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
黎先生於2018年11月17日在睡夢中去世了,高壽一百零三歲。這真是人人羨慕的最美好結局。只可惜美國文壇少了一位傑出用英文寫作的華裔作家。《花鼓歌》原是黎錦揚先生的小說。之所以成為轟動百老匯極受歡迎的歌舞劇,其中還有一段很戲劇化的曲折故事。話說1947年,那時黎錦揚剛從耶魯大學戲劇系畢業,他的學生簽證已經失效,中國國內雖然滿天烽火,他仍然打算回歸祖國。此時有朋友對他說,慢著,何不等移民局來趕,這樣路費就由移民局來負擔。他覺得這真是個好主意,於是到陸軍學校找到一份教中文的工作,一面靜等移民局來趕。抽空投稿到作家文摘Writer’s Digest , 沒想到竟獲首獎。拿了獎狀到移民局 ,希望延長一段居留時日。移民官看完獎狀,立即在他護照上蓋章,原來蓋的是永久居留。 雖然文章獲首獎,要另出版小說卻不容易。原因是許多出版社不能確定,這種以中國人為主題的小說,是否能有足夠的讀者感興趣,怕賠本。手稿在出版商間流傳了整整一年,最後,經紀人決定把手稿送到一家名氣很大的出版公司去試試運氣。這家公司每天來搞太多,必須由編輯部僱來的「讀手」先篩選。黎錦揚的手稿被送到一位德高望重,文學修養深厚的老先生那兒。他讀完後沒法照例寫三張紙的書評,僅寫了兩個字「讀它」!便辭世而去。 他的評語極受重視,出版社決定出版。小說出版後,果然爬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緊接著,一位百老匯劇作家兼製作人購買了小說劇本改編權,請到了Rogers & Hammerstein, 他們是百老匯大師級作詞作曲家, 把《花鼓歌》推上了百老匯舞台,劇院立刻爆滿,連年轟動。一時間《花鼓歌》的聲威幾乎可以和《真善美/Sound of Music》相比美。 後來,一位一直活躍在百老匯舞台的編劇及劇作家黃哲倫先生,把當年的《花鼓歌》再度做大規模的改編。把其中的人物加以刪減或增添,把劇情加以現代化,找到了新的投資人。把新版本的《花鼓歌》重新推出到百老匯舞台上。在紐約「維琴尼雅劇院」上演。《花鼓歌》新版本上演以來,頗得各方媒體及戲劇評論者好評。新澤西書友會邀集了一批喜愛歌舞劇的會員們,特地去看了一場新版本的《花鼓歌》。 那是元月中旬,一個星期三的下午,天氣相當寒冷。我們將近三十人,分別從不同地方到劇院門前集合。我們買的是團體票,大家的座位都相當理想,原以為是觀眾不夠多的緣故。等候劇院開門的時候,竟看到劇院門前有人買黃牛票,進入 戲院才發現竟是座無虛席。連最遠靠最後門邊的座位都坐滿觀眾。後來讀到報導,才知此劇的賣座常常爆滿,即使是人們工作的週日也不例外。 故事大體是説一個叫美麗的女孩,從大陸逃來舊金山,在一家瀕臨倒閉的中國劇院找到工作。劇院老闆花盡心思想把傳統京劇保留下去。但他美國出生的兒子王大,卻想把劇院改變成西式夜總會。性感舞孃琳達和口舌生花的經紀人梁太太幫助王大,使他的美夢成真。中式傳統老劇場變成了新式夜總會。頓時遠近聞名,夜夜嘉賓滿座,生意火紅。 老闆受到兒子美夢成真的感染,邀請梁太太幫忙,也把餐館改成西式,裝潢得富麗堂皇,雇用活潑熱情的女侍應生。餐館生意果然興旺發達起來。這使他更加野心勃勃,打算今後把分店開遍美國各個大小城市。隨著時日進展,美麗積極面對新世界的挑戰,捕捉生活中的樂趣,獲得了意中人的愛情。最後以中國傳統儀式,新娘坐著花轎,熱熱鬧鬧,舉辦了一場中國古典傳統婚禮。落幕前,舞台上到處是豔麗的大紅色彩,滿處是晶瑩的燈光閃亮。歌與舞都瀰漫著濃重的東方韻味。恍惚間,觀眾們紛紛進入了古中國遙遠卻美麗的時光隧道。 總體而言,這是一場娛樂性極高的音樂舞台劇,編劇家黃哲倫依照黎錦揚的原著,傳達了積極的正面意義。述說了到達美國的新移民,應如何調適自己,迎接新文化的挑戰,更進一步實現自己理想。黃哲倫在百老匯曾因《蝴蝶君/M.Butterfly》一劇而揚名國際,近年來不停創作,先後獲得影劇界不同獎項。《花鼓歌》是一個溫馨、詼諧而動人的移民故事。 相信在百老匯舞台將成為,歷久彌新的經典歌舞劇之一。
(寄自拉斯維加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