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聽歌-談北德州文友社甘秀霞主持之電影插曲講座

評論報導

觀影聽歌-談北德州文友社甘秀霞主持之電影插曲講座

陳龍禧

                                       

   b1

音樂在電影中的使用並非一開始就有,自從音樂融入電影後,電影就一改前觀,並且越來越多,甚至有專門的歌舞影片。達拉斯「北德州文友社」9月11日,商請對歌、影劇內行的「達拉斯粵劇社」甘秀霞社長,在網路上主持一場很叫座的「中外電影插曲講座」,因為以前學過電影及音樂製作,就利用心觀賞甘社長的節目,也談一下聽歌觀影的感想。

讀大眾傳播上「電影製作與實習」課時,教授/導演曾經教過「影片中有時因與劇情發展的某一過程有聯繫,就會用背景音樂或插曲;有時雖然與劇情發展無關,插曲也偶然會出現。插曲有時可用來表現生活場景的時代、民族、環境特徵。」還有「插曲有時可起藝術結構的作用,用一首歌曲把一組有內在聯繫的畫面連接起來。」這些插曲是牡丹的綠葉,只是當陪襯性質,是不能強過主題的。

電影插曲在加強影片感情,突出情節的戲劇性,渲染氣氛等方面的作用是功不可沒。每當欣賞一部電影,除了唯美的畫面,精彩的故事情節,會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外,剩下就是音樂了。一部好影片往往有一段或幾段優美音樂,或許就是有了這些音樂,有些電影才被歷史留住。若干年後,每當那熟悉的旋律響起,思緒就會把我們帶回那段特定的畫面中去。臺灣影歌《安平追想曲》及「搭錯車」插曲《酒矸倘賣嘸》就是如此。

對電影本身而言,因有音樂融入,可使得電影的綜合藝術水準顯著提高。最初的有聲電影,只是簡單的人物對話及聲響,留給觀眾的印象也是極其單調乏味;當音樂滲透到電影裏面,三維(畫面、故事、音樂)的效果,就立刻顯現出來。對觀眾而言,音樂是其欣賞電影的一大亮點,相較而言,優美的旋律,更容易讓觀眾記住一部影片,臺灣電影《小城故事》插曲傳唱至今,電影很多人早就不復記憶。

甘秀霞在講座先介紹「中國傳統戲劇,一般在舞臺現場演出,樂隊文武場在舞臺的一邊或偶爾兩邊,以前舞臺佈景一桌二椅,一塊布就是一個城門等等,但若通過電影的處理,所有景物都會有了新生命。」她在戲劇電影部分,先放映中國京劇電影《赤壁》,臺灣已經沒有人看京劇,能看到片段京劇故事凝練、唱詞優美、唱腔動聽,雖然感覺引人回味,但是要讓臺灣人聽懂很難。據說演出後佳評如潮,不過中國的報導聽聽就好。我只記得媒體報導臺灣名模林志玲客串演出;甘秀霞還講解唯美粵劇電影《柳毅傳書》,顯示她對戲劇有很深的造詣。

臺灣電影《悟空傳》甘秀霞社長介紹,影片得過「第24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第3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她強調,電影插曲《空》,讓人覺得好久沒有聽到像林志炫那種靜態,又讓人心弦顫動的聲音,有人說聽電影音樂原聲帶蕩氣回腸、剛柔並濟,好像很催淚,唱得令人動容!或許是因為歌曲帶了點禪味吧!

「北德州文友社」社長林良姿唱了一首《那些花兒》。這歌是2002年由高曉松編導的愛情電影《那時花開》的片尾曲。影片描述音樂人高舉、張揚和歡子在大學時期的愛情故事。據影評說這是部極具探索精神、反映心情的城市電影作品,儘管當年的激情、眷戀、友誼、惆悵都令人難忘,但青春歲月的歡樂與憂傷卻如同中國式開放,已隨著時光流逝,一去不復返。

《那些花兒》原曲是中國歌手朴樹創作及演唱,收錄於《我去2000年》專輯。2003年臺灣女歌手范瑋琪翻唱這歌時,另加一段取材於The Kingston Trio的英文歌曲《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據說靈感是來自越戰期間的著名反戰歌曲《花兒不見了》。甘秀霞介紹說,林良姿社長喜歡唱歌,又是名聞達拉斯的「舞林高手」,是既能寫、能歌又能舞的才女,她仿范瑋琪用撫慰人心的范式唱腔,唱出了一種堅強和柔軟融合的質感,沒有聽到的人真是可惜。

外國電影插曲部分,甘秀霞首先介紹《歌劇魅影(Le Fantome de l’Opera)》主題曲。這是一部聞名於世的音樂歌舞劇,由Andrew Lloyd Webber作曲,劇本是根據法國法國記者、偵探小說家Gaston Louis Alfred Leroux的代表作改編。1986年10月9日《歌劇魅影》電影在倫敦女王陛下劇院首演。1988年1月26日,一些首演時的主要角色,繼這齣音樂劇之後,開始在紐約百老匯以及各地巡迴上演,是很著名的歌舞劇,甘秀霞說她當年是在達拉斯看的。

甘秀霞介紹《阿根廷別為我哭泣(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時透露,她去Collin County社區學院學聲樂課,結業時唱這首歌得到A,並親自唱給大家聽。這首歌出自音樂劇《Evita》,是紀念33歲往生貝隆夫人的作品。甘社長表示,原唱瑪丹娜又演又唱,表現大放異彩,曾獲金球獎「喜劇與音樂劇」最佳女主角,和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獎,打破了她是票房毒藥的宿命。音樂劇的錄音和電影中的音樂相比,儘管沒有電影中經過精心錄製的音樂那麼富麗精緻,但其優美質樸的唱腔,甚至更加精彩。

甘秀霞接著介紹中國戲曲學院教授、導演、京劇武生呂鎖森教授,他用京劇唱腔唱《相見難別亦難》,聽起來自是不同,而且呂教授人在中國,熱心為這次講座唱一首歌,也是很熱心。另一位僑居達拉斯,現在是「神州合唱團」團員劉香,她是「武漢音樂學院」畢業後,又在「中國音樂學院」深造,演唱自己作曲填詞的《秋境》,這裡臥虎藏龍,音樂人才真是很多。

這次講座,甘秀霞特別邀請旅居德州休士頓,收藏很多樂器的姚慧賢,用葫蘆絲吹奏一齣電視劇、也是2005年電影《神話》裏的主題曲《美麗的神話》。葫蘆絲是中國雲南少數民族樂器,屬簧管樂器,主要流行於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雲南德宏、臨滄地區,這次能夠欣賞這種少見的樂器,實在是很難能可貴,也要樂謝謝甘秀霞社長的用心。

臺灣電影《海角七號》中的《野玫瑰》,是一首世界名曲。甘秀霞介紹這曲子是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Franz Schubert),在回家路上,看見一位穿著破舊的小孩手持一本書,舒伯特將身上所有的錢買下那本德國作家哥德的詩集,隨手翻到「野玫瑰」這首詩,靈感被詩文觸動,一發不可收拾,腦海中不斷湧出跳躍的音符,舒伯特急忙回家,將音符寫下來,這首流傳至今的歌《野玫瑰》就因一顆善良的心而誕生,並成為2008年臺灣國產影片《海角七號》主題曲。

甘秀霞表示,《海角七號》電影很好看,打破臺灣電影的賣座記錄。她覺得《野玫瑰》好聽好唱,打動了無數臺灣人的心,原因在於這首歌,是從日治時期,1909年就收錄在臺灣「女性唱歌」中,至今仍是臺灣小學生音樂課必唱。她覺得影片用這首歌當臺灣人情感與命運主題曲,將電影悲情的底醞完全表現出來,幫影片加強了效果,特別讓大家聽片中演員唱中文及日文版本。

甘秀霞指出「電影主題曲是電影中的一個重要元素,尤其是和故事情節配合得天衣無縫的優美主題曲,不但能起到敘事抒情的作用,更能引起觀眾共鳴,給人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她認為有時候,電影可能被人們淡忘了,但一首膾炙人口的主題曲卻能永遠流傳。

註: 本文節錄自陳龍禧專欄,詳細報導請看以下連結:

https://www.spwindnews.com/archives/15901

https://www.spwindnews.com/archives/15900

講座錄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OgeWUS7PRY

 

Leave a Reply

  

  

  

You can use these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Current month ye@r 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