醞釀中的味蕾宴饗 (麥勝梅)

散文

醞釀中的味蕾宴饗

麥勝梅

記得小時候,吃飯是一件快樂的事。

那個時候,父親經營一間粉筆工廠,由於家裡本身就是一個小工廠,母親和外婆每天總要為這個〝大家庭〞準備飯菜,到了吃飯的時候,常聽到父親在飯桌上對他的員工說:「吃飯!吃飯!民以食為天,吃飯皇帝大!吃了再說。」!

父親貼心的一句話,讓勤奮工作的員工也吃得理直氣壯,每餐飯的菜餚和米飯都吃得乾乾淨淨,掌廚的母親和外婆也感到很有成就感。

旅居德國多年後,每每想起父母親當年胼手胝足創業的辛勞,和吃飯時母親把熱騰騰菜餚端出來的情景,仍然會湧出無比的溫馨感。

歐洲人很重視家庭生活,一家人在一起〝吃飯〞不僅是為了解決肚子的飢飽問題而已,更是對親人的一種關懷。有一句名諺說:「愛是從胃裡開始的」,意思是要有幸福的家庭,就必須先抓住心愛人的胃。我相信,能吃到關心自已的人做的菜,是一種無比幸福的,相反的,可以做菜給自已愛的人吃,也是一種幸福。

其實,不管是為了誰,下廚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

說起下廚,我又相信”慢火”出細工這一句話,除非你是天生的名廚,隨手拈來便能煮出一道令人垂涎三尺的佳餚,不然的話,你事前必定先下了一翻工夫,不僅要學會切滾刀塊的手藝,即使是如何調味才適宜,也是一種學問。

我深信,味覺並非一日一朝醞釀出來的,而是長年累月的熏陶。

餐桌上的歐遊食光-封面

餐桌上的歐遊食光-封面

品嚐食品,尤其是外來的菜餚,更需要用心品嚐,要愛上一種陌生的食品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我個人對家鄉菜有一份執著,吃中式的菜餚時,總有一種大快朵頤的感覺,每每過年過節的時候,舌尖總是變得更加挑剔,隱隱約約,還帶著一絲絲鄉愁。

然而,時間靜靜地流走,隨著也對異國飲食文化有新的體驗,先是嘗味,再來就是吸收和調整自已的品味。尋常的飲食說來並不尋常,愈來愈覺得吃西餐便是一種浪漫氣氛的享受。

   在歐洲偶而上餐廳用餐,發現有一道不成文的用餐順序,就是先上一道麵包配黃油,再來是喝濃湯或清鮮的沙律菜,接著才是主菜上場,吃了肉類、海鮮的主菜後,飽足感己達到八、九分,最後還有一道色香皆全的甜品,往往叫人難以拒絕。但是我的老外朋友們往往吃完甜品後,還會再喝一杯烈酒或咖啡!這樣一路吃下來,才叫一個完美的全餐。

2015年春天,秀威主任姣潔小姐提出了一個出書的計劃,題目是「我和我歐洲朋友怎樣吃」,這個題目太有魅力了,會長郭鳳西立即響應,並推舉黃雨欣、朱頌瑜、穆紫荊和我四位理事為本書執行編撰工作。從2015年夏天開始,我們陸續收集了44篇文圖並茂的美食文章,感謝28位歐華作者記載下一頁頁的食緣,才有如今的餐桌上的文化地圖,到了2016年春天,秀威編輯盧羿珊小姐告訴我,書名改為「餐桌上的歐遊食光」。

作為編委之一的我,深刻領會到作者們敏銳的味覺,而他們筆下的飲食觀感,總是帶著特別的味蕾芬芳,像是庭園涼亭的清風不斷吹拂在臉上,自始至終,吸引著我。

每當我獨自坐在書房閱稿時,經常浮現著這樣的畫面:春天裡他們結伴到郊野採野韭菜,或獨自提著菜籃到菜場上去挑選新綠的、白淨的蘆筍;夏天遊橄欖園或在自家的菜園子裡摘蕃茄;入秋時他們提著菜籃子, 裝滿了結實的馬鈴薯、金黃的南瓜和形如蓮花的紫洋薊,懷著歡喜的心情,像艷陽裡七彩繽紛的氣球,他們為讀者端出一道又一道的美食來。

對於歐華作家喜愛逛市集興趣和他們的烹調絕技,我絲毫沒有懷疑過。他們耳濡目染,長期浸淫在味蕾的旅行中而不自覺,這次為美食書徵稿,正好是一個好機緣,將他們多年來的心得付之於文字上,並且毫不吝嗇地,和讀者一起分享歐洲各地的有關食材、名菜、酒文化和咖啡廳的故事。

追根究底,西餐的烹調是歐洲人生活的傳統,又是承載著千年文化的生活技巧,怎樣燒一道在地歐式的菜餚,已經成為在地人不可缺乏的生活藝術。

歐洲,每個國家的美食都各自有它的源流和特色。本著這樣的信念,編委收入了44篇名菜於書中,包涵了北歐(瑞典、挪威和丹麥) ,南歐(西班牙、義大利和希臘) ,中歐(德國、瑞士和奧地利) ,西歐(英國、荷蘭、比利時和法國) ,東歐 (俄國、捷克、波蘭)和橫跨歐亞的土耳其等17不同地區的飲食地圖,不管從飲食文化、民族歷史的角度來看,相信本書的每一道菜餚都是讀者味蕾誘惑的秘境。

 

Leave a Reply

  

  

  

You can use these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Current month ye@r 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