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美的中國古玉

報導文學

絕美的中國古玉 

周述蓉 Alison Chou

                                          

 

絕世精品

西漢南越王墓出土一件精美絕倫的玉器,震撼了考古學界。這件充滿動感,透雕著龍鳳重環紋飾,堪稱絕世精品的玉佩(圖一),是廣州西漢南越國第二代王趙昧墓出土的玉器。玉器中的龍,卯足了力道,將前後足掌,跨過內環,蹬踩在外環;鳳足則踩踏在龍足之上。龍鳳相對張著大口,竭盡全力,嘶聲吶吼,透過玉器呈現的畫面,彷彿可以聽到他們震耳欲聾的吼聲。

圖一 透雕龍鳳紋重環玉佩 西漢廣州南越王墓出土
圖一 透雕龍鳳紋重環玉佩 西漢廣州南越王墓出土

 

驚人發現

南越王墓位於廣東廣州越秀區解放北路海拔49.7公尺的象崗山上。1983年,因為開挖建築工地,在深度17公尺處,發現南越國第二代王趙眜之墓。這座前室滿佈精美彩繪的墓葬,在西漢早中期大墓中非常罕見。墓中出土一千餘件(套)文物,包括玉器200多件(套) ,其中這件透雕龍鳳重環紋玉佩最為精美,被選為南越王博物院的館徽。1995年,考古單位在越秀區,又發現南越國宮署遺址和秦漢時期造船廠,這些考古發現,成為研究西漢文物的重要證物,也證明西漢時期,南越國曾經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目前南越王墓、南越國宮署遺址和秦漢時期造船廠,與出土文物,聯合海上絲路,已經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神祕的南越國

南越國存續年代為西元前204年至西元前111年(漢高祖3年至漢武帝元鼎6年)。古代傳說,南越王墓藏有大量奇珍異寶,卻極其神祕。第一代王趙佗,在位70餘年,開創了南越國基業,威震南陲,享年百歲有餘,是中國歷代帝王當中,壽數最長的君王。他在位的最後幾十年,一直嚴密安排墓葬之事。為防止死後墳墓被盜,先是派出重臣,於都城外的四郊山嶺,鑿石為洞,穿山為藏,開鑿出幾十座疑塚,以故佈疑陣。趙佗死後,二代王趙眜則為他舉辦了一場聲勢浩大,但詭譎隱密的國葬。葬儀之前,先派兵駐守在都城四郊山嶺,然後以四支完全相同的葬儀隊伍,護送四方靈柩,從都城四邊城門同時運出,到達不同的地點安葬;這種空前絕後的國葬方式,果然保護了墓葬,時至今日都無人知道,趙陀之墓究竟葬在何處。其後幾代王,也都仿效先王,鑿石為洞,穿山為藏,外表絲毫不露痕跡。

 

盜墓風雲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各方勢力為籌措軍資糧餉,把注意力投注在古墓之上,因此這段期間,也成為史上的盜墓高峰期,其中最為著名,公然盜墓的有孫權、董卓、曹操和袁紹。據《南越志》和《廣州府志》記載,孫權「聞佗墓多以異寶為殉,乃發卒數千人尋掘其塚,竟不可得。」西元225年(黃武四年),吳王孫權派出五千精兵,伐木毀林、鑿山破石,折騰半年後,雖然沒有找到趙佗的墓葬,但總算找到趙佗曾孫第三代王趙嬰齊墓,據《交廣春秋》記載,孫權在西元230年,派大將呂瑜率幾千士兵,進行盜掘,盜取了趙嬰齊的金縷玉衣、三把龍紋銅劍、三十六顆玉璽金印等大量隨葬品,算是印證了南越王墓確有異寶為殉的傳說。

 

誰是墓主

象崗山上這座南越王墓,正是鑿石為洞,穿山為藏。整座墓室,耗用750塊巨大的粉紅色砂岩,建成豎井石室墓,建築工程十分浩大。墓中出土墓主隨身印章共有九枚,其中「文帝行璽」金印和「趙眛」玉印(圖二),表明了墓主身分,依據印文考據,此墓的主人,是南越國僭稱文帝的二代王趙昧,即《史記》、《漢書》南越列傳所載的趙胡。

圖二 左:“文帝行璽”龍鈕金印 右: “趙昧〞玉印 西漢廣州南越王墓出土 (2)

圖二 左:“文帝行璽”龍鈕金印 右: “趙昧〞玉印 西漢廣州南越王墓出土

自立為帝

南越國一代王趙佗原為秦始皇的侍衛,西元前214年(秦始皇33年),秦將任囂率大軍進攻嶺南,趙佗被任命為副將,大軍遵王命就地駐守,由任囂任南海郡尉,郡下設番禺、龍川、博羅、揭陽等數縣,以今天的廣州、當時的番禺為郡治,修築番禺城,史稱「任囂城」。此時趙佗被委任為龍川令,在廣東河源龍川縣築城設立治所,就是現在被稱為「珠江東水開端,嶺南古縣第一」的佗城鎮,又稱為佗城或趙佗故城。秦二世時,中原戰亂,任囂病故,趙佗遵從任囂所囑,封關絕道 ,擁兵據守嶺南,隨後伺機併吞象郡、桂林。西元前204年(漢高祖3年),趙佗建立南越國,自號南越武帝,以番禺為都城。西元前196年(漢高祖11年),南越國成為漢朝的藩屬國。

 

國祚傳承

趙佗在位時間很長,兒子來不及繼位就先他亡故,二代王趙昧,是趙佗的孫子。西元前137-122年(漢武帝建元4年-元狩元年)趙眛僭稱「南越文帝」,死後謚號南越文王。第三代南越王,是趙佗的兒子趙嬰齊,據《漢書•南粵傳》記載,趙嬰齊因為忌憚漢武帝時的國力強大,去僭號,「藏其先武帝文帝璽」。南越王墓出土的文帝行璽、帝印,印證了《漢書•南粵傳》趙眛稱帝的記載。西元前113年(元鼎4年),南越國丞相呂嘉叛亂,殺死四代王趙興,立趙建德為第五代王。南越國祚傳承五世,歷經93年,於西元前111年(元鼎6年),漢武帝發兵十萬,兵分五路滅亡了南越國。

 

絲縷玉衣

南越王墓出土一套絲縷玉衣(圖三),使用2291片玉片,由絲縷和麻布粘貼編綴而成,全長1.73公尺。玉衣周邊,有33件玉璧,出土時,部分玉璧表面還留有絲帶繞過璧孔的痕跡。玉衣的手套邊,以一對造型精美的龍形玉觽做為玉握(圖四)。所謂的「握」,就是用珍貴的物品象徵財富,放在亡者手中,不使空手而去。

 

圖三 絲縷玉衣及玉璧 西漢 南越王墓出土

圖三 絲縷玉衣及玉璧 西漢 南越王墓出土

圖四 龍形玉觽一對做為玉握 西漢 廣州南越王墓出土

圖四 龍形玉觽一對做為玉握 西漢 廣州南越王墓出土

 

漢代玉衣制度,依階級尊卑,分為金縷玉衣、銀縷玉衣、銅縷玉衣三種級別,絲縷玉衣未見於文獻和以往的考古發現,墓中出土的這套絲縷玉衣,是目前所知,唯一的絲縷玉衣,上衣採用對開襟式,也是這套玉衣獨有的特色。據學者推論,可能是因為西漢時期,玉衣的制度還沒有形成嚴格的規制,而南越國地處南陲,雖然和漢王朝分庭,但許多方面,仍然刻意模仿漢制,所以也用玉衣作為殮葬服。這套絲縷玉衣,成為南越王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千古名句金縷衣

電視劇《後宮甄嬛傳》裡動人的歌曲,也是被歌詠了千年的名句「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是唐代詩人杜秋娘著名的《金縷衣》。「金縷衣」是金縷玉衣的簡稱,在後世被引申為功名利祿的代名詞。玉衣在漢代,又稱為玉匣、玉柙或玉甲,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的最高等級葬具。古人認為玉是山川精英,具有神秘的能量。新石器時代的一些族群,已經把玉器,作為溝通天地神靈的祭祀器,和象徵身份地位的高貴禮器,在高等級大墓中,也隨葬大量玉器,期盼借助玉器的靈力,來保護墓主人。喪葬用的玉器,在漢代展現出非凡的地位,漢代人認為,把玉器放置在亡者的九竅,能夠使屍骨不化,靈魂不滅,而得以死而復生,進而發展出更加完備的玉衣,成為最高等級的皇室貴族葬具。

 

玉衣的相關文獻

玉衣作為葬服制度,可能在西周時期就以綴玉幎目的形式開始。《儀禮‧士喪禮》有「幎目用緇,方尺二寸。」。綴玉幎目是指,用一尺二寸見方黑面紅裡、四角有繫帶的紡織品,上面綴飾玉片,作為喪葬時,蓋在亡者臉上的覆面。完整的綴玉幎目出現在西周晚期,但至少形成於西周中期偏早。山西曲沃晉侯墓和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墓主人都是西周王室的高級貴族,臉部出土的小型穿孔玉器,就是幎目上的綴玉。

 

《墨子‧節喪》有「存乎諸侯,死者虛車府,然後金玉珠璣比乎身」。《呂氏春秋》和《淮南子‧齊俗訓》都有「含珠鱗施」。所謂「鱗施」,似乎是玉衣的雛形,抑或是當時玉衣的另一種稱謂。江蘇徐州西漢北洞山楚王墓出土一批鱗片狀玉衣片,可能就是所謂的鱗施。

 

玉衣的使用

玉衣是漢代皇帝與貴族的特殊葬具。西漢皇室最初使用玉衣時,還沒有嚴格的規定,金縷玉衣除皇帝、皇后使用之外,也大量使用於各地藩王。東漢時,玉衣的使用,逐漸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後漢書‧儀服志》記載,皇帝使用金縷,諸侯王、列侯、始封貴人、公主用銀縷,大貴人、長公主用銅縷。

 

玉衣在漢代,雖然是皇室貴族的專用葬具,但皇帝偶爾也會將這份榮耀,頒賜給極少數有功大臣。《漢書‧霍光傳》有「光薨,賜金錢,……璧珠璣玉衣。」。也有頒贈給屬國的元首使用。後漢書東夷扶餘傳說「其葬用玉匣,漢朝常豫以玉匣付玄菟郡,王死則迎取以葬焉。」。當時如果未經皇帝頒賜,而擅自妄用玉衣,是犯法的。漢書朱穆傳,記宦者趙忠喪父,僭用玉衣,便被繩之以法。東漢後期,葬制僭越的現象十分嚴重,越級使用玉衣的案例不在少數。西元222年(曹魏黃初三年),魏文帝曹丕為防止被盜墓,廢除玉衣制度。

 

金縷玉衣

中國地區出土玉衣的西漢墓葬,至今共有十八座,其中八座發現金縷玉衣。最早被發掘出土的金縷玉衣,1968年出於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竇綰夫婦墓,玉衣出土時,驚動朝野,被譽為最富盛名的金縷玉衣。

 

玉質最好,工藝最為精美,墓葬年代最早,被列為中國國寶級的金縷玉衣,目前珍藏在徐州博物館,是江蘇徐州獅子山楚王陵出土的金縷玉衣,推斷墓主人是第三代楚王劉戊。這套金縷玉衣長174公分,使用金絲1576克,玉片多達4248片,是迄今所知玉片最多的玉衣,也是曠世難得的藝術瑰寶。

 

銀縷和銅縷玉衣

銀縷玉衣可見於南京彭城王劉恭後裔的一號墓。江蘇徐州博物館發掘一座夫妻合葬的土山二號墓,墓主穿銀縷玉衣,夫人著鎏金銅縷玉衣。1985年,江蘇徐州拉犁山1號東漢墓,出土一套銅縷玉衣,玉片質地是方解石,考古學家判斷,墓主人可能是東漢彭城國的王侯或家屬。

 

精美的玉器

南越王墓出土200多件(套)精美玉器,可說是件件精美絕倫。圖五這件虎頭金鉤扣龍形玉佩,出土於南越王的右肩,由一條青玉龍和一個金質虎頭帶鉤組合而成;圖六這件龍鳳紋嵌金玉佩,裝飾有寫實的鳳紋,和抽象的龍鳳紋;兩件玉器都是金玉相輝的精美玉作。圖七的龍虎併體玉帶鉤,一側龍首張口銜著一件玉瑗,另一側為玉虎足蹬著玉瑗,帶鉤背面凸起一個圓形鉤鈕,造型新穎別緻。這三件玉作,採用不對稱的藝術風格,是虎嘯龍吟、龍鳳呈祥的創意佳作,也是南越王墓的代表性玉器。

 

圖五 虎頭金鉤扣龍形玉佩 西漢廣州南越王墓出土

圖五 虎頭金鉤扣龍形玉佩 西漢廣州南越王墓出土

圖六 龍鳳紋嵌金玉佩 西漢 廣州南越王墓出土

圖六 龍鳳紋嵌金玉佩 西漢 廣州南越王墓出土

圖七 龍虎併體玉帶鉤正反兩面  西漢 廣州南越王墓出土

圖七 龍虎併體玉帶鉤正反兩面  西漢 廣州南越王墓出土

 

圖八這件玉盒,由青玉雕琢而成,蓋鈕的紐絲紋玉環可以活動。玉盒歷經兩千多年風化作用,局部被氧化鐵沁染成褐紅色,盒蓋局部被青銅器染成綠色,盒蓋表面還沾染紅色硃砂,這種色彩斑斕的古玉,是最受藏家喜愛的古玉風貌。

 

圖八 玉盒 西漢 廣州南越王墓出土

圖八 玉盒 西漢 廣州南越王墓出土

戰國至漢代常見的玉舞人都是平雕,圖九這件圓雕玉舞人,是迄今所見,唯一的圓雕玉舞人;舞人頭梳螺髻,衣著漢服,揚手扭身舞動著漢宮流行的「長袖舞」,是出土玉舞人中,最為精緻的作品。八節鐵芯龍虎玉帶鉤(圖十)出土自墓主人棺槨的頭箱,是古人束衣帶用的鉤具。帶鉤由一根鐵芯,串連八件玉器而成。鉤首為龍頭,鉤尾為虎頭,鉤身飾以鱗與鰭,和繚繞的雲紋。這種以鐵芯串連多件小型玉器,組合成一件大型玉器的工法,在東周玉器中也有出現。

 

圖九 玉舞人 西漢廣州南越王墓出土

圖九 玉舞人 西漢廣州南越王墓出土

圖十 鎏金銅框嵌玉卮 西漢 廣州南越王墓出土

圖十 鎏金銅框嵌玉卮 西漢 廣州南越王墓出土

 

西耳室漆盒內,裝著43件玉劍飾(圖十一),可分為八套,包括玉劍首、玉劍格、玉劍衛、玉劍珌。玉劍飾原本是撒上硃砂用絲織品逐件包裹,置放於漆盒內,出土的玉劍飾上,可以清楚的觀察到硃砂和紡織品的殘留痕跡。主棺室出土的玉具劍,所附劍飾共15件,每把劍都曾用絲絹包裹。墓中出土的許多玉器表面,也殘留有硃砂和紡織品包裹的痕跡。

 

圖十一 玉劍飾 西漢廣州南越王墓出土

圖十一 玉劍飾 西漢廣州南越王墓出土

 

組玉佩

組玉佩是古代貴族彰顯身分品味的貴重佩飾。南越王墓出土組玉佩共11套,盡顯西漢早期組玉佩的華貴精緻。和周代組玉佩相比,西漢組玉佩選用的材料和玉器類型,更加豐富多元。組玉佩中,以南越王的這套最為華麗(圖十二),總共由32個飾件,玉、金、琉璃、煤精等不同材料組成,玉器種類包括出廓璧、出廓璜和多種類玉飾件,是一組色彩斑斕的華貴佩飾。右夫人總共有兩套組玉佩,精美程度僅次於南越王的組玉佩。圖十三這套組玉佩A,由玉器、金珠、琉璃珠三種材料,20個部件組成。另外這套組玉佩B,由七件玉雕組成,自上而下,依次為兩件透雕玉環、玉舞人、兩件玉璜、玉管。

 

圖十二  墓主組玉佩  西漢 廣州南越王墓出土

圖十二  墓主組玉佩  西漢 廣州南越王墓出土

圖十三  右夫人組玉佩  西漢 廣州南越王墓出土

圖十三  右夫人組玉佩  西漢 廣州南越王墓出土

 

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玉器,造型大膽靈活,在戰國玉器精雕細琢的基礎上,活用出鏤空和突起的高浮雕技法。善用不對稱的造型,採用趨向裝飾性的寫實圖案,將先秦玉器的神秘氣質,轉化為活潑寫實、渾厚雄健的藝術風格。據《漢書》記載,趙佗曾向漢文帝進獻白璧一雙,說明南越國很可能擁有自己的宮廷玉作坊。南越國的玉工匠,極可能出自南下秦軍的士卒及後人。出土的玉器,融入了中原、楚、越的藝術風格,造型別出心裁,展現出的亮麗獨特藝術風貌,令人眼睛一亮。

 

兵器

南越王墓出土有楚式銅劍,本來附有木製劍匣,出土時劍匣已經腐朽。銘文「王四年相邦張義(儀)」銅戈,出土於東耳室,是東周時期秦相張儀督造的兵器,可能用於南越國的王室儀仗,這件銅戈,實證了南越國原本出自秦軍的史實。南越王墓出土933個箭鏃,分為四型七式,有的帶有倒刺和血槽,有的還淬過毒。毒箭鏃在中原地區,直到東漢才用於戰爭,西漢早期的南越王墓出現淬毒箭鏃,也說明南越國的兵器發展,已經受到當地族群的影響。

 

符節器

墓中出土一件錯金銘文銅虎節,是古代的符節器,用於軍事、外交、關津、郵驛等方面,銅虎節上有錯金銘文五字。這件虎節,為執行王命的憑證,也是迄今為止,考古出土唯一的一件錯金銘文銅虎節。

 

鋪首

鋪首又稱鋪首銜環,是中國古代常見的裝飾附件,最常出現在古代建築的大門,被稱為門環,也常見於青銅器、陶器等器物安裝的提把,可不銜環而僅作裝飾用。《漢書‧哀帝紀》有「孝元廟殿門銅龜蛇鋪首鳴」。顏師古注:「門之鋪首,所以銜環者也」。鋪首原是指安裝於器物上,連接器物與環的物件,鋪首銜環是指鋪首和環兩件器物的組合器,後來逐漸簡化,將兩者合併稱為「鋪首」。

 

根據考古發現,河南安陽殷墟第二期晚、第三期偏早出土的商代青銅器,就已經有鋪首銜環出現,不銜環的鋪首,更早見於二里頭文化。也有學者認為,鋪首起源於商周時期青銅器上的饕餮紋。

 

漢代盛行將鋪首裝飾於門上,所見鋪首的形制極多,有龜蛇相纏的玄武神造型,也有以朱雀、雙鳳、羊頭、虎、獅作為鋪首。南越王墓的主棺外槨壁板,嵌有六個鎏金獸面紋銅鋪首,墓門的門環,器物的提把,也有鋪首裝飾。墓中還出土一件精美的玉鋪首(圖十四),以獸面紋為主題,襯托以不對稱的螭龍,對稱抽象的鳳鳥捲雲紋,獸面紋之下,銜著一件穀紋玉環,穀紋有生生不息和財富的寓意,玉鋪首的紋飾繁複華麗,堪稱絕世精品。鋪首在墓葬中,兼具裝飾和辟邪鎮墓的作用。

 

圖十四  玉鋪首西漢 廣州南越王墓出土

圖十四  玉鋪首西漢 廣州南越王墓出土

 

舶來品和不老藥

漢代人迷信煉丹服藥,以求長生不老、羽化成仙,南越王墓就出土有硫磺、雄黃、紫水晶、赭石和綠松石組成的五色藥石。出土於南越王墓主棺室,棺槨足箱的蒜頭紋銀盒(圖十五),出土時裝有一些藥物,可能是墓主人服用的藥物。蒜頭紋銀盒是用模具壓著錘揲而成,有學者認為,這種錘揲工藝,源自兩河流域的古亞述,盛行於古波斯,銀盒是遠從古波斯來的舶來品。銀盒進入中國後,可能為符合本地的實用習性,讓工匠在蓋頂加裝三個銀錠形小凸榫,來套裝鈕座,也在盒底加裝了銅圈足底座。

圖十五 蒜頭紋銀盒 西漢廣州南越王墓出土

圖十五 蒜頭紋銀盒 西漢廣州南越王墓出土

 

銅承盤高足玉杯(圖十六)出自南越王棺槨的頭端,由高足青玉杯、遊龍銜花瓣玉托架、銅承盤三部分組成,造型呈三龍拱杯之勢,工藝精巧、造型奇特。據史料記載,漢武帝聽信方士之說,在長安城的建章宮建承露盤,以承接甘露,來服用長生不老藥。《史記》有「又作柏梁(台)、銅柱、承露仙人掌之屬矣。」《資治通鑑》說「作承露盤,高二十丈,大七圍。以銅為之,上有仙人掌以承露,和玉屑飲之。」南越王墓出土這件承盤高足杯,極可能是承接露水,用來服用長生不老藥的器具。

 

圖十六 銅承盤高足玉杯 西漢廣州南越王墓出土

圖十六 銅承盤高足玉杯 西漢廣州南越王墓出土

 

圖十七的鎏金銅框嵌玉卮,是一件精緻華美的組合器,可能是用來服用藥物的杯具。據《史記》記載,西元前198年,長安的未央宮竣工,漢高祖劉邦置酒未央宮,大宴群臣,捧著玉卮向父親敬酒,可見玉卮在當時的珍貴稀罕。南越王墓還出土一件鎏金銅框鑲玉蓋杯和金釦象牙卮,也出土五支大象牙,據考證出土的象牙,跟亞州象牙有很大的差別,應該是來自非洲的象牙。

 

圖十七 鎏金銅框嵌玉卮 西漢 廣州南越王墓出土

圖十七 鎏金銅框嵌玉卮 西漢 廣州南越王墓出土

 

墓主夫人是富有生活品味的女子,墓中出土有珍貴的乳香。乳香主要產於阿拉伯地區,屬於樹脂類名貴香料。中國不產乳香,漢晉時期,乳香從被稱為大秦國的古羅馬進口,主要從南海地區輸入。出土的四連體銅熏爐和陶製薰爐,就是最適合燃用乳香的器具。

 

圖十八這件犀角形玉杯,杯身浮雕夔龍,杯底為圓雕,造型構思奇巧,工藝精緻華美,被列為中國第一批禁止出境展覽的重要文物。這種造型獨特的角形玉杯,和古代西方傳說,用犀牛角製作的酒杯可以解毒有關。也有學者認為,南越王墓出土的犀角形玉杯,和西方的鹿頭形青銅「來通杯」造型相似。來通杯最早起源於兩河流域,西元前3000-2000年間,往西傳播到希臘、羅馬,隨後東傳到中國。西漢角形玉杯應該是東西文化交流之下,產生的文物。河南洛陽燒鉤61號西漢墓的壁畫,繪有手持角杯的人物。唐代的陝西何家村窖藏,也出土一件精美的鑲金獸首瑪瑙角杯。

圖十八  犀角形玉杯 西漢 廣州南越王墓出土

圖十八  犀角形玉杯 西漢 廣州南越王墓出土

 

宮廷宴樂

先秦漢代祭祀或王室宴會,舞樂必不可少,編鐘則是青銅打擊樂器的重要部件,青銅鐘大小依次懸掛,稱為編鐘,斜掛的稱為甬鐘,直懸的稱為鈕鐘。南越王墓出土鈕鐘14件,原本懸掛於木質橫樑上。勾鑃是古吳越族的樂器,安徽、江蘇、浙江、湖北、山東等地都有發現,以古代吳越文化的江浙地區最多。南越王墓出土一套八件的銅勾鑃,表面都陰刻篆文「文帝九年樂府工造」,說明是西元前129年(漢武帝元光六年),趙眜在位的第九年,由樂府製造,這八件銅勾鑃成為趙眜稱帝的鐵證,也是源自秦軍的南越國,融入越族禮樂文化的證物。

 

宮廷食器

祭祀或王室宴會,美食是必備的要素,南越王墓出土大量烹煮用的食器。銅釜甑和銅煎爐,是古人用的蒸煎炊具。烤爐共出土四件,其中三件銅質,一件滑石質。四件漢式銅鼎和三件越式銅鼎,銅鼎的器身,有「蕃禺」或「蕃」的銘文。「蕃禺」就是番禺,是今天的廣州,在秦朝時是南海郡的郡治,南越國時為都城。這些「蕃禺」銅鼎,證明廣州建城至少已有2200多年。漢式銅鼎和越式銅鼎同時出現,也凸顯出漢越文化,在此時此地的交匯融合。

 

墓中出土大小不一的提筒共九件,是古代越族的儲酒器。船紋銅提筒,筒身有四組船紋,描繪一支大型作戰船隊,凱旋而歸的場景,反映出當時船舶航運的發達景象。南越國時期,嶺南地區瓜果品類豐富,水果釀酒相當普遍,墓葬中發現有柑桔、桃、李、荔枝、橄欖、烏欖、甜瓜、木瓜等多種水果。一件鎏金銅壺出土時,是用絲絹包裹,裡面裝有紅棗。大量酒器和多種水果,反映出當時物質生活的富裕。

 

穿與用

墓中出土一面繪畫銅鏡,直徑達41公分,是已知考古發現最大的西漢銅鏡。銅印花凸版,是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織物印花工具,出土時周圍有大量絲織物殘留,紋樣和板模一致。湖南長沙的馬王堆西漢墓,也有相同紋樣的紡織物出土。

 

屏風構件

朱雀鎏金銅頂飾和雙面獸首鎏金銅頂飾都是漆木屏風(圖十九)橫樑上的裝飾物,共有五件,兩件朱雀頂飾和三件獸首頂飾上方都有圓管,可能是用來插羽毛用的。圓管上刻有數位記號,是復原屏風的依據之一。這五件屏風構件,也被中國國家文物局列為中國第一批禁止出境展覽的重要文物。屏風下方,還有人操蛇托座、蛇紋托座、蟠龍托座各兩件,這些構件都是青銅鑄造,通體鎏金。

 

圖十九 復原的漆木屏風 西漢 廣州南越王墓

圖十九 復原的漆木屏風 西漢 廣州南越王墓

 

萬歲瓦當

南越國宮殿和御苑,發現參照漢王朝建制的宮殿遺址,和禮儀性建築文物。遺址出土大量有「萬歲」文字的瓦當(圖二十)。據考證「萬歲」文字瓦當,最早出現在西漢時期。在漢代,瓦當只能用在宮殿、官署、寺廟等高級別的建築。

 

圖二十「萬歲」瓦當 西漢 廣州南越王墓出土

圖二十「萬歲」瓦當 西漢 廣州南越王墓出土

 

 

宮殿用的陶筒、陶甕

二號宮殿基址的瓦礫堆,發現有「華音宮」銘文的陶製提筒蓋。西元前196年(漢高祖11年),朝廷派遣陸賈出使南越,敕封趙佗為南越王。陸賈的到來,讓趙佗聽到久違的華夏鄉音,因此學者推測,趙佗有可能因此將宮殿命名為「華音宮」。長樂宮是漢長安城內的宮殿名稱,南越王墓出土有「長樂宮器」銘文的陶甕,和漢長安都城內的長樂宮同名,證明南越國的宮室名稱仿效漢朝。

 

海上絲路的樞紐

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玉器,工藝紋飾精緻華美,成為西漢早期的代表作,部分玉器的藝術風格承襲自戰國晚期,甚至可能就是戰國遺玉。透過西漢南越王墓、南越國宮署遺址和秦漢時期造船廠出土文物的精緻華美,以及別具一格的藝術風格,可以想見,二千多年前,南越國似乎是透過海上絲路的文化經濟效益,造就了文化藝術的豐富多元,和富甲一方。

 

神秘的玉器

在中國人心中,玉器是一種既美麗又擁有神秘能量的寶器,古人認為,玉是山川菁英,擁有強大的靈力,人們可以透過玉器,跟祖先神靈溝通,這種觀念,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形成。被認為成書於東周的

 《周禮‧春官‧大宗伯》載有「以玉做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禮記聘義》有孔子說「君子比德於玉」。到了周代,玉器似乎已經和禮制、身分、權力、財富相提並論,甚至於和君子的品德畫上等號。

 

西漢時期,玉器在中國人心中,已經形成牢不可破的神聖概念,因此南越王墓出土玉器,藝術風格雖然略為轉向活潑寫實,但仍有大量跟祖先神靈相關主題的玉器出現。出土的這批玉器,除了精緻華美,還在塵土中埋藏,歷經兩千多年風化沁染,造就了另一種歷經歲月的滄桑美感。現代雕琢的玉器,美則美矣,但決然無法與歷經兩千年風化洗鍊的古玉相提並論,這就是古玉最美、最迷人之處。

 

絕美的古玉

在西方人眼中,中國是一個既古老又神秘的民族,擁有數不清的傳說和神奇故事,假如要用一種物質來代表中國,那麼,毫無疑問的,神秘的玉器,最能代表中國。那種含蓄內斂,看似柔軟,卻蘊含著無比堅韌的特性,最能代表中國人的特性。西方人的豪邁奔放,恰似鑽石般耀眼,能瞬間擄獲了視線。中國人平實無華,卻內蘊著無比堅韌和深厚文化底蘊,就如玉器般,經得住風霜洗鍊、千百年塵埃埋藏,靜待一日出塵,更見光彩瑩潤,沁色斑斕,別具一番久經風霜的美感。

 

(圖片摘自《中國出土玉器全集》古方主編及網路)

 

 

 

Leave a Reply

  

  

  

You can use these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Current month ye@r 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