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匯古今卓然有成—開拓古詩詞現代觀的葉嘉瑩教授

專輯

融匯古今卓然有成—開拓古詩詞現代觀的葉嘉瑩教授

張鳳

                                     

多年前在臺,就曾在電視畫面中看到一位穿著雅緻旗袍,氣宇高華,一口京片子的老師,講解「古詩十九首」之一:「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之句。她把那一逝不返、有去無還的離別哀怨,和驚覺歲月無常、年華老去,所有相待的期望,都將落空的驚懼傷痛;還有當悲苦挫傷之時,若能強自勉力,即使失敗,也令人尊敬的奮發,說得叫人不得不再思古老詩詞中蘊涵的真諦。她就是葉嘉瑩教授。

接著才聽說,她在臺大中文系開課,談詩論詞時,聽講者近悅遠來,由各校各系趕到,多得坐不下,只好擁擠在門旁窗邊的盛況。在那個青春年代,她的《迦陵談詞》等書曾風靡無數學子。我赴美的行囊中,就有好幾本她的著作。終於在哈佛,我得葉老師為這當時閱讀了二十余載的書親筆題字。

葉教授1945年輔仁大學國文系畢業,曾在北京的佑貞、志成、華光三所女中和臺灣的彰化、光華和二女中任教,1954到1966年任教臺灣大學中文系,1966到1967年為密西根州立大學客座教授,1967到1968年任哈佛大學客座教授,1968到1969年依約返臺大輔大淡大。等,1969到1990年任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亞洲研究系終身教授。其間嘗客座台灣的清華及美國的哈佛大學等,並於1990年當選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anada,在中國文學這行中她是首位。榮退後,1992年曾受邀為耶魯第一任伍德華(Wood Worths)講座訪問教授和2001年哥倫比亞大學及香港城市大學講座訪問教授等等。新世紀2001年﹐2008年也曾光臨哈佛演講。

自1979年後, 她多次前往大陸講學,曾應邀在北大、北師大、北師院、南開、天津師範、南京師大、南京大學、復旦、華東師大、川大、雲南、黑龍江、哈爾濱師大、遼寧師大等校,並受聘為客座或名譽教授,還在百家講壇、鳳凰大講堂等廣電媒體演講…其實葉教授早已成為在華夏歐美影響力無遠弗屆研講詩詞的學者專家。

她在教研方面雖有過人的成就,但她的人生道路卻是歷經憂患和劫難,身為女性,更是艱辛。葉教授是滿族書香世家出身,祖先是蒙古葉赫地區(在今日東北吉林伊通附近)的納蘭氏,與清代詞人寫《飲水詞》的納蘭成(性)德氏同一氏族。從曾祖入關,滿人多因姓氏太長,以名為氏,曾祖諱聯魁,是滿清二品武官。祖父諱中興,是滿清的翻譯進士,曾任職工部。曾祖購置的大四合院,正門上方原懸有黑底金字「進士第」匾額,位在北京西單牌樓西邊,地點就在民族飯店斜對面穿過巷子就是,地名叫察院胡同,她家大門兩側有石獅,內外均有門洞。現已拆遷。

她父親一輩已進入民國,簡化葉赫納蘭為葉姓,諱廷元,畢業於北大英文系,一度因介紹西方航空知識,在航空署工作,後在上海航空公司任人事課課長。一直在滬,到她初二,七七事變後,父親隨國府遷撤後方,曾與家中不通音訊有八年之久。

母親李立方,師範學校任教,天性忠厚柔順,對親友和睦熱心,這方面她頗具乃母之風。父母重視孩子教育,四歲啟蒙「認字號」,父親書法好,親寫方塊字,以硃砂筆在四角依每字不同詞性,畫出平上去入個別讀音,畫幾個圈就得讀出幾個音,嚴格規定她以文言文寫信;一面又希望她學好英文,故後來入教會篤志小學。

她學齡時,父母並未送她進一般小學讀書,由曾在上海顧維鈞家中做過家庭教師的姨母李玉潤,來教她和大弟(小她八歲的小弟尚未出生),讀《論語》和《三字經》……,又有舊學根柢極深的伯父(諱廷義)教讀唐詩等,在十歲左右,愛寫詩的伯父就引導她寫了七言絕句〈詠月〉。

她伯父很保守,辛亥後即未出來工作,自學研究成為頗有名望的儒醫葉大夫。兄弟兩房住在那座有三進的寧靜四合院。伯父曾有兒女夭折,最後只堂兄長成,有心也將醫學、滿文傳授他們。但她十歲时考入篤志五年級念了一年,就跟同學姊姊,以同等學力考上市立第二女中,功課不少,故醫學、滿文的學習未能繼續。

「我是關在大門裏長大的」別家女孩會的跳繩子、打秋千……,她全不會,不像堂兄和弟弟較愛到外面跑,伯父喜歡她的好學,常解說詩作聯句給她聽,母親還買一套開明書局的詞學小叢書,獎勵她跳級考上中學。

因缺乏生活體驗,庭院中的景物,就成了她年少時寫詩的主要題材。她憶述老家大院:門洞迎面有磨磚影壁牆,上刻「水心堂葉」四字,大門內右側有門房、馬房……。外院的左側為南房,右側上階入垂花門,有石臺木影壁,由臺側下內院,是伯父母住的北房,東廂是看病的脈房,西廂就她家住的,窗下有個花圃,還移來一叢竹子,她曾寫有一首七絕:記得年時花滿庭,枝梢時見度流螢,而今花落螢飛盡,忍向西風獨自青。

學者鄧雲鄉,多年前為其母送藥方,請葉師伯父改方子,去過那「瀰漫著詩詞意境」的庭院,為文推想這院子對她成為女詞家之影響大。她也承認對這座孕育她知識生命和感情生命的大四合院,有萬縷千絲的心魂聯繫,她曾經夢想將之改建為有現代設備的書院式詩詞研究所。

1924年生的葉教授,十三歲因「七七」事變,父遷後方斷絕消息,只與母弟依伯父同住。十七歲才考進大學不久,母又手術返程病逝火車,開始了她的哀傷困阨。時值日據時期,平日只能吃混合麵,團和了切條,下水煮來拌醬裹腹─就是老舍《四世同堂》寫的;原來她母親積蓄父親薪水,建造了理想的四所小四合院,也被日軍徵占做宿舍了…。在國讎家難中,她並未陷於頹喪,中學大學都始終考第一,為同學欽佩,還拿獎學金。

當時北大被占,燕京關閉,1941年她考上輔仁國文系,大一國文是戴君仁先生教的,對她作文課能寫「反覆慨嘆,神似永叔」的文言文,很是賞識;尤其大二從顧隨(羨季)先生讀唐宋詩詞,悉心筆記,深受鼓勵影響。經過顛沛流離幾十年後,終將珍存的顧先生文稿及筆記,交其女兒顧之京,收集為《顧隨文集》出版。

她認為顧先生幼承家學,對古典詩詞有深厚素養,尤長於詞曲,再畢業於北大英文系,兼融中外,對詩歌有極敏銳之感受,與深刻之理解,講課時旁徵博引,出入古今名著理論,興會淋漓,觸緒發揮皆具妙義,給她非常豐富的啟迪和昭示,她雖自幼誦讀古典詩歌,卻未聽過這樣生動深入的講解,仿如被困在暗室之內的飛蠅,驀見門窗之開啟,始脫然得睹明朗之天光,辨萬物之形態。

師生亦時有唱和。顧先生曾把她幾首詩詞,拿到《新生報》發表,問有筆名否,她曾聽伯父講陳迦陵的詞,知《楞嚴經》有鳥名迦陵頻伽,仙音遍十方界,而迦陵音與嘉瑩相近,遂取為筆名。但她自謂取迦陵為號,倒並非出於對清代詞人陳維崧(號迦陵)的欣賞和崇拜。

顧先生對她曾有厚望,在送她的詩中寫:「食荼已久漸芳甘,世味如禪徹底參。廿載上堂如夢囈,幾人傳法現優曇。分明已見鵬起北,衰朽敢言吾道南。此際冷然御風去,日明雲暗過江潭。」在信中顧先生寫道:「…凡所有法,足下已盡得之…,不佞之望於足下者,在於不佞法外,別有開發,能自建樹,成為南岳下之馬祖,而不願足下成為孔門之曾參也……。」這殷切的期勉,終於支撐她在歷經逆境,能堅忍竭力再度出發。

輔仁時期的葉教授是修長害羞,留著披肩鬈髮的才女,男同學信從來不回,好些同班沒講過話,「我的家教很嚴,一個男朋友都沒交過,這方面太貧乏了。」她談起:「我先生趙鍾蓀中國大學教育系畢業,祖籍安徽,在北京生長,抗戰勝利從後方回來,聽他堂姊提到我。他堂姊是我中學英文老師」特別喜歡這考第一的學生,其妹與她同級,台找同事的女友她輔仁同學,安排見面。她蒙在鼓裏,他又拐彎抹角跟他朋友弟弟、也是葉弟同學來家,找其弟打乒乓,幾年待她很好;後來他因姊姊姊夫引薦,到海軍任文化教員,臨去南京前非訂婚,1948年春她南下在上海結婚,年底由南京居所隨夫撤臺。

抵臺先住左營,來年春,葉老師教彰化女中,八月長女出生,每逢假日,先生則由左營來與她母女團聚。卻不料那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清晨,天只曚曚亮,宿舍就被敲開翻查,先生竟因思想問題連坐被捕。

1950年六月,彰女校長也因白色恐怖被關,她和其他老師共六位亦被牽連,她說:我不懂政治,從不談論政治,更沒任何政治牽涉。因當時風聲鶴唳,她帶著個不滿週歲的奶娃也被關,幸無罪證被釋。但丟了教職,宿舍被沒收,無家可歸。為探先生危厄,寄人籬下。在左營眷區,屋子狹窄,夜晚僅能待姻親全家均睡下,才方便在走廊打地鋪。白日冒暑抱女兒奔波打聽,親威老小午睡時分,還得把不能離手的娃兒帶到屋外,免得吵人,在炙亮的驕陽下尋找樹蔭踱步。捱過極鬱悶的日子。

然後勉強在堂兄介紹下,才找到名家李弘祺教授之父,李嘉嵩牧師擔任校長的臺南私立光華女中教書過活。看孩子女工請假,就只能讓女兒教室坐著畫畫,回家用小煤油爐燒飯,不敢對任何人說自己遭遇,怕再連累失業無以為生,強韌的潛力和著往肚裏流的淚水…,三年間,她孤身攜女,面對眾多疑惑的眼光,等先生釋回,來宿舍重相見,屋外學生圍一大圈,猜測先生鬧了感情問題,都無法解釋,磨難中她寫過極悲苦的詩: 轉蓬辭故土,離亂斷鄉根。已嘆身無托,翻驚禍有門。覆盆天莫問,落井世誰援。剩撫懷中女,深宵忍淚吞。

這時期很多人並不知道的,她很少訴說。她一生做學生,老師喜歡,做老師時,學生喜歡。在彰女教書雖短暫,大家反應極好,同事調臺北二女中-中山引薦她來,她再申請先生同教,舉家在臺北歡聚,峰迴路轉。

他們在父親宿舍住下,於臺大中文系見到輔仁兩位老師戴君仁和許世瑛。許先生雖未教過她,但曾住她祖居外院,聽過她高聲誦讀詩文。兩位老師對她青少年讀書時代光燦的生命,留下深刻印象,明瞭她為餬口舌耕歷艱危不能為外人道的不幸,可惜她的才華空廢,就推介她臺大兼教一班僑生,次年改為專任。她欲辭二女中教職,復因王亞權校長請她把所教兩班送到畢業,接著許先生任淡江中文系主任,戴先生任輔仁復校中文系主任,堅持邀請到這好教授,開授詩、詞、曲選各課,後來臺大國文也免教,改杜甫詩專書課程,許師又讓她接替教育電臺廣播的大學國文。教育電視臺開播,就在電視上講「古詩十九首」。

兼課雖沉重,她對兩位老師的寬厚提攜,及顧隨介紹的臺靜農、鄭騫等教授都感激不忘。記得鄭先生熱誠推薦她到教育部的詩詞講座,講授詞的研賞,發表了第一篇〈說靜安詞《浣溪沙》一首〉的文稿,引起學界的注意。北來以前她又生下小女兒言慧,她身體孱弱且患有過敏性氣喘,精力全耗在教學之中,卻以驚人的毅力獲得有口皆碑的盛名,漢學家德國馬漢茂H.Martin、法國侯思孟D. Holzman、美國哈佛海陶瑋J. Hightower,均與她誼兼師友。

葉教授很重視吟詠,曾為文強調。我曾親聆哈佛大學趙如蘭教授課上播放葉教授吟詠的〈郊遊野柳偶成四絕〉有:豈是人間夢覺遲,水痕沙漬盡堪思。分明海底當前見,變谷生桑信有之。等句,就是六○年代初她的詩作。另外,在哈佛語言實驗室,有十卷她吟詠的錄音以供教學。

由於教學業績,一九六六年臺大錢思亮校長選派她到密西根州立大學去做交換教授,她同教授們都到美領館,美委託正在臺北做陶淵明研究的海陶瑋教授做面試,臺灣負責是劉崇鋐教授。談後劉氏祕書前來留請晚餐,與海陶瑋諸位繼續談話,餐後將她送返,海氏即刻折回向劉教授表示哈佛東亞系要聘她。

盛情難卻,她想臺大有不少教授想來美,或可另擇別的教授去密州,她與錢校長商議,他不同意,向海陶瑋問可否另請他人,海氏亦不肯,只得暑假早兩個月先到哈佛研究合作,九月開學再赴密西根履踐承諾。第二年再來哈佛做客座教授教詩詞,兩個女兒就跟來上學。次年海陶瑋希望她就此留哈佛教書,不回臺大,那時她先生也來了,希望留在美國,但她為了守信不違約,仍獨自返臺大等教完一年,相約再來。

網絡傳播資料有存在極大錯誤,所以我特別留神考證,感謝幾位葉教授的弟子2013年6月5日傳來信函:「葉嘉瑩老師確實於1968年至1969年在台大、輔仁、淡江三大學任教,講授詩選、詞曲選、杜甫詩等課程,上課人數極多,廣受學生肯定及尊崇。特此奉告。台大教授齊益壽、輔大教授包根弟、淡江教授施淑同啟」。

翌年她陪同老父以應聘名義,再申請赴美,卻因美領館認為有移民倾向應辦移民遭取消簽證。海陶瑋多方請託,建議她到加拿大美領館簽證再入美境,卻不料須送返臺北簽證,困境進退兩難。恰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研究系老教授因病要人代課,海陶瑋向熟識的系主任蒲立本力薦,走投無路的狀況下,她只得留在溫哥華查生字備講稿,開始用英文教起「中國文學翻譯」的課程。

苦撐一年,感慨:「鵬飛誰與話雲程,失所今悲匍匐行。」她先為接先生女兒赴加團圓,經歷加移民官對女性的歧視──以夫女不可能是女性負擔的家屬刁難,設法交涉才得允准,既有沉重的英文教學負擔,而且上有高年老父,下有大學中學的女兒,臺大已不續聘,逼不得已,只得於四十多歲中年於異國奮鬥,在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先後開過多門課程:中國文學史簡介,中國歷代古文選讀,中國歷代詩選讀,唐宋詞選讀,博士論文專題討論等等…終榮膺永久聘書和其他舉足輕重的榮譽。

度過這段「初心已負原難白,獨木危傾強自支」的難關,從1970年開始,她每年返哈佛與海陶瑋教授合作研究,常在哈佛燕京圖書館由清晨到黃昏辛勤讀寫,論王國維、吳文英、常州詞派…,一篇篇精湛有力的論著,在《哈佛燕京學報》英文發表。還因臺大師大文史各校友龔忠武、張北海等影響,她更留神故鄉大陸的書籍和消息,又參加各地開會。1967年正月她參加貞女島的會議,曾與夏志清、周策縱、吉川幸次郎諸名漢學家論學吟詩唱和,吉川先生有「曹姑應有東征賦,我欲賞音鍾子期」句,後數年她果然應九州大學岡村繁教授之邀,赴日講學。

1971年其父病逝加國,無根思鄉之情更切,雖遍遊歐洲英法德義奧瑞各國亦難排遣,1974年終於重返故鄉,探望兩個留京的弟弟。在門巷依稀的故居,與擔任中學老師的大弟夫婦、小學老師的小弟夫婦重聚,話舊感慨三十年辛酸。他們因是「臺屬」,文革時曾受衝擊,她說:「我們家在臺先生被關;在京弟弟被關!」真是分隔兩地中國人的悲劇。

坎坷的生命在1976年復臨風浪,那年三月二十四日大女兒言言和女婿永廷竟因大卡車禍同時罹難。呼天腸斷日2日哭之,陸續成詩「哭母髻年滿戰塵,哭爺剩作轉蓬身。誰知百劫餘生日,更哭明珠掌上珍。」之句,學生親朋每一思及都為她落淚擔憂,真如她詩中說:「平生幾度有顏開,風雨逼人一世來。」

她表示家中並無特殊信仰,難藉宗教力量平撫,小時只讀儒家詩書「敬鬼神而遠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的觀念,深深影響了她,感到現世做人是很重要的。在輔大學詩詞,讀嚴羽《滄浪詩話》喜用禪宗闡明詩道亦妙悟,因常讀佛書,還與知友往廣濟寺,聽老和尚講《妙法蓮華經》,1988年夏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巧於同寺以素齋折柬相邀,適值她生辰,棖觸前塵,因成〈瑤華〉一闋:

當年此剎,妙法初聆,有夢塵仍記。

風鈴微動,細聽取,花落菩提真諦。

相招一柬,喚遼鶴;歸來前地。

回首處,紅衣凋盡,點檢青房餘幾。

因思葉葉生時,有多少田田,綽約臨水。

猶存翠蓋,賸貯得,月夜一盤清淚。

西風幾度,已換了,微塵人世。

忽聞道,九品蓮開,頓覺癡魂驚起。

據繆鉞教授言此詞撫今思昔,感念人生,融合佛家哲理,取境幽美,用筆宕折,層層脫換,潛氣內轉,而卒歸於渾化,則深有得於周、姜、吳、王之妙。其早年填詞婉約幽秀,中年之詞豪宕激越,而近年又嬗變至此,可見她數十年用力精勤、日進不已,詞體更開新境。

在禪佛之外,她曾在大學畢業後的月夜,跟遠房姑姑聽基督教春節布道大會;在臺聽輔仁校友龔士榮神父講天主教義,都有感動,道理相通,宇宙間是有種種神的境界,相信所有宗教或是古典詩詞都能給人智慧,「五十而知天命」,都能使人開悟。

古詩人常因理想而遭打擊迫害,如蘇東坡因黨爭下獄,九死一生被貶黃州,而筆下慷慨縱橫:「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遠謫南海,仍為民謀福。歐陽修、陶淵明也是,她舉例:「我一生命運多舛,歷經許多挫折苦難,至今還活得很好,可以說是古典詩詞給我的精神力量,多讀自能學習這種堅韌的痛苦承受力,能持守,還能轉化提升生命品質。」

1979年她與先生、小女兒重新再赴陸探親。在火車見到剛開解的年輕人熱情捧讀新版《唐詩三百首》,打動了她血緣根生的情感。經過申請,自1979年起,她不辭勞頓每年用假期返國講學,已教過幾十多所大學。

臺灣在開放前,她因返鄉被斷絕了往來。直到1988年,當年她栽培的學生,二十年間全成為臺大、清華各名校和中研院系所的重要教授,對她敬愛聯繫始終不斷,從那時起﹐多次邀請她做系列講學和開國際學術會議。

就整個西方文化來看,她認為東方文化在西方只是點綴。中國青年若把自己的根鏟除,只一味極端的模仿西方不會更好。特別是文學藝術傳統,失去自己民族特色,對整世界文化言﹐等於我們的文化消失。

在海外以漢學為專業,藉古典詩詞講授使中國文化被西方認識,增進理解,當然很有意義,但真正詩詞的傳承,還是要在自己國家。她在〈還鄉絕句〉中寫有:

構廈多材豈待論,誰知散木有鄉根,

書生報國成何計,難忘詩騷屈杜魂。

第一次返鄉講學原只安排北大,但她與顧隨老師之友、也是輔仁師長輩的李霽野先生有通訊,李先生年輕時即與魯迅、臺靜農諸位先生成立「未名社」,去臺大教過短短一段,與她見過,後來回南開做外文系系主任,特請她去,之後南京大學亦邀她﹐就依次在三校短期講學;1981年到1982年中﹐正逢休假,她又去南開一學期,北師大和川大各半學期。

在成都,她於1981年四月下旬,應邀前往草堂﹐參加社甫研究學會第一屆年會,得識年輕時她就欽仰的《詩詞散論》作者繆鉞(彥威)教授;繆老也讀了她1980年新出版的《迦陵論詞叢稿》,讚佩她論溫、韋、馮、二李、吳文英、王沂孫等人,論《人間詞話》之境界說﹐皆自創新義,論證精邃深微。繆老是哈佛燕京講座教授楊聯陞夫人繆鉁的長兄,當時年近八十,剛動過白內障手術,行動皆賴孫兒扶持,每日邀她談講詩詞,不顧目疾,為她書贈詩詞多幅,有「相逢傾蓋許知音」句。她參觀江油青蓮李白故居,欲返加去辭行,見繆老已伏案展紙寫信約她合作寫書。

深為感激這種知賞,她先擬定合作計畫並和詩稱謝。1982年春,她再到川大講學,繆先生自始至終都聽講,課前課後,交換意見切磋文稿,議定體例融匯文學批評史中各體式,成為新嘗試。分別選定詞人,以韻文論詞絕句綜括要旨,再以散文介紹詞體特質,論評詞人賞析詞作。望透過敦煌曲子詞為始,五代兩宋到晚清詞人的個別評賞,而提供通篇史觀,雖不算寫詞學史,也注意縱向繼承和橫向的影響。繆先生取郭璞詩句「靈谿可潛盤」,定名為《靈谿詞說》,後出續編,改《詞學古今談》,經四年撰寫,列中加文化交流科研項目之一,並獲社科院及加社會人文科學研究理事會贊助。

北京中華詩詞學會,在1987年禮聘她為顧問,還與國際文化交流中心聯合於1987和1988兩年﹐ 先後請她在北京國家教委禮堂主講「唐宋詞系列講座」和「從中西詩論的結合談中國古典詩詞之欣賞」。繆鉞教授說她博覽古今,融貫中西,含英咀華,冥心孤往,以深沉之思,發新創之見,評論詩歌,獨造精微,自成體系。著作有:《杜甫秋興八首集說》、《迦陵談詩》、《迦陵談詞》、《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迦陵論詞叢稿》、《迦陵論詩叢稿》、《中國古典詩歌評論集》、《迦陵談詩二集》、《唐宋詞名家論集》、《唐宋名家詞賞析四冊》、《中國詞學現代觀》、《靈谿詞說》、《詞學古今談》、《詩馨篇》、《唐宋詞十七講》、《唐五代名家詞選講》、《迦陵學詩筆記 : 顧羡季先生詩詞講記》、《風景舊曾諳 : 葉嘉瑩說詩談詞》、《獨陪明月看荷花 : 葉嘉瑩詩詞選譯》、《清詞叢論》由大塊文化出版《葉嘉瑩作品集》《葉嘉瑩文集套書》《葉嘉瑩說唐宋詞套書》《駝庵傳詩錄》等多套; 2014年春再由大塊和三聯書局兩岸出版口述自傳:《紅蕖留夢:葉嘉瑩談詩憶往》葉師口述張候萍寫。

她自己曾簡述研讀態度和寫作方式之轉變:從主觀到客觀,從感性到知性,從欣賞到理論,從為己到為人。對詩歌的評賞以感性為主,結合三種知性傾向:(一)傳記的,對作者的認識;(二)史觀的,對文學史的認知;(三)現代的,對西方現代理論的認知。她的性格一向有兩點特色:主誠和認真。

她不人云亦云地作欺人自欺之言,一定要誠實地寫出自己真正感受,可能因此﹐使她無意中探觸到在詩歌中﹐感發素質的重要性,及感發之生命﹐在本質的細緻差別;又為認真的緣故,不敢馬虎偷懶,一定把所得感受的因緣,甚至心靈意念活動線索,都明白交代。她談現代觀,首先就需要給「現代的」一明確的義界。歐美文學批評的特殊用語,這辭並不專指近代當代,是指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發展形成的寫作風氣,受佛洛伊德  Freud與容格C. Jung心理學、存在主義哲學等的影響,內容重視意識流等,表現重象徵、聯想暗示等。

在文學批評方面﹐葉老師很熟悉,以藍森C. Ranson、泰德A. Tate、華倫R.P. Warren、布魯克斯C. Brooks諸人為主的新批評學派。這學派反對傳統以文類、情節及人物生平衡量文藝,主張以細密方法﹐ 對作品本身做客觀研析,發現其包容的內在價值和意義。源流可溯李查茲I. Richards的《文學批評原理》、燕卜蓀W. Empson的《多義七式》,及艾略特T.S. Eliot、龐德E. Prund之作。

不過她引用現代西方理論,賞析中國古典詩詞,未曾喧賓奪主,「而是欲使之為我所用,成為我在表達自己之情思意念時﹐一種便於使用的方式。」

在六○年代寫〈一組易懂而難解的好詩〉,即提出古詩十九首的多義性與感情的基型;〈論杜甫七律之演進〉談杜甫〈秋興〉諸詩句法突破傳統,意象超越現實,〈燕臺四首〉著重詩歌意象與用字之感性分析,並將李商隱的詩與卡夫卡F. Kafka的小說相比較;〈從比較現代的觀點看幾首中國舊詩〉提出意象、架構、質地,做為賞析詩歌的標準;〈幾首詠花的詩〉稱述兩〈落花〉詩成就偏重感覺與超越現實;〈由《人間詞話》談到詩歌的欣賞〉,提欣賞者之聯想自由;〈李義山《海上謠》〉以意象與神話可能提示象喻為解說詩歌的依據…都與歐美理論有相合處,當時這樣用現代觀來評析古詩詞者,還極少見。

但是,她和後來專用現代觀評析古典詩歌者卻有很多不同。她深受傳統教育;她的寫作以自己要表達的情思意念為主,並無先入為主的理論在心。對其與中國傳統不合者提出異議,如她依然堅持作者之為人與生平,對詩歌的創作和欣賞有極為重要的關係,而提出泯除作者個性及作者原意謬論之不肯苟同。因中西詩歌的範疇和寫作之傳統原就不同,西方詩歌兼指史詩與戲劇,與中國詩詞的言志抒情不一樣。

葉先生論詞尤其獨到,將詞分三類型:歌辭之詞,晚唐五代北宋諸家為主;詩化之詞,蘇軾、辛棄疾代表;賦化之詞,周邦彥開始,以南宋姜夔、吳文英、王沂孫等代表,自成詞學體系,突破過去「婉約派」、「豪放派」的二分法。

她在專書和論文中多次探討﹐對她啟迪影響的王國維,靜安先生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是第一個嘗試採納以西方適用的新觀念﹑融合納入中國舊傳統文學精神生命的先進人物﹐ 使《人間詞話》取得成就超越!

但《人間詞話》受體式之限,模糊了系統性。所以她將缺乏體系的散漫概念,組織和理論化拓展:境界之產生全賴感覺之體驗,與西方哲學現象學派﹐ 重視意識對客體之經驗,極為相近。現象學家興起於十九世紀末歐洲,胡塞爾E.Husserl、海德格M. Heidegger、沙特J. P. Sartre、梅洛龐蒂M.Merleau-Ponty諸說,都有影響及關係,而王國維之長,正於博學深思直悟義理,竟與暗合。

她又曾以詮釋學說詞,詮釋學原為推尋聖經意義。任何詮釋都有限制偏差,不能正確得到作者本意,詮釋所說往往是自作品獲得衍義。若與中國詞學相較,如常州詞派張惠言評溫庭筠〈菩薩蠻〉:「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為《離騷》初服之意,以比興寄託說詞,認為可視為詮釋者的衍義,不必然是作者本義。據符號學先驅索緒爾表意符號語言,可歸納為語序軸和聯想軸,說話和受話人雙方須具一致的語言符碼。就中國文化傳統之聯想,《離騷》多以美人喻君子,喻示的是君子不遇者的高潔,所以溫詞可使張惠言想到《離騷》的託意。

注重「意識批評」理論,她說明越是偉大的作者,表現作品中的意識愈有固定樣式,杜甫在詩篇中流露他終生忠愛纏綿的志意,看見花開寫「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登岳陽樓則「戒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屈原、陶淵明,甚至蘇辛詞中,都各有意識形態的特殊的樣式。

她又引用接受美學家姚斯H.Jauss等的立論,作品本身是藝術成品而不是美學對象,讀者賦予它生命,可能比原來更多的生命。文本提供讀者可能的潛在力。舉《人間詞話》,南唐中主詞:菡萏香消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全句所有名詞﹐象徵都是高貴芬芳,用「消」和「殘」兩動詞來敘述,給王國維引生了眾芳無穢、美人遲暮之感。

結合女性主義文論﹐葉教授解析中國最早的文人詞集《花間集》中,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寫詞,無意中表現出的「雙性人格」。「花間詞」的美就源於這男性心靈中的女性化婉約纖柔;語言的跳躍性、感性化,邏輯上不連貫性,正是女性主義批評所提的語言特點。她借利普金L. Lipking的說法:棄婦在古今中外詩歌中常見的形象,男子有時也要表達失志被棄,只好通過棄婦形象,以女性敘寫來達到這種「雙重意蘊」的特點。使《花間》在詞史上意義重要。

她以〈拆碎七寶樓臺〉論述吳文英《夢窗稿》,類似艾略特 、福格納W. Faulkner小說倒錯時空的筆法。又有感性修辭,質實之中見空靈,表面典麗奧博,精神感情超越飛騰;並平議王沂孫「碧山詞」的詠物,鋪陳用字工切,意象托喻豐美,都相當可觀,而且線索分明、結構細密,可為入門階陛。英文稿曾在百慕達國際會議上宣讀,發表於《哈佛亞洲學刊》(29vol),後收於白芝Cyril Birch所編之《Studies in Chinese Literary Genres》。寬曠見識議論一出,學林見賞,周汝昌、黑龍江大學詞學家陶爾夫、日本學者高橋文治等位紛紛贊許,當時耶魯東亞系系主任孫康宜﹐推崇葉教授的詞論觀點和方法東西合璧,兩家所受之詆毀誤解,均獲平反,沾溉滿天下桃李,最具代表性。

葉先生在1994年,已屆不踰矩的古稀之年…甚至直到九十高齡﹐任何人見了她都不免驚呼:好年輕!無論臺大、北大聽過她講課的學生,除能憶起他們蓬勃人滿的講堂,也對她清麗的容顏和典雅的衣著難以忘懷,不覺想到她有首由髮型談起的詩:「前日如尾長,昨日如雲亂。今日髻高梳。三日三改變,遊戲在人間。裝束如演爨。豈意相識人,見我多驚嘆,本真在一心,外此皆虛玩。佛相三十二,一一無非幻。若向幻中尋,相逢徒覿面。」誦悟玩味,含意深沉。

經由歲月,漸能細體她的個性確如繆先生所言「外和內介」。看她日常平和內斂,有晉人輕衣緩帶之風,若遇有所請,內鑠的熱誠立即回應,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親切地講得精詳透徹、聲韻悠揚。甚至當親如家人的我們問及養身法,也熱心傳授。還熱忱安排車乘將我母子由清華大學旅行演講後,接到南開講座並親領天津旅遊。

她自嘆平素拘謹,怯於表達自我感情,對臺大故去師友如許世瑛、戴君仁、臺靜農、鄭騫及視她如姊的葉慶炳教授都深為感愧。臺靜農系主任曾將她匆忙送審的零散文稿,剪編成整齊小冊,親書篇目,後還裱贈親書聯語,其實她因非臺老及門弟子,頗懷自遠之意,偶有事才去臺老處,一次臺老還逕到後院剪了一抱鮮花給她。離開二十年再回去講學,以〈鵬飛〉小詩「北海南溟俱往事,一枝聊此寄餘生」做開場白,表示當年不得已回來教一年,又再度羈留海外的苦衷;當她離臺前往辭行,不意臺老竟將詩句寫成條幅贈她檢選。之後臺老病逝,她說:「我終於末在他生前,親口告訴他﹐我對他為我所做的事,有著何種衷心的感謝”,又說「以先生之豪邁,必不在意我之是否言謝,而以先生之敏銳,則我雖不言謝,也必能感知我的謝意。」自謂對他們都有「死生親故負恩深」之感。聽她講這些往事,我也委實感動於前輩先生的師友之誼,更格外感激她在我書寫和演講後即刻和長久給予疏放的鼓勵。

1990年她當選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是在中國文學領域中以卓越建樹,獲此殊榮的首位華裔,見她榮退後仍來哈佛,或馬不停蹄地奔赴各國講學,如1993年就答應南開大學任中國文學比較研究所所長,每年往返中加講學…更能意會她文章中所說的「唯有自己有充沛之生命的人,才能體察到洋溢於其他對象中的生命,唯有自己能自內心深處煥發出光采來的人,才能欣賞到其他心靈中的光采。」

葉嘉瑩教授孜孜勤奮,燭照大家, 朝野崇仰。曾應請於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等校訪問講學。 2008年起決定留在敬視葉教授為「鎮校之寶」的南開大學養老。 2013年決意定居南開儘量不再往返中加。 這位桃李滿天下聲望宏大的漢學家葉嘉瑩教授,在2013年當選央視舉辦的第二屆中華之光-傳播中華文化年度人物!

2013年11月28日起,對葉教授有一連串致敬活動: 由臺灣大學中文系,國家圖書館特藏文獻組,和趨勢基金會執行長陳怡蓁合作主辦的 : 為慶祝葉嘉瑩教授九十大壽的壽讌和“手稿著作暨影像展”,我也很榮幸也應邀全程參與,並欣然從命面對國家圖書館數百人開幕記者會登台講:「葉嘉瑩教授在哈佛大學」和葉教授親自講的講座活動–白先勇,陳若曦,席慕蓉座談,及大塊文化出版公司郝明義董事長主持的《葉嘉瑩作品集》的新書發表會…。

接著2014年5月10日起由南開主辦「慶祝葉嘉瑩教授九十華誕暨中華詩教國際學術研討會」。2014年9月29日鳳凰衛視與嶽麓書院合辦首届國學大典,她再榮護殊榮海外影響力大獎,同時另有饒宗頤,李學勤得終身成就獎,余英時,李弘祺,陳弱水,湯一介,陳來,劉笑敢,郭齊勇,梁濤…得國學成果獎。並於2015年10月17日,在南開大學96年校慶日,慶賀為葉嘉瑩教授建在南開大學,專館亦賓館 「迦陵學舍」 盛大落成正式啟用。

2017深秋,難忘陳傳興導演一行,到哈佛大學來,就安排攝訪宇文所安S Owen 教授與太太田曉菲教授,及年少的南開畢業生她的美國學生張元昕-剛被哈佛錄取歸來美國⋯與恰不巧膝蓋骨裂術後的我受到攝訪。2020秋這部極受追崇葉嘉瑩教授的文學傳記片《掬水月在手》堂堂推出!

葉嘉瑩教授百歲的生命益增光輝璀璨,長留我們心頭。

(寫於哈佛大學)

 

2

3

4

 

5

6

 

 

 

Leave a Reply

  

  

  

You can use these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Current month ye@r 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