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晚,恩典眷顧了我

得獎作品

那一晚,恩典眷顧了我

 陳乃健


  許多人憑著勇氣、智慧、與雄心,離開了自己熟悉的環境,移居到一個新奇、生疏、甚至充滿敵意的新世界,常聽到有關種族歧視、偏見、仇恨犯罪等事件的人,應是生活在海外的華人較多吧。

 「黑人的命也是命  (Black lives matter)」,這次可不是黑人對付白人,而是全球對抗無知的種族主義。弗洛伊德  (George Floyd) 之死點燃了半個地球怒火,進而推倒眾多偉人或被神化的雕像,大有「天道終輪迴,且看蒼天饒過誰」的味道;也令筆者憶及一則真實的故事,它是多年前發生在南方一個小城的某條街上,彼時城內的人口大概只有幾萬人,巷弄裡的居民士農工商皆有,沒有好區、壞區之分。

  不記得曾幾何時,搬來了一個小家庭,由於這一家的長相、語言、生活習慣,都與主流社會大異其趣,讓這條小弄 (Lane) 裏的居民產生了不少好奇。士農工商因年齡、知識、階級各異而呈現出熱絡、冷淡、甚至鄙視的不同態度。當然,最能接受異族融入的還是知識分子家庭;商人們早出晚歸,也就沒把這家新來的當回事;而農工階級則表現出比較明顯的排他性。

  歧視、徧見…沒人會為此感到羞恥或難為情

  小孩子們玩在一起時,好玩的經常輪不到這幾個稱得上眉清目秀的小孩,譬如「police vs. thief  (官兵抓強盜)」,這些異族總是被當強盜。記得有一次其中一個小男孩被抓到後,綁在一顆大榕樹下,接著從附近農場弄來些牛、馬糞,扮警察的小孩們不斷地把石頭往上面擲,不到一分鐘小男孩身上已濺滿穢物。不久之後孩子的媽把他鬆綁帶回家洗澡,事實上,附近的大人、小孩都聽不懂他們用家鄉話邊走邊罵些什麼?其餘如偷玩具、弄壞腳踏車、偷走集郵簿等更是難以計數。這一家的大人也真是稱得上「忍族」,男主人在附近的教會醫院做事,女主人為家庭主婦。有幾次小孩子糾紛擴大到大人介入,農工階級連凶器都出籠,使得警察及知識分子都出來排解。他們一家也深知:異國他鄉,若太計較也只能徒增無奈而已。

  四年後的一天,家父宴請了這一家人,因為他們要搬到別的國家去了。家父對他們遠從北歐挪威來到台灣屏東小城行醫施善感到無比的欽佩,也感謝這位傅德蘭大夫 (Dr. Kristoffer Fortland)  對家兄施盲腸急救手術;同時更感謝另外一位曾經與他們同住的挪威籍畢嘉士大夫 (Dr. Olav Bjørgaas) 在其小兒七歲病危時二度捐血救命,若沒有畢大夫及時的1000 cc 鮮血,筆者的生命樂章應該在那一晚就畫下了休止符。在此更值得一提的是,這兩位大夫使屏東基督教醫院成為挪威在世界上最大的宣教醫院。

 餐宴舉杯之際,這對洋父母感謝家父幾年來多次幫他們排解糾紛,因為家父是這條巷弄裡唯一能講相當程度英文的讀書人,兩家又恰巧是一牆之隔。對於我們曾給予這家的照顧,他們將永遠存著感恩之心;而對其他一些鄰近小孩不斷地「光顧」他們這「蕃人之家」,也未曾帶走一絲仇意。

a1

 他們無私的奉獻甚至犧牲了第二代

  經過半個世紀,驚喜的是:「這一句《謝謝》等了40年…,畢大夫重回屏東,上了年紀的孩子們拄杖相迎…」;「在曾接受畢大夫開刀的一萬二千 多個小兒麻痺病童中,有對夫妻從雲林北港趕到屏東道謝時說著:《若沒有畢大夫,我們倆無法從地上爬行的日子裏站起來,更不可能走向紅毯…》」~ 2007 年9月16 日世界日報的一則新聞如此報導著。由於這消息的忽然出現,使我在2008年6月在美國加州見到了當年的救命恩人畢大夫。

  81歲的畢大夫操著一口順暢的台灣話,模仿當年病患對他述說各種病情及症狀,他笑著說:「收到病人自述『改變一生』的每封信都會溫暖我的心,這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遇到的,當然也包括了你那封信」。由畢大夫口中我們也得知這三個隔鄰小孩長期跟著父母顛沛流離於台灣、中國、泰國、越南等諸多窮鄉僻壤行醫,因而失去了很多接受更良好教育的機會;也聴到他欽佩的說道傅大夫每次出差回來時,常為了幫醫院省幾毛錢的公車票,以六呎餘之軀頂著屏東大太陽跑步回醫院。傅太太身材高挑,可惜其公子老大、老二皆中等身材 (應是異郷飲食、營養之故吧!);只有老三年少時由傅太太攜手帶回挪威養成,身高超過190公分,後來成了挪威國王的中文翻譯,由此更不難看出他們無私的奉獻甚至犧牲了第二代。

  也因透過畢大夫,我、家妹乃惠以及三位傅家男孩相互聯絡上,我們從挪威喜獲多幀由傅太太照的童年照片,在當年傅家應是我們這個大區裡,唯一有照相機的家庭,並得知傅大夫在101歲高齡時蒙主寵召。傅大夫最富盛名的就是:不太說話、不出門、只開刀,他永遠在被世界遺忘的角落默默開著他的刀。傅大夫1935 年始在中國張家口行醫,於1956年轉到台灣,與畢大夫用稻草建蓋了屏東診所,此診所是當年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麻瘋病、肺結核及小兒麻痺患者的重生天堂。傅大夫一生獲獎無數,包括第七屆中華民國醫療奉獻獎、挪威國王頒發最高等的「騎士Ridder (ordensklasse)、聖奧拉夫勳章 (Order of St. Olav)」,1968年獲蔣介石接見並頒予「發揚服務精神」獎牌。

 奇醫的恩典

  2018年底我收到畢大夫一張賀年卡,並告訴我他從挪威的奧斯陸搬回到他的出生地史塔文基城  (Stavanger  Norway)。同時我也開始拼凑公餘時間,構思及收集照片準備撰寫此文。未料2019年11月28號世界日報刊出畢大夫以93歲辭世,頓時令人感嘆:此情只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己惘然。

  畢大夫1950 年起,40年行醫於十餘個較落後國家,甚至深入蠻荒。他一生獲獎無數,包括台灣醫療奉獻獎、周大觀第十七屆熱愛生命獎  (由2,239 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及挪威國王聖奧拉夫獎  (St. Olav’s  Medal)。曾為了急救麻瘋病患一命而實施嘴對嘴吸痰、應家屬要求將死亡病人大體綁在後背連夜騎機車送回家鄉、過度捐血給病人而暈倒在捐血椅上、為病人咀嚼餵食、不斷幫窮苦病人買單…等等不勝枚舉之善行,引起挪威籍作家Bjørn Jarle Sørheim Queseth 的興趣並專訪而著成Doktor Bjørgaas: historien om en legemisjonær一書,後經天下出版社翻譯發行,書名為「奇醫恩典」,見證了40多年來一千多個麻瘋病患及一萬多名小兒麻痺症孩童受到他的恩澤及眷顧;這些病童在背部開刀/脊樑拉直之前是無法使用拐杖,畢大夫讓這些孩子脫離了「終日地上爬行、無處話淒涼」的日子,也見證了上帝用這麼奧妙的方式傳遞了祂的福音。

 論財富舉世無人能攀比

  記得2008年見面的那天中午,我帶著他、他的二位在美學醫的外孫及他的台灣好友夫婦,做了半天南加州沿岸海上行。晚餐談笑中他對我說:「今晚無論你讓我吃了什麼,或你身上是否曾經流著我的血,當看到我過去的病人都是如此高興想看到我,就讓我覺得我的努力是很值得的,這也是一般人無法享受到的快樂」。由於我寫此文之前並不知道有「奇醫恩典」這本書存在,畢大夫更是隻字未提,真沒想到除了救我一命、院中諸多拐杖病童叫他畢爸爸外,他還有這麼多書中描述的善行義舉。我閱讀到書中最後一頁時總算看到了一封病人的感恩信被刊登出,病童的信寫著「人生猶如萬花筒,輕輕一搖動,整個變了樣。看那一萬二千個從您手中獲得新生的孩童,從此臉上綻放出花般的笑容。您就是那輕搖萬花筒的手,那神奇的觸動改變了他們一生的命運」,「重新締造成千上萬的年輕生命是您今生擁有的財富,舉世無一富豪能跟您攀比」~多麼熟悉的句子,這不是我多年來常講的幾句話嗎?意想不到作者Queseth 將我在2007 年寄給畢大夫的英文感恩信中取出片段做為此書的結語

3-17-2023 copy9

 他「認真」對待每一個生命

  1959 年,家父是一個十足捉襟見肘的公務員,幸好院方只是象徵性的收費,能讓我在三年間不斷進出醫院,累計約有一年半時間是在屏東基督教醫院的皃童病房裏度過並獲得重生。這麼多年來,我始終沒有忘掉兒童病房內那至今仍令人心有涼意的一幕:畢大夫常常到病房裡看一個皮膚漬黑、病懨懨的小男孩,有一天這個病童看到他的餐盤中有個荷包蛋,一個翻身起來,迅速的把它吃掉,在那個「少人問你粥可溫」的艱困時期,我非常相信他可能跟我及其他不少病童一樣,生平第一次吃荷包蛋是在屏東診所吃到的,這正與該書中引人入勝的一句話不謀而合~「畢大夫,他沒有自己,不論貧富貴賤他都無私奉獻,認真的對待每一個生命」;也印證了在那個「人如螻蟻命如草」的年代,宣教醫生對生命的認知已經超越族裔、膚色、宗教、性別…,所有的命都關天(All lives Matter)。傅、畢兩大夫留下的典範是將愛的付出昇華成一種日常生活習慣,這種習慣若能永續傳承,「人生來平等」的觀念就會普及,任何一種的歧視、偏見、甚至被視為「追求和平」的最後手段~戰爭,都會大減。

編按一:

本文(為參賽原作之一)獲僑聯總會2021年度華文著述獎/新聞報導類第一名。部分文字及照片曾以「親身經歷奇醫恩典」刊登於2020 年8 月16世界週刊。作者陳乃健曾任北美洛杉磯作家協會理事,1991年始業餘撰文於美國各華報;文章多為鼓勵華人移民如何用「言行表現」融入美國主流文化及社會,並勸導已宣誓入籍之華人重視對誓詞中承諾的各種義務。2022年以十八篇過去刊登於世界日報及五篇載於其他華報(共計二十三篇)均關美國人文之論述獲得推薦,並受頒第六十三屆中國五四文藝獎章。

 

編按二:

本文作者給畢大夫的英文感恩信後段被引用在奇醫恩典(Doktor Bjørgaas: historien om en legemisjonæ  )書中做為最後結語如下:

Life is like a kaleidoscope—any minor shake can bring forward an entirely different picture.  See those blossoming smiling faces of 12,000 children you have saved and forever changed.  You were the hand that gave a delicate shake to each of their kaleidoscopes, and with that miraculous touch you forever changed their destinies.

Your resuscitation and positive transformation of thousands of young lives is an unparalleled level of wealth you now possess in this life. Such is the kind of prosperity that neither magnates can remotely match nor many otherwise affluent men and women can achieve.

 

 

Leave a Reply

  

  

  

You can use these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Current month ye@r 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