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漢語新文學鉅子 (陳瑞琳)

散文

他是漢語新文學的鉅子

陳瑞琳

——澳門大學舉行“白先勇對漢語新文學的世界影響”國際學術研討會

“ 漢語新文學”是關於“五四”白話文運動之後漢​​語寫作研究的一個新概念,它在縱向上將曾經斷代劃分的中國現當代文學連為一體,橫向上則突破了國別文學史研究的諸多局限,並在外延上包括了海內外以漢語創作的各類作家,由此帶給了全球範圍內的海外漢語創作者一個最契合的精神歸屬。

為了更深入地研究“漢語新文學”在國際範圍內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尤其是以白先勇為傑出代表的旅外漢語文學家對漢語文學所作出的卓越貢獻,2016年2月24日,澳門大學授予白先勇先生榮譽文學博士學位,與此同時,澳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澳門大學曹光彪書院、澳門文藝評論家協會、澳門大學南國人文研究中心聯合舉辦了“白先勇與漢語新文學的世界性影響”國際學術研討會,特別邀請了美國、澳大利亞、東南亞以及兩岸各地卓有影響的研究者、學者充分發表最新的研究成果。

白先勇為世界著名漢語文學家,其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紐約客》,散文集《驀然回首》,長篇小說《孽子》等,表達出在社會轉折的時空流轉中對個人與時代的悲憫情懷,充分體現了“五四”以來中國現代小說在中西融合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尤其是針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國文壇具有著特殊的意義,同時也深刻地影響了台灣文學的發展,並有力地推動了海外北美華文文學的創作浪潮。他的作品不僅馳譽中外,而且影響深遠,很多被改編為戲劇和電影,又被翻譯成多國文字。與此同時,白先勇致力傳承及發揚中國文化,製作崑劇經典《牡丹亭》的青春版,在世界各地演出,反應熱烈,如同是吹奏了一曲當代中國文藝復興的號角。

此屆研討會於2月25日26日兩天在澳門大學舉行,圍繞著“白先勇對於漢語新文學的貢獻”、“白先勇文學的傳播與接受”、“白先勇的文化貢獻及其世界意義”三個主題,舉行了六場討論,近三十位代表發言,包括: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澳門大學講座教授楊義,澳門大學中文系教授朱壽桐,台灣中央大學李瑞騰教授,台灣中央大學著名戲劇學家洪惟助教授,蘇州大學朱棟霖教授,四川大學著名學者趙毅衡教授,吉林大學長江學者張福貴教授,陝西師範大學李繼凱教授,浙江大學胡志毅教授,雲南民族大學李騫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金進教授,香港浸會大學林幸謙教授,澳門大學譚美玲教授、龔剛教授,汕頭大學《華文文學》副主編莊園女士,美國評論家陳瑞琳女士等。可謂是近年來有關白先勇研究中學術內涵最為廣泛和深入的一次學術盛會。

澳門大學中文系主任朱壽桐教授在開幕詞中強調:“以白先勇為傑出代表,洛夫、聶華苓、嚴歌苓等幾代旅外漢語文學家都對漢語文學作出了卓越貢獻。他們及其創作雖然難以納入’中國當代文學’的研究範疇,但在’漢語新文學’的文化範圍內可與中國現當代文學融為一體,共同擁有偉大的五四新文學傳統,共同面對世界文學的發展與變異。 ”

在研討會的各家發言中,幾乎是全面涵蓋了白先勇的創作及文化實踐。如朱棟霖教授的“白先勇創作在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意義”,張福貴教授的“海外華文文學的價值重構—從白先勇說起”;李瑞騰教授的“白先勇文學的最初面貌”;趙毅衡教授的“儀式的黃昏:白先勇小說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林幸謙教授的“思舊賦·民族、時代之殤——白先勇小說的文化語境與歷史書寫”;金進教授的“從現代經現實到唯美的創作軌跡”;計紅芳教授的“漢語新文學學術框架中的白先勇”;龔剛教授的“五個詞讀懂白先勇—論白先勇和他的小說世界”;張誌慶教授的“白先勇的藝術世界” ;張志國教授的“學院場中白先勇的文學存在”;桑海的“白先勇的學術貢獻”;鄭寧人的“論白先勇小說的古典意味”;莊園的“梳理白先勇文藝的出版與研究”;張麗鳳博士的“瞬間即永恆——論白先勇小說感知世界的文化意義”;汪沛博士的“傳統與現代之間——論白先勇作品中的中國文學現代性”;王琨博士的“論僑易視域中白先勇的文化貢獻與世界意義”;葉雷博士的“論《秋思》與《創世紀》中今昔之比的異同”等。除了對白先勇小說的整體觀照和解析,難能可貴的是有不少代表對白先勇長期被忽視的長篇小說《孽子》進行了重點分析,如雲南大學教授李騫教授的“論《孽子》的敘事藝術”;傅天虹的“論白先勇筆下的邊緣人空間敘事及其書寫中的漢語維度—-以《孽子》為例”;荒林博士的“孽子青春重生—同性戀與白先勇的漢語新文學夢想”等。

有關白先勇拯救崑曲、推廣《牡丹亭》的研究方面,也成為本屆研討會的突出亮點。有洪惟助教授的“白先勇崑曲製作產生的影響”;胡志毅教授的“白先勇與青春版崑曲《牡丹亭》”;鄭應峰的“青春版《牡丹亭》的敘事張力”;譚美玲教授的“高濂《玉簪記》與新版《玉簪記》”等。

此外,陳瑞琳女士有關“白先勇生命人格結構”的解析,李繼凱教授“試論白先勇文藝生涯與書法文化”,陸正蘭教授的“論白先勇作品中的音樂社會空間”等,都是相當新穎的研究領域,豐富和擴展了白先勇的研究世界。

研討會代表普遍認為:1,一個作家的成就不在量,而在質。 2,白先勇的經典短篇小說過去被低估了。 3,作家的作品一旦問世,它就屬於讀者,屬於世界。 4,目前在翻譯界如何才能傳達出白先勇作品的中國經典氣味,這是一個艱難的挑戰,包括張愛玲、金庸等人的經典作品都存在著翻譯難的問題。

在親自聆聽了大會的多場發言之後,白先勇先生特別致辭。他說:“感謝這次研討會,讓我認識了一個白先勇!因為一個人即便照鏡子,也看不到後面的自己。在今天快速變動的世界中,如何找到一個穩定的力量,這就是文化!在美國40年,能夠安定自己內心的就是文化的力量。每次回到台灣,回到大陸,就是回到中國文化!希望21世紀的中國走向文藝復興,這是最好的契機,用最美的形式,表達最深的感情,來重振大漢之聲!一代加一代,一定能做成!”

當代著名學者楊義教授在總結發言中說:“這是一個充滿智慧與靈感的大會,會議不以大取勝,而以成果取勝。‘白學’的規模已經具備,應該從這裡出發!”(本文原載於文心社部落格 http://wxs.hi2net.com/home/blog_read.asp?id=101&blogid=91126)

 

Leave a Reply

  

  

  

You can use these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Current month ye@r 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