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 詩

評論報導

論  詩

游芳憫

                                   

一、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人類文明與文化的發展,向來具有七大要素,包括政治、經濟、宗教、道德、法律,及其結晶所形成的文學與藝術。一切歷史內涵,經由文學與藝術,涵蓋建築、雕刻、器材的具體形象,方能形成文明與文化的全面生態。透過文學與藝術,足以顯示歷史過程的多彩多姿,而文學產生詩歌、樂府、散文、戲劇、傳奇等不同形式的作品,其中以詩歌最為領先。就整體中國文學史而言,詩經是中國文學的開路先鋒,時間更早於希臘荷馬史詩。世界五大詩篇, 通常即指詩經、希臘荷馬史詩、屈原離騷、但丁神曲以及泰戈爾詩集。

詩歌是以最簡潔的語句,表達人類內在感情,何其天真,何其浪漫,又何其理性,更予人無限思考的空間。所以,「論語」陽貨:  「小子何莫文學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怒。而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草木鳥獸之名」。 用白話文來說,「興」就是觸類旁通的應用法。「論語」學而:「子貢曰:貧而無謟,富而無驕,可乎?」子曰:「可也,末君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如可以言詩已矣,告之往而知來者。」「觀「就是觀風俗的好壞,因為詩是直率的表現,社會的背景、政治的輿論,以及日常生活狀況,都可以由詩去觀察。因此,漢書、藝文誌說:「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除了詩可以「觀」、可以「興」之外,詩又可以「群」,用詩去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因為詩人幾乎都能以赤子之心,大家開誠相見。但是詩人又可以「怒」,用詩去規勸或諷刺。此外詩更可教導人們多認識些草木鳥獸,啟迪人們研究各種生物的興趣,從而感到:「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上皆文章」(此句見於元朝詩人翁森詩集「一瓢稿」中一首「四時讀書樂」的七言古詩,很有 「心兼天地,物我同融」的境界)。

孔子更進一步以詩經作為政治教科書,尤其外交官的基本科目,所以說:「 誦詩三萬,授之以政,不達,使之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孔子更告誡兒子伯魚說:「不學詩,無以言」。因為當時一般外交辭令,都是引用詩經的句子。詩興禮樂原本是相連的,因而孔子強調:「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由此可知儒家的政治理想,就是禮樂治國,重秩序,求和諧。

由於孔子一再提到:「詩三萬」,因此詩經是否只有三萬篇?詩經內容分為風、雅、頌三大部份。風有十五個風,現存十一,雅有小雅、大雅,頌則有周、魯、商三頌。毛詩大序說:「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當時政府派人到民間去採集詩歌,就是國風這一部分,數量很多。而今本詩經只有三萬零五篇。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嘗言:「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於禮儀,……三萬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鄭玄「詩譜」序孔穎達「五經正義」,早就說:「書傳所引之詩,見在者多,亡逸者少,則孔子所錄,不容去十分之九,司馬遷言古詩三千餘篇,未可信也」這些問題,論者已多,但重點還是在於詩經內容,而非數量。

 

二、詩經帶動中華文化之歷史變遷

首先,由於詩經內容,我們可以體會到中國文化的南北問題,在語意上,「中國」一詞是地理的範圍。「中華」一詞則指中國文明與文化的整個體系,屬於精神層面,與物質乃一體之兩面,形成哲學的宇宙論、本體論、認識論等之分野,因而中華文化乃有天人合一,情景合一及知行合一之卓越表現。

從地理觀點言,中國北方的古代文化,發源於黃河流域,南方文化則發源於長江流域。「中庸」一書早就說過:「寬柔以教,不教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華,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這是由於地理環境不同,各國民情也有差別,所以古代哲學,北方的孔孟,南方的老莊是相對的。在文學上詩經與楚辭是相對的,後逐漸形成南北之分: 例如戲劇有南曲、戲文和北曲雜劇相對。繪畫有南宋北宋,南宋就是王維的潑墨山水這一派,筆法溫柔委婉,重神韻。北宋是李思訓一派,筆法嚴謹。筆法上並有北碑、南帖兩派。北碑就是魏碑,以樸素道勁為主。南帖就是晉帖,如王羲之、僧虔等的書法,清新瀟灑為主。

而源自印度的佛教,南宋由南海傳入中國南方,北方由天山傳入中國北方。而翻譯佛經,文體也有南北之分。梁啟超指出:「南方佛經譯風,文體華麗。北方譯風,文體樸實。」此外無論建築、雕刻等藝術品,幾乎都有南北之分。於是形成中國儒家、道家文化。儒家代表北方,道家代表南方。這兩大主流與西方的希臘思潮及希伯來思潮,有異曲同工之妙。大體說來,儒家精神是現實的,代表性著作是四書五經,富於道德教訓的要素,態度積極,注重客觀實驗,乃國家建設的人文主義。道家的思想代表著作,是老子的道德經,精神是浪漫的,富於神秘的冥想,自由奔放,著重個人的自我表現,近乎自然主義。

我國最早的文藝作品,以詩經為首。詩經作風,以「溫柔敦厚」及「含蓄蘊藉」為主。南方文藝,最早產生了楚辭,屈原樹立了中國知識份子憂時愛國的最高典型。一般而言,詩人們不但談論兒女私情,更關懷社會不平,貧富不均。諸如詩經的魏風伐檀,就是反對諸侯榨取勞苦民眾的血汗。楚辭更是帶有悲憤而感傷的情調,幾乎與西方聖經舊約耶利米哀歌,同其心聲。

 

三、展望詩壇前景

儒家與道家兩大思潮的原本是對立的,然而中庸之道的調和精神,乃是人類文化及文明進程中的趨勢,這是人性的可貴點,知道反省與覺悟,因此儒家與道家思潮逐漸溝通。最初提出來的,就是墨子。墨子在文學方面,一方面主張實用,另一方面,則主張效法自然。墨子的著作很能表達其想法。墨子之後能夠調和南北對立的主要人物,一是楚人陳良,他到北方去學習儒家之道,屈原就是受到陳良的影響。另一主要人物,就是荀卿,而荀卿又影響到李斯和韓非兩位學生,這兩人成為法家的代表,法家則成為推動南北思潮合流的主力。而雜家更採儒、道、墨各法各家之說。至秦朝統一中國,文字也趨於統一了。

進入漢朝,詩經及楚辭混合成為漢賦,楊雄把賦分為詩人之賦及詞人之賦,賦便成為最佳的散文。接著便是樂府。而古詩十九首,是最早的五言詩。東漢末年,三國鼎立,魏晉之際,竹林之賢,而東晉陶淵明人格高潔,寫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名句。六朝之後,唐初文藝的律詩,正式確立。唐詩以開元、天寶為黃金時代。王維是詩佛,李白是詩仙,杜甫特別關懷社會問題,白居易則被視為中唐詩家的代表性人物。

到了北宋,唯美主義掀起高潮。陸放翁愛國情操高漲,成為歷代作詩最多的詩人。以至岳飛、文天祥的詩詞,莫不伸張民族正氣。到了元朝、明朝以至清代,古典主義詩文興起。

孫中山先生的「孫文學說」中,對文學觀也有深刻發揮,且撰寫過一首七言詩。五四運動之後提倡白話文,於是白話新詩流行了,中外詩家,真是百花齊放,美不勝收。

全球華文作家、名家輩出,文藝社團莫不鼓舞作家們多寫有益於讀者的作品。即以南加文壇而言,舊詩仍有晚芳詩社、風笛詩社等社團,廣及全球華人詩家的唱和,新詩亦有不少詩人佳作的印行,旅居加拿大著名詩人瘂弦數年前來洛杉磯訪問,受到讀者熱烈歡迎,誠足帶動詩壇新的生命力,令人展望光明燦爛的詩香前景。

 

Leave a Reply

  

  

  

You can use these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Current month ye@r 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