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宛走了

專輯

簡宛走了

李瑞騰

簡宛走了。我在朋友的臉書看到這則訊息,一時震驚,想起她的諸多美好,非常不捨。

早聽聞文壇簡家姊妹,妹妹靜惠辦《書評書目》,在1970年代,是我觀看文壇的一扇窗,學習書評寫作和史料工作的範本,陳恆嘉在編的時候,發表過我的幾篇文評少作,一直感念;姊姊初惠即簡宛,長期旅居美國,原本只在海外華文作家回台灣辦活動的場合相遇,她翻譯的《愛、生活與學習》(利奧.巴士卡力著,台北:洪健全教育文化基金會,1984)1990年曾被《中國時報》評為台灣「四十年來影響我們最深的書」,廣受歡迎的那段時間,我也努力點讀,藉以學習人生最重要的「愛」,沒想到後來竟結緣甚深,頗能相知相惜。

我想記下這段往事以追思亡友。

簡宛的夫婿石家興教授出身台大醫學院生化所,赴美就讀康乃爾大學,在生物化學領域深造,獲營養生化學博士學位,長期任教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州立大學,發表過非常多有關生物科技的英文論文,並有多項技術專利,是一位喜歡文學與音樂的科學家,深具人文涵養,也願為兒童寫科普文、說故事。

石博士也是中研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特聘講座,2008年,他榮獲美國家禽學會首屆Evonik Degussa大獎;次年,再應植微所之邀返台,中央大學生科系也參與這個計畫。

簡宛隨夫婿返台,那時我是文學院院長。記得是時任生物科技與生醫工程中心主任的生科系教授黃雪莉來找我,商量有無可能借重簡宛在海外華文文學的經驗,讓我們文學院學生有機會打開視野。幾經討論,決定先在4、5月間先辦三場簡宛文藝講座,下學期(98–1)再聘駐校作家。

我的電腦檔案留下當年的一些文件。三場講座是: 4月28日(二)晚間,由簡宛和石家興對話「當文學遇上科學」; 5月5日(二) 10:00–12:00 ,由簡宛和廖玉蕙對話 「我的散文經驗」; 5月12日(二)    10:00–12:00,由  簡宛演講「愛、生活與學習」(配合學校世界閱讀日系列活動,與圖書館合辦)。我留存了一篇首場的新聞報導〈用愛紮根的異鄉對談〉,敘寫了她和夫婿真誠而生動的對話 。

駐校作家部分,有三件具發展性的計畫書,最後的定案是:一、以協同教學之方式,由我在中文系開設並主持「海外華文女性文學」課程,由簡宛女士主講10次,主要是評介海外華文女作家之作品,包括美華之於梨華、黃娟、韓秀、張讓、喻麗清、簡宛,馬華之姚嘉為、永樂多斯,新華之羅伊菲,菲華之林婷婷,澳華之夏祖麗以及歐華之趙淑俠等。二、由文學院提供一特定空間作為簡宛女士與學生之會談室,每週進行一次。三、聘一位研究生為兼任助理,協助處理簡宛駐校的相關事務。

猶記得接著還有一個學期,我另開一門「生活文學」,亦採協同教學方式。十幾年過去了,很多場景已淡忘;後來我注意到,簡宛在其自介中,多了一筆「中央大學駐校作家」,可見此事於她的重要性。

講姚嘉為那一次,嘉為也來了,中午參觀了琦君研究中心(2007年,我在收集琦君書信時,簡宛曾捐贈一封琦君給她的信),下午在課堂上,傍晚在文學院外的環校公路旁,都留下了合影。

簡宛大約長我一輪,寫作一生,獻身海外中文教學。她姿態優雅,從容不迫,我會永遠記得她。

 

11

 

(原刊台北文訊雜誌2024年12月號)

 

 

 

 

Leave a Reply

  

  

  

You can use these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Current month ye@r 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