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余光中的故鄉

散文

詩人余光中的故鄉

楊錦文

  

       當代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于12月14日病逝高雄,享年九十歳。余先生生於南京,於二十一歳遷臺就讀臺灣大學外文系,1971年,四十三歲時發表代表作「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張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鄕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此鄉愁詩道盡了當時在臺灣離家背井的異鄕客對故鄉及親人依戀不捨的情懷及重聚何時的無奈。這首「鄕愁」詩,立即在兩岸三地家喻戶曉,並譜編成歌曲,在華人歌壇中傳唱,歷久不衰。

       余光中先生留學美國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曽任師範大學英語講師、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主任、美國密西根大學英語副教授等職,是國際上知名的詩人、文學家,他大多數的創作都是在臺灣完成的,作品有被收錄兩岸三地的中學國文課本中。報載:余先生在過世之前的日子裏,充満了孺慕之情,曾提到希望在另一個世界能夠再見到他的母親。余家二女兒表示,父親九十年的生命裡在臺灣活了六十年,在12月29日舉行告別式,最後將長眠在臺灣龍巖三芝光殿堂。

       余先生來臺後成家立業,現已兒孫滿堂,詩人是華人的尊榮,余光中先生的「鄕愁」是現代的史歌,它如歌如泣地述說了50 年代兩岸分割、妻離子散的哀情及無奈,迄今猶在人們的心中感傷迴蕩。余先生是否將落葉歸根,回到早年詩作中所述的故鄉?引起了眾人的關切。余家四姊妹為父親準備好了生前契約,認為;父親大部的生命及快樂時光都是在臺灣渡過的,臺灣已成為詩人余光中的「故鄉」了。

       歷史上有一個關於「吾鄉」的浪漫故事,在蘇東坡「定風波」詞裏流傳千古。蘇軾在「烏臺詩案」中受牽連監察御史陷害,元豐三年西元1080年被貶謫黃州過著「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的苦難日子。好友王定國亦受蘇軾案牽連,被貶謫嶺南賓州 (現廣西南寧近郊),僅歌妓「柔奴」相伴隨行。元豐六年王定國刑滿北歸,途中特赴黃州探望還在苦難中生活的蘇東坡,東坡感動莫名,見柔奴美貌尤勝當年,問柔奴:「廣南風土,應是不好?」柔對曰:「此心安處,便是吾鄕」,東坡為之綴詞「定風波」,詞云:「萬里歸來顔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鄕。」

       詩人余光中安居臺灣數十寒暑,後代子孫亦在臺灣成長,若有人試問,住在臺灣應不好?詩人也許也會回答「此心安處是吾鄉」。

 

Leave a Reply

  

  

  

You can use these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Current month ye@r 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