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宛石家興伉儷的愛.學習與生活

專輯

簡宛石家興伉儷的愛.學習與生活

張鳳

能識簡宛學姐,還緣於其另一半石家興教授,石府石家孝二哥早在1987秋,向紐英崙中華專業人員協會王申培會長推薦簡宛姐演講,先生黃紹光博士正擔任程序主席。1987 年11月上旬剛增添人文科技多元形式的國建聯誼會-本城稱專業人員協會,改為全天的多元會議,我倆殷勤接待簡宛姐、張曉風及陳之藩教授等位人文組主講,隨後即在月中16日相當寒冷的夜晚,我與前會長胡世沛、重慶、鄭兆沅、韓拱辰、姜渝生、王小娥等家齊集,仿效所景仰的天風社﹑白馬社文會的形式,創立大波士頓區中華文化協會成立30年來,首個文藝社團-藝文小集-可說是作協的前身,可見牽動前因後果的端倪。

簡宛姐本名簡初惠,簡府在台北縣中和鄉枋寮有興美商店與廣美製麵廠兩個生意,1950年代前後還有兩家戲院,有著一批工廠的工人,每到吃飯時間,感恩的父親一定讓辛苦的工人先吃,家風所致始終深植簡宛之心。家規要求嚴格,不准玩耍涉水捉魚,否則罰站或寫十張毛筆。所以與妹妹協助家務得些零花錢,會轉頭去租書閱讀。他們閱讀的樂趣延續一生,初中她考上北一女與同學新加坡名家羅伊菲(郭振羽院長夫人)後成摯友兒女乾親,家中七個手足都完成大學教育,吴玲瑶與其妹為同學亦常在簡家嬉遊。

簡宛姐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夜間部畢業,入學初還稱史地系。1962年,史地學系才擴充為歷史學系和地理學系。我是其後多年的歷史系學士,遙遙相涉。彼此有著相當接續的求學工作步履,簡宛姐師大畢業之後,與我先後同臨湖光山色的康乃爾大學任職圖館數年。

臺籍明眸高挑的簡家千金與湖南健碩英武的家興兄大學戀愛,令簡府簡宛姐當年都頗費心力去克服親友間省籍的議論。相愛是人生之至美,如走在雲霧裡。石兄為簡宛姐寫了不少情書,誠摯的鼓舞心語、或透露天馬行空的想法,令簡宛姐繼續大學學業,感受他對她與科學的情深意重,還有超越其外的人文情懷。

簡宛姐師大畢業後1965年曾任教仁愛國中,翌年結婚,遷居石兄任教的東海大度山生子,1969年隨夫赴美康乃爾大學讀博,曾任康大工學院圖書館助理,1976讀得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教育碩士。1977年創辦北卡洛麗中文學校並兼校長,曾任北卡州大成人教育班、威克郡工藝學院、瑪琍德絲女子學院講師,還到社區學院教難民英語、協助新移民適應生活。她領導北卡書友會與我等在1991春,共同見證北美華文作協創立與發展,多次在北美紐約大會及世界華文作協大會-台美新馬各地大會歡聚,並擔任我們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前面的第6任會長等,彼此長久同為兩地與海外華文發展貢獻心力。

僑居北卡她手不釋卷創立書友會,她屢屢說,書是世上最好的東西而不獨享。多創讀書充電的機會,每月一次「書香小聚」。而後影響華府、拉斯維加斯等紛紛效法創立。她還創北卡州簡宛文教中心,並為其妹簡靜惠夫家企業洪建全文化基金會顧問,後也協助基金會創辦《書評書目》雜誌。1971年首作《葉歸何處》書評書目出版、1995年出《且慢相思》紀念結婚二十年、1997年她與張秀亞、趙淑俠、聶華苓、我等只選出十本出版《域外著名華文女作家散文自選集-簡言宛語》陝西人民出版、2003年《台灣阿媽的故事-洪游勉傳》中國文聯出版社(優秀婦女讀物);《中國真的不遠》《簡宛作品論文集》《簡宛遊歐州》《黃金歲月消遙遊》《智慧之鑰》等;主編《美國來的教育心經》在百花文藝出版社簡體字出版,作品共40多本。

常與其妹簡靜惠二姐也在會議中喜相逢,她是臺灣十大企業國際牌創辦人、臺灣松下電器前董事長洪建全的長媳,夫婿為洪敏隆洪董,靜惠姐1971年掌洪建全基金會半世紀,首創文化界許多第一,如專業的《書評書目》、贊助出台灣民歌唱片、首設台灣視聽圖書館…,為台灣栽出一片蓊鬱的文化森林,她入嫁豪門成為台灣最懂得花錢的媳婦,常贊助作協。在慶賀80大壽後她交棒了,將典範移轉的發展性交給洪家第三代的公子洪裕鈞。小妹簡學舜也是熱心活躍於我們協會的女作家,其夫是外交官。家中弟妹皆奮發前行。

身為大姊以愛感人的簡宛,無微不至地照顧6位弟妹無微不至,給了手足另外一個家-石家莊,所以每人對她都有長姊如母的敬愛,靜惠姐是知心常客,五妹學舜小13歲,最受疼愛從小就跟前跟後,碩士學位就是在他們家唸出來的。親友也因他倆的殷勤款待,喜歡上門叨光。她的生活的重心仍以關注相夫教子,尤其強調正面稱讚,家興兄認為她是愛的教育的理想主義者,也是愛的教育全心全意的實行家。

家興兄哥哥石家孝是活躍文協交棒給紹光的前兩任會長,家孝與池元真兄嫂是我倆多年好友,也如簡宛家興伉儷對年輕的我倆鼓勵有加,元真嫂伯父池博軍醫,為診治國父肝疾的醫務侍從官,其妹池元蓮也是丹麥華文名作家;家孝兄是抗日苗族空戰英雄斷臂將軍石邦藩哲嗣,將軍本可跳傘逃生,但為救後艙戰友的性命,戰機強行落地負傷過重,截肢致殘,曾有優質精製邦藩牌香煙讚揚其功,也是電影《筧橋英烈傳》中出鏡不多的指揮官,時任南京航空總站長總站長,空軍第一軍區代理司令。

石家興兄Jason 生於成都,祖籍湖南吉首,少失怙恃,在堂伯石邦藩將軍闔府兄姊的照護下長大,豪傑之后,承襲親如父親斷臂將軍石邦藩的英雄氣概,1950年隨家輾轉重慶、滬港遷台念空小、台中一中,畢業於台大1963年獲植物學士,1966年獲醫學院生化研究所碩士學位,任東海講師三年,獲康乃爾博士獎學金,完成營養生化學博士學位。到伊利諾大學(UI)生化系博士後研究,1976年赴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N. Carolina State U.)農學院,成國際級學者,任教33年榮退,2008年他連獲四年一度世界家禽學會研究學者獎(WPSA Research Scholarship)和美國家禽學會年會首屆Evonik Degussa研究獎。這是他那行學界給予的最高榮譽,石教授也是世界獲此雙獎的第一人。2009年退休後任榮譽教授。

正值少年的家興兄在離家不遠的台中一中念了6年,視伯家如己家,更有難忘自在的大姨表哥家,還有分享成功或挫折的名家齊邦媛恩師,與他們十七歲的男孩建立了長久不變的情誼,在成長的歲月寫信分享學業及成功嶺新兵訓練的趣聞,絡繹不絕地按老師的門鈴,多年後還記得每星期天準備酸梅湯涼著,蒸許多好吃包子的老師家,石兄有耐勞擔當的毅力,竟要些短篇的英文,可以在站崗時背誦,令老師肅然起敬。他在台大讀書時跨界和同學定期研討文學和文化問題,與簡宛姐舞會鍾情心心相印後,也帶去給齊老師認識,成家立業教書後,到康奈爾讀博,還招呼老師往訪。

簡宛家興其實秉性互補,石兄幼時自有悲愴但成長豁達,一直對人生充滿了希望。勤學實驗廢寢忘食簡宛姐笑如科學怪人,曾未戴眼鏡遭化學灼傷半年才復原,或冷凍室做徹夜實驗,無電話太太校警都沒法接通,等他口哨歡快出門,大樓已緊張地被警車包圍搜救。年年別出心裁,凝聚多年功力提出別人未做過的研究計畫。他豪情爽朗愛熱門音樂,外向靈動會參與金門戰鬥營口號連喊帶練,或歡騰裸浴月夜碧潭、還放懷高歌大雪山、霧中品賞牛津街景。早以投石為筆名寫作,真名出版《牛頓來訪》《實驗台畔》等散文記實,還有《細胞歷險記》《居里夫人》等少年文學作品,常交談風趣鼓舞又擅飲之石兄,時或伴妻在文學大會登場祝酒演唱,不知是不是苗族的內蘊而能歌善舞,唱起貓王惟妙惟肖,常博得滿堂采!

相對含蓄矜持的簡宛姐偏好內斂輕柔,剛認識時吃不消他直截了當地直抒胸臆,處久了真欣賞他的誠意許諾不虛偽做作。兩人始終把心事坦誠調適妥協沒有轉彎抹角的辛苦。

不可否認,她說,畢業婚育的現實生活中有粗糙與瑣碎,不像王子與公主的仙境,若沒有相容包涵的心,沒有執著充塞天地的情愛,任何天作之合,也難免日久冷卻。石兄思考夫妻關係如存摺,對銀行存多提少,常存感謝越存越豐富感情日久彌新。

簡宛姐自認原本不是傳統典型的賢妻良母,但也並不以為所有女人都要走出廚房,才是出息的新女性,可也承受不了女性自暴自棄丟開嗜好,一天天混過,久而久之就被時代淘汰,整天在照顧親人與家事間埋沒自己,她也有夢和理想。但兩人愛家,不捨得讓別人帶兒子,當理想和現實衝突,在最需要全心投入關注的孩子出生到入學,這時一定得互相體諒,她毫不猶豫辭去工作,在奶瓶和尿布間忙碌。由於心中有夢不曾放棄,人生沒有半點勉強,安心飾演相夫教子的角色,耐性地心甘無悔,甚至可伴兒子同時成長。難能可貴無有怨嘆,反而抓起從初中就熱愛投稿《東方少年》的彩筆,寫下心聲,石兄也在全身心投入的課業實驗中,撥空陪孩子享受父子同樂,兩人會為著共同理想計劃。

等到兒子上學就追求自己的夢,完成深造的宿願選課譯創,童話作品《奇妙的紫貝殼》獲得洪建全基金會兒童文學獎,關愛兒童文學,她是1974年「洪建全兒童文學獎」的幕後推手。為三民兒童文學叢書策劃主編「世紀人物100」套書,其中播種耕耘得獎有目共睹。修得碩士,再創現有數百學生,週末上學的中文學校兼校長,探討成人教育身心家庭比較文化,她從東海大度山寫到康大綺色佳,伊州而北卡嘉麗小築創作豐沛,1977出散文集《地上的雲》曾獲得中山文藝散文獎、早榮獲我亦得的中國文藝協會五四文藝獎章及海外華文著述獎、兒童文學獎、並選列入美國專業人員名人榜等。

她喜歡活在人群中,透過文字,她可以傳遞對生命的關懷,對人類的熱忱。勇敢聰敏以溫柔而堅定的氣質,努力進展成少有能及、出眾的信心,擇善固執又有自知之明的慧根,最擅用己身的環境條件,發揮獨特的心得。

1983年她隨夫學術休假赴英訪學客座,在威爾斯一住半年,頓時運用她生活社交的真空,完成長紅譯作《愛.學習與生活》。譯書純是無心插柳。起初著手只譯一章,作為先生父親節禮物,她喜歡利奧·巴士卡力(Leo Buscaglia)五歲自義大利搬遷美國,移民的背景相似,又在大家庭長大頗有共鳴。書中流露人與人的關懷和尊重,有如遇到知己的愉悅。簡宛姐認為讀書不一定要讀經典名著,也不一定要有名師的指導。值得提倡利用配合現代生活的步調的各處圖書館,適時學習 。最大的心願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並且能享受閱讀之樂。

歐遊途中她帶著翻譯這位聲名大噪有「愛博士」稱號之作品。每譯完一章就投<中央副刊>,沒想到受從未謀面的名家琦君鼓勵,認真譯完,出版轟動,造成搶閱熱潮。由其妹靜惠主持的洪建全基金會出版發行百萬餘冊,長達一年多榮登台灣出版界暢銷排行榜前茅,被推介為四十年來最具影響力之書。

當時她還寫遊記,適時找到自己的趣味,永不畫地自限,能為日常的一鱗片爪,觸發轉念深思,不斷開展成新的寫作基調,引起讀者共鳴,真是他人不易察覺的智慧。

石教授除於英國威爾斯大學,威克福斯特(Wake Forest)大學醫學院、台大顧問講學還獲台大校長獎、為台灣中研院植物暨微生物研究所聯合各校特聘教授,往中國農業大學、京滬、武漢、廣州、東北等兩岸講學,並乘便推薦簡宛姐到農業大學、中央大學文藝講座或駐校作家;亦代承攬籌措在天津文學單位和洪健全基金會召開的簡宛的作品論文研討會。

家興兄研究獨特,由雞肥沼氣技術到角蛋白酶等,前後獲得八項專利、並有促成沼氣國際交流的赫赫功勳。千禧年與長子石全Giles共創百瑞BRI國際生物技術公司,將多年科研成果朝推向產業開發市场。他倆回憶東海大學得子,興沖沖翻辭海查詞源,靈光一閃扣著預想的女兒名字十全十美,而命名石全;老二再獲男生,兩個恰恰好叫停,便取名石廷。石全康乃爾學士、埃默里大学(Emory)博士,並得杜克管理碩士,鴻圖大展經營與父親共創及自創之公司,近還得獎;其弟石廷加州藝術學院著名設計系碩士,擔任德國寶馬原廠的汽車設計師。

石教授伉儷對硬底子的研究寫作朋友常大氣地策勉,氣宇軒昂的石兄與妻同年,喜歡運動游泳、瑜伽等,2006秋周芬娜會長主辦女作家復旦大會,他與同住北卡我世交劉瑪玲的先生柯治國晨跑,看見即在復旦大學文博學術講座我的海報特來恭喜爭光。伉儷屢談底氣越足將來才能走得越遠,人的心靈不可限量,不斷拓展新學習,才不束縛這自在自得的輕鬆快樂。一人畫出的圓畢竟有限,兩人攜手圍起的圓,可有更多內容與變化,重要是做最好的抉擇,盡心盡力活出自己的風格。功成名就的石教授,簡單鑲入姓名引成「一切當從簡(宛),家和萬事興」!

黃紹光在學術界1978年得博士後,也曾在胡適、趙元任、任鴻雋、茅以升、楊杏佛、唐鉞等求學的康乃爾大學,擔任核磁共振實驗室主任。天上人間的康大校區陣陣松濤雲蒸霞蔚,冷山寒泉中總現令人驚喜的感念,散放著溫暖的馨香,前後讀他們伉儷進修安居熟悉的東山康大,於文藝方院不遠的宿舍盛情待客,校景既有馬蹄鐵及杵錘Triphammer等瀑布,兼山水飛瀑還能遠眺克柔嘉Cayuga湖…父子兩代康大畢業重遊青年石兄落水趙元任往昔日記中的琵琶湖Beebe-比碧湖…又泛念貝聿銘設計形似洋縫紉機的約翰遜博物館,正是石兄得博士之年落成,深層感懷身臨其境之交響!

我1982年從開始寫作的常春藤聯盟校康大紐約綺色佳,東遷美國劍橋鎮藤校之首哈佛,隨夫被挖角力邀,兩藤校互以研究設備薪俸等優惠條件,水漲船高競爭半年,先生慎重抉擇移帳上任哈佛核磁共振實驗室主任近40年。除上述1987年邀請,我們也在2002春邀請他倆在我工作圖書館的哈佛燕京樓伉儷雙講!簡宛姊講,文學心世間情:愛我你他;家興兄講,科學家的心事:科學與文學結合;還有歷任佛大、農工大學、西喬大的詹歷堅教授-久彌亦台灣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院講座教授、殷志鵬博士等位同台。

簡宛從哈佛近城1987年演講回去不久,頭痛竟延續月餘,醫檢找不出腫瘤,但日益嚴重,夜間甚至不得安眠。安排神經科一查,竟是腦部動脈脹起個小胞壓到神經,引發頭痛,隨時會破腦溢血,相當嚴重,危險性高,需作精細腦部手術,越快越好,把血胞夾掉,他倆立即簽名同意手術於1988年元月16日。

前夜血管細檢定位、脊椎抽液、麻醉準備、洗剪削髮…折騰不得歇息。簡宛姐向石兄交代向來她包辦的細細家事、冷靜告知財務文件保存地點、談及兒子她「滿意石全上了康大,希望石廷將來也上好大學」…還說:「如果我去了,你要好好過日子。我沒有什麼值得遺憾的,這一生我過得很滿足也很幸福。」一時重創中最令家興兄難過,沒能立刻如此說出被愛的滿足感。

領會當年被里巷家庭公認為大美人的簡宛,勇敢地接受全靠家教維持台大生活的石兄,再因省籍情結交往遭遇周折,頗費心力去调和親友間省籍的議論,應對街頭巷尾的輿情,巧妙地安排石兄建立極好形象,一步步親近,他寫信給岳父:「我雖然沒有百萬家產,但有一顆愛她的心」。石父將軍則盡是讚賞:「本省女性好,具傳統的美德又有現代的教育知識。」

1988初春這場4小時手術的生命爭奪戰,石兄愛莫能助,只能在休息室祈求,醫生終於告知順利,正把頭蓋骨縫合回去,三天加護病房十天後回家,關心的朋友輪流來侍病,他深受感動,並心疼回顧相愛相守的簡宛,能如其文《塵緣未了》回來續享天倫,他倆多情相敬如賓,住房前院的大樹,不意也是依偎憑仗的合歡雙株。

簡宛姐作品文類以散文為主,兼及兒童文學等文類。寫作近半世紀,散文喜從身邊瑣事探索,表現出親切的情感。早期感性,後期以理性取勝,表現上以輕淺自然為特色。 在輕鬆的筆調下,懇摯的情節,寓含嚴肅的意義,湧現對周遭人事物的留意。如晚近對熟齡女性創造新天空,而訪談老得優雅的薇薇夫人、廖玉蕙、趙文華,賴鳳琴、簡靜惠,李昕等位的作品《越活越美麗》。並以所學專長懂得傾聽對人指點,譯介及策畫教育與心理叢書翻譯《如何教養負責任的孩子》;為青少年寫了《給愛兒的二十封信》等。

簡宛姐常說:「孩子好, 是媽媽的功勞; 媽媽好, 是爸爸的功勞.」 獻給永遠的支持者夫君。聽說她幾年前早已找不到回家的路,乾親家老友羅伊菲說家興兄把她保衛得非常好!她得先生長年愛護,愛的能量源源不絕,能身心傾注地扶持,真是有福的生命歷程!

(寫於哈佛大學) 原刊 台北《傳記文學》2025年3月號

 

7

8

9

10

 

12

 

 

 

 

Leave a Reply

  

  

  

You can use these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Current month ye@r 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