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協三十年特刊 |
|||||
趙俊邁 : 北美洲華文作家協會榮譽顧問(前會長),上海交大媒體與傳播學院「媒介與公共事務研究中心」副主任,曾任「世界日報」紐約總社副總編輯、紐約作家協會會長。著有《天涯心思》,《媒介實務》,《被剝了鱗的蒼龍》,《遠揚的風華》,《典瑞流芳》─民國大出版家夏瑞芳,《折戟沉沙》等書。 今年是「五四運動」102年紀念;再過幾天,是「五四」紀念日。1991年5月4日一群旅居北美熱愛華文文學和寫作的朋友們,選擇了這個特殊日子在紐約創立了「北美洲華文作家協會」,成立大會上有陳裕清、夏志清、琦君、王鼎鈞、馬克任、簡宛、張鳳、吳玲瑤、石麗東及世界華文作協秘書長符兆祥等文學家共襄盛舉。 他們有意地將這個1991成立的中華文化團體與1919年的「五四」連結了;兩者相距82個寒暑,一方在北京一方在紐約,一個啟動了全中國的新文化風潮、一個醺染了全美加的文學風華。 後殖民理論創始人,二十世紀末期的巴勒斯坦學者愛德華W薩伊德(Edward Wadie Said)對知識與權勢的論述,提出「公共知識份子」的角色,他認為知識份子在向公眾表達信念,而這些信念不是為了個人的升職發財,也不是服務權貴。知識份子的特質,在於自己的行動必須要服膺於道德判斷。
「道德」可以被描述為一種各種文化能量的聚結,「五四運動」爭的是國族千秋、彰顯的是讀書人的道德勇氣。當時的知識分子不僅僅擁有豐富的知識,更擁有憂國憂民的胸襟、擁有愛國的精神。「五四精神」可已說是彰顯了「士人」的核心意義和價值﹐體現了知識份子在文化傳統中的道德精神。 康熙年間張潮的《幽夢影》多珠璣,其中有:「傲骨不可無,傲心不可有,無傲骨則近於鄙夫,有傲心不得為君子」;這是對士人精神容貌很真切的描繪。北美作協走過了30年,未來還有更多30年的要繼續風光而行,回首來時路,清晰可見篳路藍縷的前輩先賢為我們打建的堅實基礎,成功的團體必為傑出成員組成,本會有很多重量級作家給我們樹立楷模,諸如活躍文壇的施叔青、王鼎鈞、劉墉、趙淑俠、趙淑敏、叢甦、鄭愁予、韓秀、宣樹錚、姚嘉為、張鳳、徐新漢、周愚、吳宗錦、簡婉、孟絲、傅士玲、陳玉琳、周勻之、李秀珍、顧月華、蓬丹、章緣、少君、王國元、龔則韞、梓櫻等健筆名家,以文采德馨帶動會友湧動文思勤敲鍵盤,書寫出北美作協日益枝繁葉茂、多彩繽紛。 此外更有我們敬重和懷念的夏志清、琦君、馬克任、黎錦揚、冰子、海鷗等女士先生,哲人雖已遠風範常在心,先行前輩細雨滋潤、春泥護花的行遺風範令人感念無盡。 「北美華文作協」走過三十寒暑,多少喜愛寫作的朋友來來往往,在走過的足跡上,反映出我們執著的、突破的不只是寫作的技巧,而是為文章鑄千秋魂魄;這不也正是我等「公共知識份子」的本色容顏! 在日新月異的文字載體更迭中你我仍埋首筆耕,我們不僅是文學傳媒發展的見證者,也是當代海外文學史的撰寫人;在祖國千里之外的北美這片異域,藉著文學傳播中華文化種子,共同將寫作的摯誠深烙在這漸漸流失五四精神的時代。 余英時教授在《中國知識份子的邊緣化》文末這樣感慨:「這一百年來,中國知識份子一方面自動撤退到中國文化的邊緣,另一方面又始終徘徊在西方文化的邊緣,好像大海上迷失了的一葉孤舟,兩邊都靠不上岸。」 百年前的五四與今日北美作協的交會,時空雖遠,但相同的都立身在社會劇烈變遷中、立命於時代風雲動盪的當口,如何靠上岸?將決定世代的命運! 是否?「五四」啟蒙大師蔡元培、羅家倫、傅斯年、胡適、李大釗等風骨傲然的精神仍然縈繞在我輩字裡行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