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 |
|||||
2016年9月17日下午, “紐約華文作家協會” 邀請“哈佛中國文化工作坊” 主持人、北美華文作家協會副會長、北美華文作協紐英倫分會創會會長張鳳女士,在法拉盛圖書館舉辦演講會。紐約華文作協會長周勻之先生,文學長輩趙淑俠、趙淑敏,詩人、編輯王渝老師,以及夏志清先生的夫人王洞女士等近四十位文學愛好者出席了演講會。 趙淑俠前輩在介紹張鳳女士時說,張鳳隨被挖角到哈佛主持核磁共振室的先生黃紹光博士進入哈佛34年,任職哈佛圖書館編目組25年,得以與哈佛各部門師友長年親近交往。她所學專業是歷史,善於對歷史回眸並審視,並有強烈的使命感 ,才能幾十年如一日,研究哈佛的歷史和人文,並一一用中文刻畫,介紹給中國讀者。她的著作《哈佛采微》入選“域外著名華文女作家散文自選集”。相信她的新著《哈佛問學錄》,會如文學史料著作一般流傳,讓研究哈佛的後來人受益。 淑俠前輩還說,哈佛作為美國高等學府的重鎮,各種學術社團數不勝數,而張鳳女士幾乎都有參與或涉獵。她主持的每月一次的“哈佛中國文化工作坊”已經舉辦講座過百場,為中美的漢學者搭建了非常好的交流平台。張鳳女士被邀請去兩岸三地名校演講次數之多,也是海外華文作家中少見的。 張鳳女士說,自己為哈佛漢學名師寫傳記,其實是受胡適、林語堂等位鼓勵“大小人物記傳”的啟發。她觀察到,市面上多為政治名人或商界名人的傳記,她為什麼不能為自己崇拜的漢學家們寫傳記?他們為中華文化在哈佛的推廣和紮根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才使得哈佛大學的漢學研究豐富而深厚。 演講中,張鳳女士用百餘張照片製作的幻燈片,再現了一百多年來,漢文化安家哈佛的歷史。這些珍貴的照片,是張鳳女士幾十年用心收集而來,有的是用重金買來的複製品。我們跟著她的圖片,認識了第一位來到哈佛教漢語的戈鯤化先生,他是第一位讓美國人認識的、有學問的中國人,當時美東各大報紙爭相刊登他的照片。從張鳳女士的演講中,我們也認識了繼戈鯤化先生之後,第二位來到哈佛任教中國語言學、哲學家、作曲家趙元任先生和夫人楊步偉女士。以及在他們之後,多位對哈佛中國學有貢獻的學者名人。 張鳳女士在演講中也介紹了哈佛聘請中國漢學家的過程和哈佛燕京圖書館的由來;看到了張鳳女士費盡周折找到的張愛玲當年在哈佛的訪學資料卡以及張愛玲曾住過的宿舍照片。幻燈片還展示了許多哈佛現當代漢學家與張鳳相聚或一起辦活動的照片,通過這些照片,我們認識了趙元任的女兒、哈佛第一位華裔女教授趙如蘭女士;哈佛燕京學社首任華裔社長杜維明講座教授;哈佛燕京學社董事會首位華裔董事委員王德威講座教授等。這些漢學家的學術思想和他們研究的方向,則被張鳳以文學與嚴謹兼具的筆觸,詳細描繪在新書《哈佛問學錄》中。 演講會歷時近兩小時,張鳳女士情緒飽滿,對每位漢學家瞭如指掌,演講風格輕鬆活潑。張鳳女士對哈佛滿懷感情,工作之餘,在照顧失智母親十三年的日子裡,鍥而不捨地深究華裔學者,查找相關史料,並以她歷史學背景的嚴謹、以胡適“拿證據來”的習慣,對每一位可以接觸到或對哈佛漢學歷史有影響的人和事做推敲研讀、撰寫評介。 這裡摘取幾位知名教授這樣評價《哈佛問學錄》: 哈佛燕京中國歷史及哲學與儒家研究講座教授杜維明評論:“張鳳帶著深情,懷著厚意,用褒而不貶的熱筆替一群在海外為’文化中國’招魂而不知自己魂歸何處的知識分子,繪製了一幅具體圖像。” 哈佛大學漢德森中國文學講座教授王德威的評論:“這是本‘學術因緣’的結集,每一篇章皆嚴謹呈現學者的面貌風采,深入淺出,鮮活感人。” 北京師範大學科學與人文研究中心主任劉孝廷教授評介:“以文入思,依時入史,憑藉零距離的優勢經驗,獨特的文學人類學手法,為北美華人學術奮鬥歷程,塑造了他人難以企及的思想群雕,在藝術性和精神性的結合方面實現了新的突破。” 自稱非博士非教授、只是小女子的張鳳女士,在做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她用自己柔弱的雙肩、有力的文字,搭建一座供後人了解哈佛漢學歷史的橋樑。 我與張鳳女士的緣分,那是2005年,張鳳女士來紐約參加“新移民筆會暨《一代飛鴻》新書發布會”,張鳳女士的美麗讓人過目不忘,她優雅的氣質與溫暖的笑容使人感到親切,給我留下極深印象的還有她的過肩青絲。次年我投送文集申請加入“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恰巧她又是三人審核委員會成員之一。轉眼十一年過去,張鳳女士的美貌如昨、熱情如昨、青絲亦如昨。而我,則更加確立了自己的寫作方向和學習榜樣。(本文曾刊載於新州周報9/22/201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