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輯 |
|||||
汶萊達魯薩蘭國(Brunei Darussalam) ,古稱渤泥, 位於加里曼丹島北部,鑲嵌在馬來西亞的沙撈越州(Sarawak),北臨南海。它的位置在婆羅洲的西北海岸,是中國和西印尼群島、印度洋間的主要貿易航線。在中國的唐、宋朝代時,此區和中國間有極密集的貿易往來,七世紀時中國稱汶萊此地是“勃泥港”。 汶萊蘇丹國的統治曾存在於14世紀至16世紀。汶萊帝國(也稱渤泥國)在19世紀時達到頂峰。汶萊在1888年至1984年期間是英國的保護國。1984年1月1日,汶萊成為一個新建國家,在慶祝國家獨立的同時還確認其國家為君主專制的馬來伊斯蘭國。 有關汶萊考古的詳細資料,恐怕只有去汶萊才能查到。在有組織的進行考古研究之前,在汶萊只有一些偶然的發現。如1921 年,保存完好的雕像在林夢(Limbang)的 Bukit Mas 山被發現。它是甘尼薩(印度教智慧與繁榮之神), 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六到七世紀的古代汶萊王國(當時稱為維傑亞普拉Vijayapura)。也發現了穆斯林墓葬遺跡,中國陶瓷器等。根據研究東南亞的人類學家蘇恒翰(Wilhelm Solheim II),慧勒(Wheeler)的觀點,汶萊的考古研究可以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哈裏森時期(Harrison’s Period),時間為1951年至1976年,主要工作是在哥打峇都(Kota Batu)進行的。 1951年,湯姆. 哈里森(Tom Harrisson)和丹尼斯. 特魯姆博(Dennis Trumble) 著手確定哥打峇都的古汶萊的都城。1952年開挖了一個探方,1953年作了小規模的發掘,之後在第五世汶萊蘇丹波爾基亞(Bolkiah)蘇丹的墓地附近成功地找到了都城的舊址。 從此哥打峇都考古遺址成為汶萊的國家遺產之一。距市中心約5公里。這個公園是一個巨大的建築群,由一系列人行道組成,這些人行道連接著考古發掘遺址、博物館(包括汶萊和海事博物館)和前蘇丹的陵墓。這座佔地 120 英畝的公園旨在作為考古調查和研究的場所,並突出展示 14 世紀至 17 世紀中葉蘇丹國的自然美景和豐富歷史。 汶萊第一個時期和第二個時期之間的界線不像其它地區那麽明顯。國王殿下(His Highness Sir Omar Ali Saifuddin) 對考古學產生了興趣,決定汶萊應建立一個博物館。他派沙里福鼎(P.M. Shariffuddin ) 去沙撈越博物館跟哈裏森學習博物館工作。之後,沙里福鼎又去倫敦受訓,1966年回到汶萊,著手在汶萊建一個博物館。1969年他創建汶萊博物館館刊(Brunei Museum Journal),發表了許多有關人種史和考古研究的汶章。這是汶萊最主要的考古學刊物。博物館於1972年竣工。沙里福鼎任館長,開展了各方面的業務。 汶萊博物館(馬來語:Muzium Brunei)是汶萊的國家博物館,位於首都斯里巴加湾哥打峇都,座落於汶萊河畔的一山丘上,鄰近有哥打峇都的考古遺址與兩座汶萊蘇丹的陵墓。博物館展示伊斯蘭藝術、考古、歷史與民族等文物,為汶萊最大的博物館。 第二個時期可稱為後哈里森時期(Post Harrison’s Period)。即從1976年到現在。這一時期進行了許多系統的考古研究項目。主要是由繼任的博物館館長瑪圖辛奧瑪(Matussin Omar) 進行的。瑪圖辛於1977年和1978年在古邦(Kupang)和盧穆特河(Sungai Lumut) 的進行考古發掘。他就讀於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ustralia National University) ,他的碩士論汶就是根據這兩個遺址的發掘所作的。題為“原史時期汶萊的考古發掘”(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in Protohistoric Brunei) 。從古邦得出的碳14數據表明,大約公元750年在這裏出現了最早的定居者。出土的大量陶器與柔佛拉瑪(Johore Lama)和其它沙撈越的三圖崩(Santubong)遺址出土的相似。瑪圖辛和沙裏福鼎還聯合報道了一個可能是史前時期的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磨光石器。瑪圖辛和沙裏福鼎在汶萊博物館館刊上合撰 “汶萊的石器時代”(The Stone Age in Brunei), 闡述其發現。 1997年5月的一天,一家石油公司在汶萊近海作業時,在水下63米深處發現了一艘古代沉船,船體已腐蝕殆盡,但船內上萬件碼放齊整的中國青花瓷等物件。水下考古學家在沉沒的古船上整理出大約1.4萬件文物。其中,大多數文物來自中國,部分來自越南和泰國,除有精美的青花瓷外,還有一大批實用器,如瓷碗、瓷盤、瓷碟、瓷甕、瓷瓶、瓷缸、串珠、鐵器、銅器、石器、手鐲、鑼等。據專家推斷,這條明代商船從中國起運商品後出海,途中在越南和泰國進行小規模貿易,隨後駛往目的地渤泥。 2004年初,汶萊考古學者在汶萊河支流岸邊的哥打峇都又發現大量的中國宋代瓷片、陶片、器具,銅錢。在汶萊的博物館中也陳列著大量從汶萊附近海域明代沉船上打撈上來的青花瓷器等文物,這是汶萊與中國古代文化交流的見證,也是鄭和下西洋時期與汶萊友好往來的佐證。 2013年汶萊舉辦婆羅洲考古、語言、歷史和文化發現研討會。 2024年汶萊海事博物館(Brunei Maritime Museum )舉辦的“1000年珠飾展覽”, 展示了在汶萊四個主要考古遺址發現的珠飾文物,這些遺址包括古塔遺址、雙溪利毛馬尼斯遺址、雙溪魯木遺址和汶萊沉船發現的文物 ,歷史可以追溯到10世紀至17世紀,見證了汶萊與東南亞地區及國際的貿易聯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