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華文作協26周年慶

評論報導

紐約華文作協26周年慶

  邀石文珊教授專題演講

 李秀臻

紐約華文作家協會於4月29日在紐約華僑文教服務中心,舉行慶祝成立26周年的活動。出席者除了會員之外、還有多位文友及嘉賓,包括世界華文作家協會副會長趙淑俠、作家趙淑敏、叢甦、胡志成、湯振海、李敏慧、聖若望大學亞研所李又寧教授、紐約女作家協會會長顧月華,中華民國僑務顧問鄭向元、文教中心張希賢副主任等人。紐約聖若望大學、紐約市立大學皇后學院教授石文珊應邀作專題演講,主題為:「重建自我身份、書寫人性世事─淺談華裔英語作家李翊雲」,引起熱烈的迴響。

會長周勻之首先在開場時,大致介紹了紐約華文作家協會成立的經過。他說,紐約華文作協是「世界華文作家協會」屬下「北美華文作家協會」20個分會中的一員,1991年5月4日由一群熱愛華文的作家們,在紐約華僑文教服務中心舉行了北美華文作協成立大會,出席的作家及文人有:陳裕清、夏志清、馬克任、劉晴、龔選舞、王鼎鈞、琦君、張天心、簡宛、喻麗清、鄭愁予、孟絲、徐新漢、蓬丹、石麗東等人,選出政論家陳裕清為會長。在陳裕清先生和繼任的馬克任先生領導下,北美的分會很快地不斷增加,紐約分會因地利關係,原來由總會會長帶領,直到2001年開始選出分會會長,由李秀臻接任、之後趙俊邁、宣樹錚教授等人繼任,會員人數成長很快,多年來舉辦很多學術性活動,演講的嘉賓包括白先勇、李安、周質平、王德威、孫康宜、唐德剛、夏志清教授等等。而趙淑俠、趙淑敏兩位教授移居紐約後,紐約作協陣容也更加堅強。

周會長隨後感謝聖若望大學亞研所李又寧教授,致贈花籃又到場出席。同時感謝副會長鄭啟恭、秘書吳麗瓊和李玉鳳,協助會務順利推動,以及媒體朋友們的支持。他表示任何事情沒有做得最好,只有更好。期望所有前輩、先進與會員團結一致,使協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世界華文作家協會副會長趙淑俠致詞說,世界華文作家協會於1990年成立之後,各地華文作協化零為整陸續誕生。世華會員人數現在已有四千多人。趙淑俠說,隸屬北美華文作家協會分會的紐約華文作協,在大家努力經營下,轉眼已26周年。她期許每個人把自己當作一個種子,熱心支持作家協會,並且努力創作,雖然個人很渺小,但加起來就是一股很大力量。

專題演講的主講人石文珊教授,畢業於台大外文系,獲得多倫多大學戲劇博士,在紐約聖若望大學、紐約市立大學皇后學院教導中國文學。她以「華人以異國語言創作小說」為重點,深入淺出地介紹近年來在美國文壇崛起的華裔作家李翊雲的生平,並談論其為何選擇英語作為創作的語言,同時又拒絕其作品翻譯成中文在大陸發表的心路歷程。

李翊雲曾被「紐約客」提名為全美20位40歲以下最值得關注的年輕作家之一。1972年北京出生,畢業於北大生物系,1996年來美國愛荷華大學攻讀遺傳學博士,2003年進入愛荷華寫作工作坊之後,放棄醫學專業,2005年獲取MFA藝術創作碩士,也開始英語寫作生涯。12年期間出版了多部小說,並多次獲獎。作品有:2017年的《親愛的朋友,我從我生命中寫給妳》(Dear Friend, from My Life I Write to You in Your Life)、2014年的《比孤獨更溫柔》(Kinder Than Solitude)、2010年《金童玉女》(Gold Boy, Emerald Girl)、2009年《漂泊者》(The Vagrants)等等。其中2005年的「千年祈願」(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和「內布拉斯加公主」(The Princess of Nebraska)被改編成電影。

石文珊在演講時指出,現居舊金山屋崙的華裔作家李翊雲,是西方華人文壇中一個異類,她的英文作品飽受爭議,中國人指責她政治諷刺性太強,美國人指她的英語寫作不正宗。對此,李翊雲表示用英文寫作只是為了追求自由、重塑自我,無關政治。

李翊雲從未用母語創作,即使作品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卻未見中文版。這也成了許多讀者詬病她作品的原因。由於她的作品多以中國政治變革前後為背景,如文革或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有的中國讀者認為她醜化母國。李翊雲對此總是一笑了之,她說自己並非政治作家,用英文寫作是為了追求自我、重塑自我。而她的作品也並非為中國代言,僅因自己對人性的灰暗面和小人物故事感興趣,才著手描述系列悲劇故事。

石文珊指出,李翊雲近年回憶錄「親愛的朋友,我從我生命中寫給妳」,記錄她曾患憂鬱症,並兩次試圖自殺,她的童年生活也極為壓抑。而她的母親對女兒的愛充滿侵略性,常在她小時候偷看她的日記;李翊雲結婚時,其母不但沒有祝福女兒,卻說「我盼望你離婚」。母親的強勢,讓李翊雲不敢和母親分享她的成長經歷。

石文珊猜測,或許正因如此,李翊雲試圖用一種母親看不懂的語言講述心中故事。或許也因她出生在文革特殊時期,讓她對中文產生壓抑感。她把放棄母語寫作比作自殺,自己也成了沒有庇護的孤兒,用英文寫作成了她對過去的告別式,以及重塑一個全新自我的開始。

石文珊引用德州科技大學人文學系教授Costica Bradatan的研究說,放棄母語、採用外語寫作是一種自我再造的過程。她也舉例,像著名的波蘭出生的作家康拉德Joseph Conrad,35歲之後移居英國,以英文創作小說,就是因為他要跟自己的父親切斷任何連結。在台灣人氣旺盛的日本作家新井一二三當初決定以中文寫作,也是因為她不願母親讀她的作品。她進一步指出,一個人最親密的關係,也可能是他人生最複雜最糾結的一塊。地理上、文化上遠離了,母親的影響還是魂縈牽繞,沒有止境,不時在她的小說裡出現。「我們可以推測,對李翊雲而言,寫作是驅魔,是救贖,也是和解、療傷。希望有一天,她會考慮讓她的作品翻譯成中文,甚至,她會用中文創作。」

圖片說明:紐約華文作協於活動後合照,前排右起,石文珊教授、周勻之會長、

鄭啟恭副會長、作家趙淑俠、趙淑敏、叢甦、和丁夫人。

IMG_2070

 

Leave a Reply

  

  

  

You can use these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Current month ye@r 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