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牛頓到明斯基 (王申培)

評論報導

從牛頓到明斯基-人工智慧 腦力革命

王申培

「沙漠風暴」波斯灣之戰,以美國為首的聯軍贏得意外地快,傷亡率出奇地低。因素固然有很多,但無可否認的是,高科技「智慧型」先進武器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其實,不僅是軍事,其他在醫、工、商、甚至人文法律的應用上,專家系統、知識工程、電腦視覺、機器人、文學語音識別等,近來都有突破性的進展。無形中在改變人類生活的面貌,提高人類生活的品質。一種近幾年來慢慢發展成型的學問,已漸漸從理論走向應用,從實驗室走向社會大軍。這門學科就叫做「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作者陪同明斯基教授與 Gloria 夫婦遊覽台北總統府

作者陪同明斯基教授與 Gloria 夫婦遊覽台北總統府

提起「人工智慧」,人們不禁會想起這行的開山祖師馬文‧明斯基教授來(Marvin L.  Minsky)。那年秋天,我從東北大學到麻省理工學院訪問一年。剛搬進「人工智慧」實驗大廈八樓,萬萬想不到我的辦公室就在明斯基的旁邊。真是驚喜交加。更令人詫異的是,這位光禿著腦袋,說話不時帶著微笑的大師,居然還記得十年前在費城會議上的一面之緣。其實早在我還在交大念電子工程和臺大念電研所的時候,就已看過他的書:「有限及無限循序機」(Computation: Finite & Infinite Machine)。當時在國內還沒有人能開這門課,僅當自習用。是我生平第一次接觸到「自動機理論」和「神經網路原理」,深受啟發愛不釋手。對於我後來決定出國並改行念電腦有很大的影響。明斯基教授的這本書可以說改變了我的求學方向和一生的前途事業。

明斯基教授雖著作等身,但他最引以為豪的,是六○年代初期所作「走向『人工知慧』的階梯」(Steps Towar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該經典之作開創了一個嶄新的領域,使他成為「人工智慧」之父,並奠定了全世界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最有威望的麻省理工學院「人工智慧實驗室」的基礎。他因在這領域的巨大成就和貢獻,而獲得不少國際知名的大獎。最有名的大概要算是「日本」獎 (Japan Prize),其面額與「諾貝爾獎」相當。不僅由日皇親自頒授,而且在頒獎典禮前,日皇獎派了專人特地到劍橋來為得獎者(Laureate)舉辦盛大慶祝雞尾酒會,對他近作「心理社會」(Society of Mind)一書倍加推崇。然後再陪同明斯基全家人去東京參加頒獎典禮。

一般人只知道明斯基教授在理工方面的成就。其實他在音樂方面的興趣和造詣也非同小可。在他辦公室裏就有一架電子琴,用來研究電腦音樂。他在布魯克蘭的家有一小型實驗室。裏面除了有文字語音識別器外,還有好幾套他自己設計的音響設備。當我把拙作「維也納頌」的英文版向他請教時,他立即回報以登在電腦學刊上的〈音樂、心理和意義〉(Music Mind & Meaning)乙文,是從「人工智慧」的觀點探討美學,並以貝多芬之第五〈命運〉交響樂作例子,講起來真是美不勝收。與明斯基教授促膝長談往往是談音樂比談人工智慧更有意思,很能發人深省,誠可謂「聞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活到老,學到老」。明斯基教授大概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從不以既有之成就為滿足,還是不斷學習,而且興趣很廣。在我從麻省理工學院回到東北大學後,有一次應「人工智慧」實驗室之邀回去演講「中國文字識別」,百忙之中的明斯基教授赫然出現在聽眾裏。而且還問了不少很有意思的問題,令人欽佩。後來他應邀到東北大學電腦學院來演講「電腦感覺」,更是造成轟動。會場擠得水洩不通。事後我問他:「何以電腦識別中國字這麼困難?」他想了一下,回答道:「繫鞋帶也是人容易機器難。記得去年耶誕節我轉給你的電子賀信?不就是用中文打的嗎?我相信中文難識別非字之罪也,而且因為現在電腦技術還太嫩,不夠成熟。有朝一日,電腦‘智慧’進步到一個程度,一定會處理中文自如。」這正與我多年來的看法不謀而合了。如今出自「人工智慧」之父一個外國人口中,那些本末倒置存心削足適履搞「中文拉丁化」的人能不汗顏乎?

作者(左)與明斯基教授(中)參觀人工智慧實驗室

作者(左)與明斯基教授(中)參觀人工智慧實驗室

明斯基教授在科技上的成就,加上人文方面的素養,使他成為二十世紀資訊時代最受崇敬的電腦學者之一。第一次工業革命可溯源到牛頓發現微積分和力學。演發到以機器力代替人力,而大大提升了人類生活的水準,創造了現代文明。如今,第二次工業革命正在默默進行,以電腦學習人腦,模擬人類行為,輔助人類解決許許多多問題。再次提升人類文明到一個更高的境界。具有這樣遠大眼光和智慧的人,其對世界的貢獻真是不可同日而語。從第一次「勞力」革命到第二次「腦力」革命,使人們很自然的從牛頓想到明斯基。難怪上次在歐洲開的「人工智慧」會議的主題就叫做「知識表達:從牛頓到明斯基」。那年暑假,明斯基教授夫婦去日本和澳大利亞。我特別為他們安排在八月二日訪問臺灣。承蒙國科會贊助。由交大和中研究出面邀請,加上駐波士頓協調會全力配合,使得訪問籌備事宜進行順利。交大素有「中國的MIT」之稱。更巧的是阮校長大年博士不僅是理工學者,也是個貝多芬迷。四年前應邀到波士頓參加「紐英倫中華專業人員協會」年會演講時,還曾幽默的提到:「貝多芬的音樂分享的人越多越好,也不會就變成了貝『少』芬。」令我印象深刻,至今難忘。

很高興明斯基教授此行順利成功。激勵了國內研究風氣。提高中華民國之國際威望,促成中美在高科技的進一步合作。同時,也讓國內同胞目睹一個結合理工與人文素養的活生生的榜樣。他在新竹交大和臺北中研院的兩場演講都深入淺出,聽眾並不僅限於電腦資訊科學專家,能獲益的有很多。也很欣慰很多祖國同好把握這個難能可貴的機會,乘這位「現代牛頓」第一次訪華的期間,能踴躍去聽他的演講。那就像聽貝多芬的音樂一樣,不但不會越聽越少,反而能迸發出「智慧」的火花。教人心裡充充實實,滿載而歸。

驚聞明斯基教授在波士頓忽然病逝,享年八十八。哲人其萎,AI界無以彌補的巨大損失。十分哀痛。僅以此文哀悼明斯基教授,祝他在天之靈安息。

人工智慧模仿人,科技尖兵 M I T ;造福人群解難題,現代牛頓明斯基;
  大師訪華掀熱潮,交大研院得先機;腦力革命有良師,痛失英才同惋惜。

(原載於作者所著”劍橋狂想曲”,文史哲出版社 2015)

 

Leave a Reply

  

  

  

You can use these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Current month ye@r 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