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報導奧斯卡 (蓬丹)

散文

那年,我報導奧斯卡

蓬丹

今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新聞沸沸揚揚,因為被影迷暱稱為「小李子」的Leonardo DiCaprio 是否能獲得最佳男主角獎備受關注。典禮之前之後,「小李子」的心態、行動、表現等都成為娛樂版頭條。由此我回想起多年前曾有過的一次意外經驗,從旁協助一位記者朋友收集奧斯卡頒獎典禮花絮。

朋友彼時任職於某娛樂報刊,奧斯卡頒獎典禮屬於要聞,當日他身體不適而晚間即需發稿,擔心會因精神不濟錯過精彩鏡頭,央我助以一臂之力。原以為得去現場充當守株待兔的記者,但他說只要在電視機前捕捉精彩片段即可。我心想這一點都不難,算是影迷的我,每年都會收看奧斯卡頒獎轉播,雖從未全神貫注或全程參與,多半不會錯過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影片或導演的關鍵時刻。

那是1994年,想來那也是至今我唯一一次全程觀賞的奧斯卡頒獎。約四時許,就有影星進場走紅毯,當年尚無電腦,我準備好一頁三百字的有格稿紙,手握圓珠筆,在電視屏幕前擺好娛記(娛樂記者簡稱)架式,盡忠職守且興味盎然開始獵取有報導價值或趣味性片段。

*  *  *

1993年,一部名為「鋼琴」(The Piano)的片子問世。那之前似乎尚無女性擔任導演,因此紐西蘭裔珍康萍(Jane Campion)導演的這部片子相當受關注,影評也很好,於是我和朋友聯袂至影院觀賞。
看後印象至深,覺得劇情、拍攝手法、演技等俱屬一流。故事描述啞女艾達由父親安排,帶著私生女艾羅拉,從蘇格蘭遠嫁給紐西蘭農墾戶史都華為妻。深愛彈奏鋼琴的艾達,雖天遠路遙,仍堅持將琴運送過去,但史都華認為不值得付出龐大人工搬運鋼琴,將之留置海灘。艾達央求鄰居班斯幫忙帶她和女兒去到海邊,一見鋼琴,艾達就地急切且深情彈奏起來。

班斯從美妙琴音中意識到鋼琴對艾達的重要,幫艾達把琴運回家。並提議以河邊一塊土地交換鋼琴,史都華應允了,強迫艾達去班斯家教他彈琴。為能再度親近鋼琴,艾達勉強答應。見面習琴過程中,兩人卻產生了感情。史都華知道後將屋子封死,囚禁了艾達。封屋木板拆卸後,艾達第一件事就是寫下對班斯的真情,要女兒送去給班斯。

女兒卻背叛了母親,將此事告知史都華。史都華大怒持斧頭,兇殘斬下艾達食指。最終班斯與史都華達成協議,班斯帶著艾達母女遷離,他為艾達的食指製作一個鋼套,從此她以教鋼琴為業,重拾失落的情與愛。

*  *  *

特別記得此部電影中幾個對比的情節。奔浪激揚、天闊雲低的海邊,鋼琴孤零佇立,堅貞靜穆,彷彿意味著某種直往不悔的執著。同一個愛彈琴的女人,不懂憐香惜玉的莽夫,生斬活切了她的手指,而另一個男人,卻以珍愛之心為她做了鋼指 - 生命的挫折有時恰是轉機,若非斷指事件,或許三人都不會痛下決心快刀斬亂麻。

後來此片果然奪得那年最佳劇本、最佳女主角以及最佳女配角的奧斯卡大獎,女配角獎花落「鋼琴」片中飾演女兒的安娜巴奎 (Anna Paquin),當時年僅十一歲, 是最年輕的得主。之後又在澳洲影展奪下十一項大獎,坎城影展獲金棕櫚獎和最佳女主角獎。作為影迷,我也認為那是上世紀最令人激盪動容的電影之一。

*  *  *

荷莉杭特(Holly Hunter)在「鋼琴」片中飾演啞女艾達,完全以眼神、顏面或肢體動作表達各種內心情感,演技及造型可謂無懈可擊。當她在紅毯上出現時,我在文稿上記述著: 「她的雙睛炯炯有神,鎮定愉快接受訪問,彷彿勝卷在握!」

但是另一位因「純真年代」(Age of Innocence)被提名最佳女配角的薇若娜瑞德(Winona Ryder),則面露焦慮,表現得不太自在。手稿中記載:「她在受訪時回答: 我覺得很緊張,因為不知會不會得獎,也不知以後是否還會再被提名,這也許是我唯一的一次機會,所以感覺壓力滿大的。」

她的人生態度必然影響了日後的發展。可能因心理壓力吧? 2001年她因在比華利山莊的高級商店偷竊而被影劇界排斥。後來雖曾解釋是憂鬱症,且大量服用止痛藥導致神智不清,但仍被判刑,以至於當年如日中天的她,至今只能演些二流角色,令人惋惜。

手稿中接下來寫道:「近年來英國男星在美國片中大為吃香,他們斯文俊逸的外表,成熟洗鍊的演技令影迷十分傾倒。例如這次來參加的吉洛米艾倫斯(Jeremy Irons),丹尼戴路易斯(Daniel Day Lewis),均已得過最佳男主角獎。「英倫情人」(English Patient)的勞夫芬斯(Ralph Fiennes),還有這次因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被提名的李昂尼森(Liam Neeson)也極受歡迎。」當然,其後有更多英國男星勢如破竹,憑著出色外貌及演技,在美國影劇界搶盡鋒頭,至今不衰。

*  *  *

我也記載了著名影星寇克道格拉斯(Kirk Douglas)當年頒發最佳攝影獎。年近八十的他幽默地說: 「攝影師是你在拍片時最痛恨的人,但是當你看到片中自己完美的形象時,他又成為你最要好的朋友了!」另一位老牌女星黛博拉蔻兒(Debra Kerr)得到特別貢獻獎。其時七十餘歲的她晚年隱居西班牙,台風依然絕佳,看來雖已老邁衰弱,仍可想見年輕時的娟麗優雅。

如今,這兩位老牌影星俱已仙逝,但他們都曾留下膾炙人口的作品。六、七十年代好幾部賣座片由他倆擔綱,中年以上的影迷想必不會忘記如萬夫莫敵(Spartacus),國王與我 (The King & I),所羅門王寶藏(King Soloman’s Mines)等巨片。好萊塢黃金時期的影片,曾經在我們蒼白的青少年時代,添加了許多難忘的色彩。

名導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以「辛德勒的名單」成為1994年的最佳導演。我記錄了他的謝詞: 「這部電影,是我獻給那六百萬不能與我們一起觀看影片的被屠殺者的!」

之後他接受了芭芭拉華特絲的訪問。史導演提及小時曾因自己的猶太背景受過欺凌,但是他說: 「這部影片的成功,使我感覺又找回了自尊。」

奧斯卡獎設立於1929年。近一世紀的電影業,從文化、思想、經濟、娛樂等各方面影響了人類的生活。影片乍起乍落,影壇星明星滅,我們更從其中清楚認知「江山代有人才出」的真義。

(原載2016年 4月 21日世界日報副刊)

 

Leave a Reply

  

  

  

You can use these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Current month ye@r 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