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敍利亞 (焦明)

 

報導文學
回首敍利亞                                           焦明 
 
 

敘利亞、這塊古文明的發祥地,開啟了人類文字使用「字母」的智慧,一年多前,它還是旅人嚮往造訪的國家,現在卻只能用「血淋淋」三個字來形容它。

自去年3月敘利亞爆發示威以來,政府軍鎮壓反對者的新聞及照片幾乎天天都出現,我揪著心一直注意它的發展,多麼希望阿塞德總統能停止用武力對付異己,可是我發現他和格達費一樣,在訪談中,美國名女記者芭芭拉‧華特斯曾犀利問他:「是你下令鎮壓的嗎?你不怕會有格達費一樣的下場嗎?」 他回答說:「我沒有下令屠殺反叛者,是政府軍在執行任務。敘利亞人民支持我,不然我早就不是總統了。」格達費不也曾說過同樣的話:「我的人民愛我,他們會為保護我而死」嗎?

古敘利亞

敘利亞一向給人的印象是陌生而神秘。它屬於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一部分,據維基百科的資料,早在公元前七世紀就有人類在這裡居住了。幾千年來經歷無數帝國的洗禮更替,在成為羅馬帝國的行省之前,曾歷經腓尼基、西台、亞述、巴比倫、埃及、波斯、馬其頓、希臘等各時期的交鋒與融合。在伊斯蘭教還沒有開創以前,敘利亞是基督教的傳播中心,尤其在大馬士革。

聖經的新約,大部分是一位叫保羅的學問家(猶太教中最嚴謹的法利賽派學者)寫的。保羅是基督教歷史上最偉大的宣教士,他就是在往大馬士革的路上,徹頭徹尾地從猶太教徒轉變成了基督徒,還把原來的名字改了以示決心。從大馬士革,保羅推廣基督教不遺餘力。在東羅馬康士坦丁時代,無數禮拜堂和修道院建造在大馬士革,至今仍存留多處。幾百年後穆罕默德創建了伊斯蘭教,阿拉伯帝國在中東地區迅速擴張,敘利亞被土耳其奧圖曼帝國占領,直到400年後第一次世界大戰。

今敘利亞

在1946宣告獨立之前,敘利亞是法國的保護地,獨立不久,即捲入中東戰爭(以阿戰爭)。從1948到1982長達30多年的時間裡,敘利亞、埃及和七個阿拉伯國家,跟以色列打了五次的中東戰爭。眾所周知,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有解不開的結,而阿拉伯國家是兄弟。

作者與大馬士革女子合影

我2006年到訪敘利亞,雖說這裡大部分的人信奉伊斯蘭教,但仍有12%是基督徒。他們居住在某些區域,與穆斯林不同區。我見街頭到處都是巴沙爾‧阿塞德總統的大頭照,似乎很受擁戴。果然次年他又連任,再當七年總統,繼續他父親從1971年來的家族統治。一個黨、一個候選人也能叫「選」總統,並且可以改憲法來配合總統的合法性。

誰料到2010年底出現了「茉莉花革命」,「阿拉伯之春」襲捲北非和許多阿拉伯國家。敘利亞發生了大規模反政府示威遊行,一波接一波,但見政府軍一批批的血腥鎮壓。死亡人數已經不是幾百人幾百人,到我寫稿為止,已經超過九千人。2012 三月份記錄,截至六月初已達一万五千多人  “Violations Documenting Center” (in Arabic). Violations Documenting Center Other Statistics. 9 June 2012. Retrieved 9 June 2012.

敘利亞本是阿拉伯大家庭的一員。但他殘忍對付人民的做法,使全世界的人都看不下去。想想你的鄰居把孩子往死裡打,你能裝聾扮啞說那不關我的事嗎?更何況是他自家兄弟。有22個成員國的阿盟(阿拉伯聯盟),以及波斯灣六國組合的海合會(海灣合作委員會),都對敘利亞政府採取了行動,先召回在敘利亞的大使,又驅逐敘利亞駐成員國的大使,並中止對它的貿易活動,進行經濟制裁。可阿塞德總統繼續「鐵拳維穩」,阿盟更進一步向聯合國提交決議草案,把敘利亞問題從阿拉伯世界抬到國際層面,讓全世界共同來制裁。(阿拉伯聯盟一直主張阿拉伯國家的問題必須在阿盟「框架」內解決) 。一百多個國家都願意支持,偏偏中國和俄國,兩次在安理會上否決了這項草案!寄稿爲止,俄羅斯已改變態度立場,認爲阿塞德總統應該下台) 

如今敘利亞動亂仍在持續擴大,若想現在去敘利亞旅遊,那簡直就是發瘋。我珍惜在五年前,在有機會去敘利亞,看到它美好的一面:

三大世界文化遺產

大馬士革

有人說大馬士革的老, 不能用「年」計算,要以「帝國」來算。毫無疑問,大馬士革是敘利亞第一景點。幾千年前它是京城,如今仍然是京城。宗教更替,人種變遷,大馬士革的血脈依然跳動。城中最能見證這活化歷史的地方有兩處:一是倭馬亞清真寺(Umayyad Mosque);一是哈米迪亞市集(Souk al-Hamidiyeh)。

清真寺

倭馬亞清真寺是伊斯蘭最具代表性的清真寺,它的地址原是羅馬帝國時期的朱庇特神殿,拜占庭時期的施洗約翰大教堂。在七世紀被阿拉伯人佔有後,此教堂仍然歸基督徒做禮拜用。至705年阿拉伯王朝倭馬亞將其改建為清真寺,名字也就成了「倭馬亞」。這座聖殿幾經戰亂火燒和重建,今天,寺中仍保存有施洗約翰的陵墓。

2001年教皇保羅二世「破冰之旅」,來到倭馬亞清真寺,與穆斯林領袖見面,祈望基督徒和穆斯林互相諒解尊重,和平共處。想想同為伊斯蘭信徒,都分為遜尼、什葉教派互不相讓,何況與不同信仰的基督徒?保羅二世的到訪是何等胸懷!

哈米迪亞市集也建於羅馬時代。「市場」是最能表現人們生活細節的地方,一個兩千多年歷史的市場是什麼樣子?都賣些什麼?你需要動員身體所有感官去體會,讓眼睛鼻子耳朵嘴巴總動員。

哈米迪亞市場像個螞蟻洞,縱橫開出大小五十多巷道,交錯迂迴如迷宮。巷弄上面有鐵皮天棚擋雨水,街道昏暗,石頭地面高高低低,店鋪一個接一個,金銀銅鐵,服飾手藝,香料糕點,應有盡有。人來人往,熙熙攘攘,進去就不知東西南北,找不到出口。

朋友託我替她買隻阿拉伯水煙壺,因她男友是黎巴嫩人。在此之前我從未見過水煙壺,以為是個煙斗般的東西。還專門到市集打聽,原來到處都是。看這麼大個傢夥,我得好好琢磨如何攜帶。

帕米拉廢墟(Palmyra)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這句話用在帕米拉廢墟再恰當不過了。走過土耳其、希臘、羅馬,廢墟還看得少嗎?但聽嚮導說:世界保存最好的廢墟,除了以弗所(Ephesus),這裡是第二,第三是約旦的 Jerush。我覺得帕米拉真像拉斯維加斯,屹立於荒漠。它始建於公元前二世紀,因有棕櫚水泉,又是商旅駝隊從波斯灣印度至埃及羅馬的中歇站,羅馬帝國併它為殖民地,大事興建。但將它推至頂峰的,卻是三世紀年代一位叫Zenobia的女王。自她丈夫死後她登上權位,反抗羅馬。她強悍聰明又美貌,版圖曾擴張至埃及和小亞細亞,但最終仍輸給羅馬皇帝,被俘自殺。

帕米拉廢墟覆蓋面積六平方公里,街道、神殿、議堂、拱門、劇院、澡堂,市集和地下群墓,還有遠山上的碉堡。一天光走不照相,半圈都繞不完。考古學家至今仍未挖掘到女王的宮殿。

帕米拉廢墟距伊拉克僅在咫尺(30分鐘車程),若沒戰爭,旅行人一腳就到了另一個輝煌古國。我的敘利亞嚮導Husan,是個政治敏感的青年,他說若要瞭解中東政局,必需知道Ba’ath Party(阿拉伯社會主義復興黨)的來龍去脈。阿薩德家族即屬此一黨派,已與伊拉克分道揚鑣。

阿勒頗(Aleppo)

阿勒頗也是個活古城,靠近幼發拉底河,在奧圖曼時代它的重要性超過了大馬士革,因為它的位置在絲路的終點,是商旅從中亞和美索不達米亞運貨到地中海威尼斯必歇的驛站。它的巔峰期也因伊朗的絲織品減少而下降。

這座千年城市一路留下來的古跡很多,其中最突出的是城中央的大城堡。據說猶太人的先祖亞伯拉罕曾在此紮過營。阿勒頗城堡是當今世界最老最大的,雄偉非常,仰視它的大門,有令人非進去看看不可的感動。它裡面有宮殿、庭院、露天劇場、博物館、軍械庫、寶座大廳。還有裝冷熱水管的土耳其浴堂,有地下通道連接各塔樓,甚至通往城堡外面。

法國治理時,對它做了很大的翻修,現所見的城堡是阿拉伯中古世紀樣式,城堡裡面還在做挖掘考古的工作。

阿勒頗還有一種景點,就是駝隊旅館(Khans)。方形的建築,高大的門,四圍一間間房間,中間是露天大院。駱駝就在院中休息睡覺。這些駝隊旅館現在還經營著,只是改做了其他買賣。

阿勒頗有很高的文化地位,出過有名的詩人、哲學家、史學家、語言學家。導遊說這些,等於是對牛彈琴,翻書上網也不知所云,因中文資料幾乎沒有。華語世界不重視阿拉伯文化,很少翻譯他們的東西,恐怕派去敘利亞的記者也不會阿拉伯語吧。那麽,今天阿拉伯世界的一切,我們能真正瞭解多少?(原載世界周刊 3/11/ 2012)

 

Leave a Reply

  

  

  

You can use these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Current month ye@r 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