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空中編輯室」─ 悼嘉為姊

專輯

念「空中編輯室」─ 悼嘉為姊

李秀臻

                  

2024年進入最後一季不久,幾位受人景仰的作家:瘂弦、周愚、聶華苓、簡宛驟然相繼離世,文友圈損失慘重,壟罩著哀傷低迷的氣氛。11月底再傳休士頓的嘉為姊病逝的噩耗,我的心口像被重重捶了一擊,老天爺太殘忍,把我敬愛的嘉為姊也接走了…

和嘉為姊結識的緣起,同在三十年前我加入北美華文作家協會、馬克任先生接任總會長、周勻之先生任秘書長時期,因為協助秘書處的工作,我開始有機會接觸到北美分會會長們。嘉為姊那時是美南分會的會長,不僅散文寫得好,領導能力也很強。有一年北美作協舉辦散文徵文比賽,她即拿下第一名的殊榮。1996年北美作協年會在休士頓舉辦時,我見識到她卓越的組織能力,和認真負責的執行力,大會圓滿成功。98年我們在台北的世界華文作家協會大會又相聚,情誼慢慢累積。

真正和嘉為姊深入交往,是2014年我進入北美華文作協的網站編輯團隊之後。嘉為姊是網站的創建人,工作吃重,需要人手。經當時趙俊邁總會長的推薦,我接到嘉為姊從德州打來邀約的電話。我曾寫過一篇「空中編輯室」,陳述了當時我們共事的情況,刊於北美網站精選輯《縱橫北美─從花果飄零到落地生根》一書中的跋。那兩三年當中,我從她身上學到太多,包括編輯理念與方法、如何精進文學網站的內涵等等。對我日後受用無窮。2016北美總會改選換屆,網站編輯團隊也交棒,嘉為姊、林玲和我幾個人建立起的革命情感並未消退,我們在社群裡依舊保持聯繫,經常分享好文,或生活近況等等。2019她擔任海外華文女作協會長時,張鳳姐是副秘書長,我受到兩人感召接下財務理事兼文選編輯,有幸再追隨她服務文學組織。2022年她向《文訊》辭去全球華文通訊專欄的特約作者,推薦我來接手,對我的信任與鼓勵,內心只有以「盡力而為」來鞭策自己,希望不負所托與期望…

往事歷歷,猶在眼前。嘉為姊,謝謝您一路的照顧與提攜!隨文附上舊作《空中編輯室》,永誌對嘉為姊的懷念!(寫於2025/1)

 

「空中編輯室」

北美華文作家協會網站2012年創刊後,我在2014年9月加入編輯團隊,直到2016年底,隨著總會會長的選舉換屆而交班。回想兩年多與主編、編輯夥伴、作者、讀者們之間的點點滴滴,多的是甜,是暖,那些曾經遇到的困難與挑戰,以及曾經有抽身而去的念頭,早已輕舟度過,化為人生的彩頁。

多年前為了全心投入生養下一代的天職,離開了媒體與社團工作,蟄伏在家裡一段時間。2014年因緣巧合,和同住紐約的趙俊邁會長不期而遇,他看到很久不見的我,得知孩子已經羽翼漸豐,我開始有自己的時間做做義工;他把我們的遇見告知嘉為姊後,有一天我接到她的電話。

聽到她熟悉親切的聲音從遠方傳來,我既驚又喜,好像我們不曾分開、斷了音訊很久很久。嘉為姊是我最喜愛的作家之一,她擔任美南分會會長時、我也在參與北美作協的秘書事務,我們在工作上有過聯繫,並在北美華文作協年會、世界華文作協大會等場合相見。再次搭上線,嘉為姊把經營北美作協網站的理想與願景告訴了我,因為人力吃緊,她希望我能協助編輯工作。她對文學的熱愛、在海外耕耘文學園地的使命感,深深打動我。即使我自忖能力不足,想到趙會長與嘉為姊對我的信任與召喚,便懷著誠惶誠恐的心情接受挑戰,返回北美華文作協效力。

很快地,詩人林玲、作家傅士玲也陸續加入編輯團隊。我們四人,嘉為姊住德州,林玲在加州,傅士玲馬里蘭州和台灣兩邊跑,我在紐約;藉著網路科技與通訊的便利,對外,我們共同使用一個電郵信箱,接收稿件,與讀者、作者聯繫。每位編輯並有輪值信箱的時間。對內,嘉為姊利用google drive建立共同文件檔,進行稿件的登載、儲存、分類、編輯、校對、進度追蹤等等,即使我們四人分散各地,都能各司其職,互相支援,在期限內完成工作。兩三年來,透過數不清的電郵、電話、遠距會議、通訊軟體,聯繫、溝通、與討論…每一期電子報就這樣誕生。(還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嘉為姊的先生傅衣健教授,我尊稱他為傅大哥,義務扛下文章的張貼工作,默默付出婉拒掛名,分攤嘉為姊的重擔,伉儷情深可見一斑。)

我們不在同一個城市,更不可能有一個實體辦公室,僅靠著電腦、網路、甚至手機,就在空中進行工作,達成任務,好像一個空中編輯室的概念。當然,在這個網路無所不能的時代,根本不是甚麼新鮮事。

在空中合作這麼久,我們四人竟從未一起碰過面,林玲、傅士玲我至今沒見過本尊,連嘉為姊我也沒機會碰到面…想想,如果不是嘉為姊領導有方、大家對這份網刊有認同感,我們沒有辦法這樣一期又一期的接續下去。這個緣份,對我而言,奇妙又彌足珍貴。

北美作協網站本來是雙月刊,每兩個月更新內容,有各分會的會訊、文壇消息、作家專輯、散文、小說、新詩、評論報導、旅遊文學、徵文等。我們每人負責二至三個欄目。幾年來,除了獲得許多居住北美的文壇名家、會員們的賜稿支持,甚至還有來自歐華、台、港、中等其他地區的作品,網路作家也在我們的蒐羅之列,看到初試啼聲的新秀作品更是欣喜。除了靜態的編輯作業,我們也偶有採訪任務。紐約分會的講座等活動報導、夏志清教授的追思會、孟絲的作家專輯等,是我暫擱家事、重拾採訪寫作之筆所完成。林玲、傅士玲各有文采爆發,令我讚嘆弗如的作品。

如果說甚麼是最大的挑戰與困難,我覺得莫過於要維持網站的品質與水準。隨著我們各自生活中有要盡的責任與義務,經常會碰到忙不過來的時候,要處理、預備與儲存兩個月的稿量是很大的。經過商討後,2016年起網站改為季刊,每三個月全版更新內容,原以為兩個月才陣痛一次的感覺,改為季刊後,可以稍微緩和,其實不然,陣痛期反而拉長了。為配合網路求新求快的特性,追求滾動式張貼的潮流,編輯政策調整為只要一收到好的原創、首發稿件,就要盡快處理,因為網站沒有稿費,這是回饋作者最好的鼓勵方式。有時效性的消息或報導也求盡快刊登。因此,輪值編輯查看信箱的頻率增加了,還要即時回報、即時討論、即時編輯與張貼…一旦看到點閱率的攀升、或收到正面的反響,就是我們最欣慰的事了。

2017年姚嘉為主編發想、提議出版網站精選集,獲得吳宗錦總會長的首肯與支持。我們打頭陣,把2012至2016四年中所刊登的網站作品,以散文類為主,結集出書,與海內外讀者分享。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在茫茫作品中,一次次海選、篩選到精選,經過許多的討論、拉票到定案,如今終於順利完工,付印在即。《縱橫北美─從花果飄零到落地生根》是個開始,是北美華文作協網站的第一部心血結晶,期待各方賞讀之餘,大家互勉繼續努力書寫下去。

最後,還有心內話要說的是,沒有廣大會友們、作家、讀者們的支持,就沒有這片百花齊放的園地。而今有接棒的園丁持續守護與耕耘,相信它將更加繽紛美麗!(寫於2017年。2025年1月略修)

8

 

 

 

 

Leave a Reply

  

  

  

You can use these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Current month ye@r 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