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滄桑一書生

專輯

百年滄桑一書生

蓬丹

他的目光清亮、舉止溫文、待人謙和誠懇、做事盡心盡力,在眾人心目中,他代表著一種進退有度的書生形象與高風亮節的儒者風範,我們亦如斯認為 - 從未聯想,他也曾是嗷嗷待哺的赤嬰,是少不更事的稚子,或是徬徨無助的青年……他身材不高,但髫齡的我們,望他偉岸如山;他的臂膀不壯,卻能撐持一個六口之家,直至我們長大成人……是的,我的父親。

求學時代,我們總覺父親早出晚歸,不易見面。日後方知他除了任教大學,晚上還在夜間部兼課;並因教育部委派為縣市文化講座主講人,須四處演講,同時擔任報社總主筆,雜誌社主編等。如此夙興夜寐、勞碌奔波,原是為了張羅我們的學費生活費,加上母親也一直在中學任教補貼家計,所以生長在國共內戰後移徙台島的克難匱乏年代,我們四姊妹仍得以順利完成高等教育的學業。

母親在八十年代提前退休,因思念在加拿大就讀的二妹三妹,決定先行出國就近照顧。彼時我和大妹已定居美國,父親護送母親去加國再來美探望我們,送君千里,終須單獨返台繼續工作,在飛機上給我們寫了一封文情並茂的信簡,其中有言:  「……想到回去家中已空無一人,不禁潸然淚下……」

父親一向很少表露感情,我們也理所當然認為,他如所有世間男子,將工作和事業視作人生首要,未料此際吐露肺腑之言,頓悟這恰是男兒有淚不輕彈的寫照,斯時斯語讓人子黯然、耿耿於懷許久! 然而當父親終能退休來美和我們團聚,已是十餘年後……期間雖然我們也都有返台探望,畢竟只屬蜻蜓點水,不知含蓄但重情如他,又度過多少幽懷孤抱的不眠夜?

 

*   *   *

 

九十年代父親移居美國,經過一段不算短的適應期,逐漸安定後,進入較為意氣風發、如魚得水的一程人生路。由於他飽讀詩書,為人古道熱腸,不爭名不計較,所以文化社團競相邀他入會,他秉持一貫書生報國的理念,以宣揚中華文化精粹、推廣善良風氣,提昇文化層次為己任,一九九九年擔任美國孔孟學會會長,積極推展會務,籌辦學術講座,發揚孔孟誨人不倦之教育精神以及儒家不卑不亢的中庸之道,期能化解社會弊端,進而促進中美文化交流。由該學會創辦的祭孔大典,至今仍在九月孔子誕辰日舉行,歷久不衰,傳為僑社美談。

海峽兩岸開放後,他數次應邀前往廈門大學、山東大學、遼寧大學等多所學校講學,亦曾應邀在北京釣魚台及人民大會堂發表有關世界文化及社會問題的專題演講。此外榮任「世界博愛大同盟」理事長,「中華四海同心會」榮譽理事長,「北美洛杉磯華文作家協會」顧問等職,鼎力提攜後進,對社區活動不遺餘力參與支持,並應聘在不同院校講授哲學與倫理學方面的課程。

二零零七年父親獲福建鄉親盛邀,赴閩擔任姓氏研討會貴賓及游姓委員會旅美委員,同時兼任吉林白城師範大學及福建寧德高等專科學校客座教授。

父親廣閱儒學、神學、史學、哲學等諸子百家著作,近年來將畢生研究之心得編寫為文史專輯,預定出版四冊。現已有「中西文化與哲學述要」及「東西倫理學史研究」二卷書帙問世。第一卷闡釋文化精義,全面解析文化傳承及哲學思想的來龍去脈,啟發讀者人文關懷的素養。第二卷以提綱挈領的方式,講解東西方倫理觀的軌跡、傳承與差異,旨在發揚倫理道德的美善力量,重視生命內在底蘊的培育積墊。二書均獲評家推薦為案頭必備書。

父親任教多年,桃李天下,我曾不只一次聽到學生回憶,說游教授的課總讓學生深感如沐春風,他旁徵博引,將較為枯燥艱深的哲理,講述得生動有趣。有一回學生問當晚有活動能否提早下課,父親答說:「你有事可以先離開,但是校方支付我一整節課的薪資,我絕不能偷工減料!」

*   *   *

 

朝花夕拾,青絲白髮,流年暗中偷換,耳聰目明的父親聽力逐漸退化,背也佝僂了,現年九十七歲的他終於承認自己垂垂老矣,尤其一次無預警摔倒在地後,他開始使用抗拒多時的枴杖。雖然仍有學校請他繼續出任儒學研究所所長等職,不常回絕別人的他堅決請辭,但仍不時推薦晚輩。

那天送父親回他獨居的住處,在車上,我又一次勸說他搬來我家同住。近數月來,他答應周末過來住兩三天,於是我兩邊往返,平時仍盡量帶他參加活動,多半由我接送,說來很是舟車勞頓。以前母親在世,是不可能請他搬過來的。其實父母親都是善良正直的讀書人,但個性上南轅北轍,難以和平相處。

四年前母親因病仙逝,其後我們便想安排父親遷居,但他總說已習慣了原來住所那一帶的環境,而且屋裡存有大量資料文件需整理,我知曉他一直有著撰寫回憶錄的心願,但退休來美後熱心服務僑社,未能安靜寫作,現在年事已高,記憶力急遽衰退,想寫卻常感力不從心。因此我建議他不妨將所思所想口述錄音,後續工作由我從旁協助。

可惜父親好像並不領情,一方面難以接受電腦化的現代作業,另外仍固執己意不願捨棄滿坑滿谷的書報雜誌 - 這看似無足輕重的生活習性,日後卻成為父母無法同居一屋簷下的主因之一。

母親出身書香門第,性喜整潔,雖也酷愛閱讀寫作,但對書盈四壁汗牛充棟的擠迫環境十分不悅。故紙堆日久枯黃,一碰就灰塵滿天,且碎散成片,形同廢紙。可父親不願別人搬動,說自會擇期處理,然而以前終日在外奔忙,母親任教中學兼顧家務,也是勞碌不堪。收藏典籍書報本屬雅事,在我家卻成為爭端的導火線,我們常聽到母親再三催促清理,父親往往以沉默抗議,或者乾脆出門避風頭。

母親未婚前是家中發號施令的大姐,後來為人師表,很多事情都是獨當一面,樹立規範並有板有眼執行。父親專注於工作,在生活上則是大而化之的名士派,唯獨視書報雜誌為至寶。我們定居新大陸後,過了十幾年父親才退休來美,團聚未久,母親越加不滿父親囤積的習性,導致後來兩人決定各過各的日子。

母親過世後,我們多次詢問他搬來同住的意願,他皆未置可否。這次他仍一如既往未直接回答,卻突然興致勃勃說: 「我的回憶錄,書名已經想好 - 平凡平淡憶平生,所以我現在開始要多留在家裡整理資料……」我心忖,言下之意就是不想搬動了。

他經常提到準備撰寫回憶錄,而資料都在家中堆壘的文書卷冊中,所以他極不願意我們去移動他的書架或箱子,現在這些東西都存放二十餘年了,總算有了書名,我說: 「這書名聽來不錯,但是您這輩子實在可說不平凡、不平淡啊!」

 

    *   *   *

 

能夠活過近百春秋,親歷中國現代史,而且求學就讀的都是頗具淵源的名校 - 這歷程已然不凡! 父親出身福建海邊的芹後村,雖是小村莊,但是歐美傳教士在十九世紀末即已踏足,因此民風較為先進,思想較為宏觀,教育也較為普及。

父親至今難忘小時母親雖不識字,但很會說故事,所以和她十分親近,但因為她身體不好,所以年僅六歲就被送到基督教聖公會辦的一善堂乾元寄宿學校。黃口小兒常因想家徹夜哭泣,幸好慈祥的修女不斷呵護,讓他體會到了愛人如己的心靈境界,也成為他終生固守的精神信條。

小學時代父親就展現了記憶佳、文筆好、悟性高、敬重師長、友愛同學等模範生特質,因此後來被保送進入福建永安師範學校。這所歷史悠久、辦學嚴謹的名校,抗戰時期實行所謂「三桿」教育,要求學生拿起筆桿能寫,做個有真才實學的人;拿起槍桿能從戎報國,抵抗日寇侵略;拿起鋤頭能生產勞動,足以克服物質困難。從1938年至1943年擔任校長的王秀南,畢業於中央大學,是位有才識的愛國者,他在自用信箋上印有:「願將鐵血夷倭寇,敢獻頭顱奠國基」的座右銘。該校後來也號召了一批學識淵博、富有教學經驗的教師,來到生活條件艱苦的山城永安。例如教國文的許欽文老師,就是父親十分緬懷的一位恩師。

父親品學兼優,演講及論文比賽經常奪冠,成為政府當局急欲培養之人才。父親在抗戰初期被遴選去到陪都重慶,進入聲譽卓著的中央政治學校進修,得以入該校者皆屬一時之選。當時乘船下長江入山城,千里煙波、壯懷激烈,一心濟世報國的情景,至今令他念念不忘,成為此生最珍貴的回憶之一。

    *   *   *

父親曾經提過,幼時經常生活在大哥家。大哥較他年長十餘歲,但因婚後育有多位子女,自己家中食指浩繁,所以安排年僅六歲的幼弟去寄宿學校就讀。一直到近年我們才從斷續的交談中得知,這其實是因為他父親(我們的祖父)在他襁褓時期即已離世,而母親後來不得以改嫁,乏人照顧的他只好離家住校。

我們聽聞之後十分震驚,這簡直是苦海孤雛的版本! 也從而,對一直努力不懈的父親有了更深一層的孺慕之情! 父親從未提到這段身世,想必不忍觸及失怙大慟,外表堅強奮發,內心卻是脆弱多感的! 對於書帙報章的眷戀不捨,可能正是因為流落在外、獨自打拼的孤寂歲月,這是給予安慰、給予滋潤、滿足內心需求的精神食糧……啊,父親!

我們開始試著接受他的「收藏」,也開始不再勉強他搬家,讓松鶴之齡的書生在斗室的文山字海中悠游,享有一份不足為外人道的「坐擁書城、胸有萬卷」的歸屬感……

(本文原載香港”文綜”雜誌父親節專刊)

 

 

7

 

Leave a Reply

  

  

  

You can use these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Current month ye@r 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