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
最早能與臺灣詩界名望至高的洛夫,相見是在2002年,赴溫哥華參加海外華文女作家年會,由知友朱小燕會長主辦,在會後遊洛磯山脈冰河國家公園 露易湖等勝景前,洛夫先生與丁果等位,特趕來與我們相見,素聞他對不順眼的人他不會曲意逢迎,甚至不情願寒暄。同時談話的有尚未任教師大,時掌聯副的詩人知友陳義芝,政大陳超明院長,除同會女作家還有洪建全基金會董事長簡靜惠等位。但有幸能與洛夫先生暢談甚歡。 然後似水流年經過十多年後,2016秋,少年就寫作的荊棘會長,決定首次在遊輪悠遊中召開女作家大會,飄蕩在無際的太平洋邊,萬里長空下跨國舉行,實是創舉,於是文友們紛紛聚集溫哥華,登船前經營媒體很成功的張輝,邀請我帶頭演講,臨講前的泰式晚宴,我被擅詩東主正好排在洛夫伉儷跟前,在爆滿的盛況下,竟得機會與他倆歡敘話舊,可惜匆匆用膳,即趕赴演講。翌日登輪,女作家遨遊的終點是加州的聖地亞哥,當然就無法再多道別或表達感謝。 但所幸並沒有多久2016年 11月7日上午,第二屆世界華文文學大會就在北京隆重開幕。他們終於輾轉邀請到詩人。 大會開幕式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芳菲苑17號樓會議廳舉行。以“中華情,民族夢”為主題。主席等講話後,作協副主席吉狄馬加和葉辛報告,就由加拿大洛夫先生演講。談民族的文化能夠走得最遠、流傳最久,真正能夠深入人心的,莫過於文學。文學給中華文化插上了翅膀,在人類精神的天空翺翔。 熱切倾聽他講完,臨上車我突然發現雅緻的檔案夾及緊要的北大演講資訊遺落,即刻又奔回尋覓,再被護送回車,疾速奔馳過金秋的北京,回到我們入住的北京新世紀飯店午餐,文友長龍蜿蜒,與洛夫形影不離純樸待人常溫暖鼓勵的陳瓊芳夫人擔心地照拂著他同行,還格外招呼我:幫忙他倆留座位,到飯廳正好見到世華作協的台灣南華報社長賴連金博士和復旦中文系專研臺港澳文學和戲劇文學的梁燕麗教授,於是就定心選中這桌,自在地吃一頓午餐,稍減顧慮過去他被簇擁時的調侃:我的笑快沒電啦。能同他伉儷好整以暇地拍張照,才舒緩緩地去演講,繼續開會。 洛夫先生1928年生,名莫運端,衡陽人,被譽為詩魔。 他閱讀冰心的散文《寄小讀者》,孕育了他夢想飛翔:而有“我是一只想飛的煙囪”等詩作。這《寄小讀者》書裏關於海洋的刻劃,讓從小生活在遠離海岸的故鄉、未曾一望海洋的洛夫神往之至。也受到俄國文學影響,從此,在心中安放下嚮往海洋的夢想。對洛夫日後的抉擇起著舉足輕重的陶染作用。 1949年7月懷抱著闖天下的抱負考入軍旅赴臺,軍職及淡江大學英文系畢業後。依然“心靈沒有任何寄托,有種走投無路的感覺””青藤的日子,已在天涯萎成一束蒼髮”。 聯手創辦《創世紀》詩刊,全心投入詩歌,並長期編輯,時常出入當鋪,為了辦這對兩岸現代詩的發展有標誌性詩刊,當掉過舊西裝、手表和自行車…四十歲左右,才以機車出入,創作力旺盛, 幾乎日日有敏捷知性的詩句,靈感泉湧。 十年間,內心都在吶喊:建設自己,不容懈怠,同眷村的作家,晚上最後熄燈的總是莫家。任何辛勤總是會有回饋的。 他的名作《石室之死亡》1959寫就。即廣受詩壇重視議論,多年來評議不斷,英譯本已於1994年十月由美國舊金山道朗出版社出版。並有英、法、日、韩、荷兰、瑞典、南斯拉夫等譯作。 臺灣出版的《中國當代十大詩人選集》將洛夫評為首位,評稱:洛夫在自我否定與肯定的追求中,表現出驚人的韌性,他對語言的錘煉,意象的營造,乃得以奠定其獨特的風格” 1991復獲國家文藝獎,1996從遷居加拿大溫哥華。1999年洛夫《魔歌》被評選為台灣文學經典,2001年73歲的他寫成三千行長詩《漂木》未新文學史上最長的詩出版,在詩集的封面上,洛夫寫下了這行“贈予吾妻陳瓊芳”,將日常並不言愛的丈夫對妻子的感謝公開流露。他獲獎連連。2004獲北京新詩界首屆國際詩歌獎。 他自己說:“數年間我連續獲得幾項詩歌大獎,2004年甚至網絡上瘋傳《漂木》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但我並未為此動心,我的自我簡介,年譜上都未曾提到這種「空穴來風」之事,即使被提名而未得獎又有何意義?“ 評論更肯定“自《魔歌》以後,風格漸轉,由繁複趨於簡潔,師承古典而落實生活,成熟之藝術已臻虛實相生,動靜皆宜之境地。“自能明瞭,為什麼他常說:「我心裡經常是空的,不藏什麼東西,因此能容納很多東西。」又愛莊子:「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睨於萬物」揮毫落紙,高懸家中。 第二次自我流離,迂迴輾轉的路徑,刻劃他內底之心路。見逆流而上歸鄉的鮭魚,反以漂木自況縱浪大化。 自稱晚運不差,1990年詩集《詩魔之歌》花城出版,兩年內銷售四萬餘冊,起步闖入中國詩壇,聲名鵠起,應邀文學活動也增加,得過兩次大獎,多次終身成就獎,2015年以《洛夫詩全集》轟動風靡,並得《李白詩歌獎》。在兩岸具有永久紀念性的四地詩碑豎立於金門,杭州,揚州,三峽,更彰顯他詩歌的成就。 自己的少女華年總是對愛和詩流連忘返,讀他《石室之死亡》不免拍案驚奇!對遠距離的生死,雖憂慮,仍然難以想像。度至中老年,益發思之再三。 他生于艱苦兇險的戰亂,抗戰,內戰,金廈砲戰,越戰,負面的人生經驗對詩人的成長,以及沉鬱苦澀詩風的形成有著不可估計的影響。 生死難卜的戰地,實際上富形而上思維的神秘暗喻。被譽為現代詩藝術史上一部大突破、大革命,最富原創性的詩集。因為此詩包含戰爭、死亡、情慾三大母題:他以死亡是不可理解,是以非理性的內在語式,來表達那不講理的戰爭與死亡的不可言說。 而旅外雖美好,但心中老梗塞著一種身分缺乏歸屬感的孤寒,今宵酒醒何處?面對二度流離失去了故鄉的地平線,湖南、台灣、溫哥華,生命中認同的對象,焦點已模糊不清了。 他效托瑪斯曼說得氣吞山河,毫無悔色:我洛夫在哪裡,中國文化便在哪!2004年創辦了漂木藝術家協會,其書法也甚孚眾望,在北京紐約等地都舉辦過書畫展覽。 他五十歲後仍難掌控:緩慢節奏的智慧養生之道,回歸與離散的張力,反而有控制不住創作的衝動,加國半隱居是創作的黃金時期。寫成〈漂木〉時,已70高齡,令人稱奇,之後20年,寫下多首現代禪詩,出版《唐詩解構》。回眸傳統自信有超越能力,不斷蛻變的潛力。 詩中也寫生活日趨純粹,但詩情似更綻放,更充沛直到最後,他與余光中先生居然連袂三月前後同船而去。其留下的漂木意境,含蓄而清淡,魔力無邊!
(寄自哈佛大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