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屋歲月

品讀北美

藍屋歲月

伊犁

人生在世區區數十年,好像眨眼已過半。回憶我的童年青少年,從一個小山村,偷渡去香港,生活環境艱難困苦,中學畢業後跟著家人去巴黎尋找出路,後來獨自去英國讀護理。在那些年月,覺得日子過的好慢好吃力。畢業以後來到美國,走出困境,婚後生兒育女,命運似乎到了河流的中段,平靜而無波,尤其在過去三十多年,一直在山麓的小藍屋內居住。

當年我們找房子主要是尋找好學區,那時兒子六歲,女兒一歲。 每個週末我們喜歡爬山,有一次在這條通往山上的路旁看到一個賣房子的招牌, 我們很興奮,找到房屋經紀去打聽。這座房子外牆漆上淡淡的天藍色,與四周的綠色很協調。屋內的格局與裝修,都很合我們的理想。四個臥房,兩個廳,廚房很寬敞。後院不大,沒有游泳池,山坡上長了綠藤。這區附近的馬路寬,都是單層木屋,路旁種了高大的松樹,環境優美,正是我們夢寐以求的房子。

小城馬德里山(Sierra Madre),成立於1907年,是聖蓋博谷老城之一,在巴沙迪那市東北,與阿凱迪亞市緊鄰。。人口只有一萬多,城中沒有超過兩層高的樓,沒有紅綠燈,東西一條主街大約一哩長,兩旁一些小商店,一家銀行,一家超市,一家賣酒店,幾家小餐廳。孩子們小時候,他們最喜歡其中一家餐廳,週末早餐可以吃到中午,三文治很不錯,給的份量多,總是有剩餘的帶回家。旁邊有一家賣兒童玩具的禮品店,是兒女們飯後必進去蹓躂的地方。

百餘年的小城,也有它自己的風光,每年新年巴市的玫瑰花車遊行,它必有花車參展。五月舉辦的紫藤樹展覽(wisteria festival),吸引很多遊客。小城自稱擁有全世界最大的一株紫藤樹,這株橫跨兩個後院的紫藤,在春夏之間,紫藤花如一串串葡萄下垂,沁香滿溢空中,它是在1894年被一位家庭主婦買回家,從一加侖的桶裡移植到後院。城裏有一家“英倫之家”的養老院,1931年建立,原意是給英籍人士養老,瑪嘉烈公主於1965,英國女皇在1983, 曾來此訪問。原來小城的英國移民曾經盛極一時,在十九世紀後期曾佔全城人口半數。這裏天氣乾燥又暖和,海拔一千呎,在地產商的宣傳下,以養病治肺癆作宣傳,鼓勵住在英國本土與住新英倫的人來此居住,既可治病,又享受溫暖又乾爽的氣候。因此帶來了新的商機,與一些英倫的文化藝術氣息。

孩子們小時候,我最愛帶他們去逛圖書館,一座單層房子,前院花木扶疏,兩株老橡樹左右如傘張開,樹底下有幾張座椅,常常聽到院子中間盤形的水池淙淙水聲。圖書館員工很友善,每週一次,舉辦上午的學前班朗讀。下午給小學生辦一些活動,午後設有個別補習。暑假舉辦讀書會,多讀書可以獲得獎勵。孩子大一點,暑期可以申請做義工。是我兒女消磨很多時間的心靈世界。

外子自四十年前被加州理工學院聘任助教,一直孜孜不倦從事科研工作。他上班距離八哩,車程約二十分鐘 。我們的住處屬阿凱迪亞市學區,亞市的校區聲譽不錯,在學區裡任教的老師們給我印象很好,一般都是執教多年的女性,她們自己也是媽媽,對學生們都很有耐心與責任感。兒子小學畢業,小女入學。然後他們上初中,高中。多年以來,每天早上是外子上班時送他們去學校,下午我接,先接小的,再接大的。照顧好他們作息、做功課,送去課後活動,如上鋼琴,畫畫,足球練習等等。他們從小的課業成績都很好,我們也沒有刻意督促或要他們上補習班。兒子高中畢業成績優秀,進了哈佛唸電腦系,女兒後來進入加州理工學院就讀。我們身為父母,也覺得欣慰。很多人問我如何教育孩子,我說是順其自然,給他們安定的環境;不要給他們在學業上造成落差,如果發現問題,要及時解決。我們對孩子是鼓勵而不加壓力。

我們在年輕時,先是為自己的前途盡力。等到婚後孩子來到世間,我們便把全副心思放在他們身上,養育,教育,直到他們成人離家之後,我們才有了喘息的時間與空間。我們也面對空巢族的煩惱,如何保持身心的健康? 此刻回顧,不禁要問:生命意義何來? 下半生怎樣過?

我與外子多年來喜歡走路,週末常常上山走三四小時的步道。住在山麓,旁邊住宅區的環境清靜,樹木茂盛,汽車稀少。我們幾乎每天早起都去走路。炎夏起的很早,在太陽沒出來前,走上山後的斜坡,空氣無比清新,鳥聲吱啁,路旁院子裡的花隨著季節而登場,杜鵑花,水仙花;鮮豔的仙人掌花,卻如曇花只開一個清晨便謝;紫藤,茉莉,玫瑰,非洲蘭等等。我們邊走邊聊,正是交心的時候。偶爾會碰到步行者或遛狗的人。夏秋期間,會看到鹿媽媽帶著一群小鹿,在院子裡啃吃。它們看見人,會不動聲色,一隻隻的走去隱密的後院。附近還有浣熊出沒,常常聽到鄰居說,熊的全家光臨他們的游泳池。我們走路時,也遠遠看見過,只要靜靜避開便無事。

外子的科研工作數十年如一日,而且不斷擴展新領域,如今是欲罷不能,簡直不知老之將至。我年輕時曾熱愛寫作,刊登過不少文章,出過幾本書。卻因為照顧家庭與孩子, 一直沒有好好用功,進度如蝸牛。如今報紙的副刊幾乎絕跡,代替的是網路或博客。我深知自己落伍了,覺得趕不上時代的腳步。有幾年我曾尋找其他方面的寄託,先是學書法,後來拿起畫筆,在翰墨丹青裡自娛。近年接觸佛法,人生無常,生死輪迴,在佛家的教義裡體悟生命的意義。

小藍屋本來很可愛,如今它也老了。我們最近替它換屋頂,重修門前車道,換熱水箱,還計劃油漆外牆,它又可以煥然一新。小藍屋三十多年來幫助我們遮風擋雨,讓我們平平安安,是我們的好歸宿。一家大小在此快樂健康,兒女們如今遠離,回來的時間很少,總是來去匆匆。

最近看到隔壁新鄰居搬進來,裏裏外外忙著裝修,他們有兩個小孩六歲與四歲,跟我們三十年前相仿,是因看中好學區及安靜環境。還記得賣房子給我們的是一位英國人,說要回老家退休。我們如今的年齡也與他相仿。 看鄰居每天接接送送,替孩子們安排各種活動,我有恍如隔世的感覺。想起李白的名句:

前水復後水 古今相續流

新人非舊人 年年橋上遊

不知什麼時候,我們也會把房子賣給別人。房子如寄生蟹的殼,等到有一天不適合住了,大概會找一個更恰當的殼寄居吧。 人生的來來去去,多麼像李白的詩句,我們在橋上看風景,風景裡也有我們的身影呢。

 

Leave a Reply

  

  

  

You can use these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Current month ye@r 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