍天如洗,市區一片綠意,除了科羅拉多大學美麗的紅色屋宇外,不見高樓大廈。注重城市與大自然的互相搭配,互不侵犯,已成為波德的傳統,成就了一個講究和諧美感的綠化城市。

 科羅拉多大學更是此一傳統的最佳例證。校園建築,石磚紅瓦,綠藤攀牆,頗似長春藤名校。它最大的特色是傲人的自然景觀,位於落磯山麓,背後群山疊障,前面俯瞰溪谷,流水淙淙。二十世紀初期,建築師以建築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為基調,規劃長期的建築藍圖。一望無際的藍天,蒼勁的山脈襯映下,紅色屋瓦,淺磚色牆壁,與山脈的砂岩色澤紋路呼應,氣勢雄渾。百年來,無論新建或翻修,校區建築都能維持和諧的美感,是我心中最美的大學校園之一。

 當年我經常搭乘公車去科羅拉多大學,圖書館中竟有中文報紙和小說,助我消磨客中寂寥的時光。公車上通常只有我一人,如同搭專車一樣,沿途的木造房子被花草環繞,好像天然圍牆,增添琵琶半遮面的幽趣。大學附近,書店、咖啡店、餐廳、披薩店林立,年輕人來往於潔淨的石板路上,陽光燦亮,好風如水,令人心情開朗。

那年夏天,我們不但與大自然無比親近,也欣賞了許多現場音樂會。每年夏天的「科羅拉多音樂季」,在Chautauqua公園的大禮堂舉行,幾乎都是免費,即使收費,大門也會半開,我們常坐在場外的草堆上免費欣賞管弦樂,聲樂與現代樂演唱會。

此行發現,科羅拉多不少城鎮和波德一樣,山川壯麗,大地遼闊,是科州得天獨厚的自然資產,山中城鎮仙樂飄飄處處聞,豐富精緻的音樂活動,包括音樂會、大師音樂營、歌劇營、大師演講,是科州獨特的人文資產。

在滑雪勝地亞斯本,我們聽到當代著名小提琴家Joshua Bell演奏小提琴協奏曲,並指揮音樂營管弦樂團演出。在約翰丹佛(John Denver)紀念公園內,看見石頭上銘刻著他的代表曲歌詞,腦中霎時湧現他那海闊天空,燦爛如陽光的嘹亮歌聲。紅岩石(Red Rock)戶外劇場,與近萬名觀眾聆賞爵士樂演唱,兩側巨大的紅岩石為屏風,面對著遠方起伏的山巒與大地,當暮色四合,丹佛城依稀明滅的燈火,與夜空中滿天的星斗交輝,此情此景,何似在人間。

當年我們常去城中區的珍珠街上閒逛,這個綿延四條街的觀光步行區,有咖啡店、餐廳、冰淇淋店和糕餅店。街頭藝人在紅磚道上表演,我們一邊吃冰淇淋,一邊觀賞蘇格蘭風笛,杯子交響樂和雜耍表演,充滿了新鮮感。如今珍珠街上建了噴泉與雕像,外地的年輕人來此築夢,遙望藍天,彈著吉他演唱。美食餐廳、書店、精品店、服裝店林立,竟有一家正宗的茶葉行,出售烏龍,普洱和錫蘭茶。

珍珠街上有不少老建築,可以追溯城市的發展史。波德建於1871年,五年後科羅拉多成為美國第三十八州,次年科羅拉多大學建校,其後建鐵路,蓋學校,經濟日趨繁榮。二十世紀初,電車是此地的交通工具,三十年代汽車取代了電車,珍珠街成為商業中心。六、七十年代,人口增加,購物中心如雨後春筍般出現,1976年珍珠街成為觀光步行街。

初訪波德時,我出國不久,北美的遼闊,山川景物,人們的和善有禮,尊重他人,樂於助人,對我震撼極大,留下難忘的印象。三十年後重遊斯地,景物依舊,人情依舊,卻非停滯不前,而是有意地選擇一種生活方式,以生活品質,環境美化為優先,經濟發展其次,再度令我震撼。

從十九世紀的淘金潮,六、七十年代的嬉皮文化與反越戰示威,到今天以生活品質、健康、戶外生活、適合居家聞名,波德被譽為全美十大最快樂、最健康、最適合退休的城市,可謂當之無愧。 

(原載香港《文綜 》雜誌,2015年冬季號)

 

1 comment to 人文與自然交融的樂活城 (姚嘉為)

  • 鄭靜美

    敬啟者你好:
    新年快樂在此感謝你分享環境的優質及美那才是真正人們所追求的生活在此謝謝你的分享個人也喜歡動筆寫字時常鼓勵大家動筆寫字更發揮想像力說故事成篇論做記錄更又是文章的開始

    鄭靜美 敬上

Leave a Reply

  

  

  

You can use these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Current month ye@r 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