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輯 |
|||||
人稱「世界文學組織之母」的聶華苓老師, 正是華文文學界最重要的推手之一.很榮幸在哈佛大學一九九四年感恩節節前夕,因其親戚李歐梵教授介紹,得識面帶嫣然燦煥笑容的聶老師後,常接到愛荷華大學正式告知作家活動的珍貴訊息。並保持電郵通訊,更在寫作及研討途徑上給我長風破浪引路指點迷津。又得以在二00六春四月十六日再度與王德威教授共同主持,迎接聶老師與多位名家一同光臨哈佛大學演講。 讀過聶老師在最黯淡的時期, 在恐懼,寂寞,窮困中…用靈動文字寫成意象精準: 莊嚴苦痛成長的成名作《失去的金鈴子》和蛻變徬徨的《桑青與桃紅》中她刻畫小說的悲劇角色﹐來表現深植心中“認同混亂的危機”。 一九八0年代前後, 讀到聶老師的散文<殷海光~一些舊事>我的心突然剔透了: 1954年的哈佛燕京訪問學者殷海光教授, 是聶老師抵臺開始寫作, 第一個鼓勵她的人。 少年懵懂, 嗜讀自由主義書刊, 對台大哲學系事件關注有所聞。 1950到1956年未婚的殷海光先生與她們一家同住在台北松江路124巷3號,在她家搭伙, 那裡是雷震先生向當局要來作《自由中國》半月刊的宿舍,她正擔任《自由中國》半月刊年輕的文藝欄主編。 …十年後我就在哈佛大學細講給殷師嫡傳的林毓生教授聽, 立刻又得到李歐梵教授肯首, 而後我寫下<愛所當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 談胡適、林徽因、徐志摩>一文集於《一頭栽進哈佛》《哈佛緣》書中: 誹聞不斷的胡適…他只能「同情的了解和心嚮往之」…,真要他革命辦不到。 當年我深造之時, 愛荷華城就已經名揚文學世界! 我集中選請中西部十大校申請過半,實在就因已略窺宮牆之美, 東鱗西爪地努力揣摩那些傳來的信息~由有過多少中國現代名作家, 來去的愛荷華大學, 透出無以倫比磁力。 留學獎學金在春天來了﹐大約在師範大學﹐還算是模範生什麼的﹐也備受當時的師長期許﹐都給我寫了有力的推薦信﹐居然在文科極不容易有獎學金的時代﹐由臺申請到留美碩士班獎學金﹐於是難題出現。 最嚮往的愛荷華大學給了我全額獎學金﹐而男友所在的密西根州立大學等校﹐只有部分獎學金﹐思前想後,縱是神往鄭愁予先生的[一步就成鄉愁]… 當時只有80多磅的我﹐也經不起像余光中先生在愛荷華大學神經質的病著﹐夢遊著… 可想而知的是痛苦之極﹐當然會像李歐梵教授一樣﹐沒有勇氣去效「芝加哥之死」而自殺﹐想像不出自己纖纖的心性﹐能否同時應對孤寂和辛勤﹐於是放棄愛荷華大學及其他學校﹐但至今都捨不得丟那一紙張獎學金表狀。聽說後來男友成先生,他台大合唱團友, 哲學系的羅可杰接替我, 去了愛荷華大學深造. 全因為聶老師赴愛荷華大學1964年先受聘作家創作坊顧問, 1967年再與保羅安格爾Paul Engle創辦影響無遠弗屆的「國際寫作計畫」1971年兩位締結良緣。藉著寫作計畫,世界各地作家超越千山萬水和意識形態聚集一堂。 白先勇、歐陽子、 王文興、王禎和、鄭愁予、余光中、葉維廉、聶華苓老師在國際交流上的耕耘與收穫無人出其右,我們都引為典範。 1977年他們夫妻倆曾被三百多國際作家推薦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 她部分作品已被譯成英、義、葡、波蘭、匈牙利、南斯拉夫、韓國等多國文字發表。其中,《桑青與桃紅》為其代表作,英文版並獲頒一九九○年『美國書卷獎』。 聶華苓多次擔任國際文學獎評審。1989 1991年匈牙利和波蘭頒文化獎。2009年,聶華苓被選入愛荷華州婦女名人堂。2009年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頒發勳章。2009年星洲日報第五屆“花蹤”世界文學獎得主。 寫出《三生三世》《三輩子》, 將其大半生生催肝裂膽的跌宕經歷, 書寫托襯出來, 聶老師曾說:「瞭解如何哀痛的人,便會知道如何活下去」,以明智的態度對待這種失落感。 聶老師兩位千金 曉薇 , 曉藍, 我都在哈佛大學見過 曉薇的同學, 香港導演陳安琪花三年時間、往來兩岸三地與美國,拍攝紀錄片《三生三世聶華苓》。聶華苓的一生,恍如一段三生三世的飄泊行旅,交織出現代海外精英華文作家的清晰身影與美麗 喟嘆萬事萬物都會騰挪變幻有如白雲蒼狗, 但看聶華苓老師與夫婿詩人保羅安格爾有著刻骨恩愛的感情, 這樣超越生死豐盛的愛, 已然與她的生命融合為一, 實為亂世三生之幸! (節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