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輯 |
|||||
2014年11月23日「北美洛杉磯華文作家協會」(NACWALA) 與社區的二十餘個社團,共同舉辦了別開生面的大型文學活動名家講壇。主編《光大傳承-南加華人三十年史話》的陳十美會長邀請到該會前會長及北美總會前副會長活躍的周愚-本名平之,及他的兩位胞弟,「世界周刊」前主編周勻之、康乃爾大學東亞圖書館前館長周明之,分由紐約及佛州前往洛杉磯,文壇一門三傑同台演講。 周愚以「兩次美好的戀愛 — 駕駛桿與筆桿」、勻之兄以「紐約的第一個苗甫」講述劉醇逸邁向亞裔參政之艱辛路、明之館長以「胡適等留學歐美一批學生,當年為何均難以拿到學位」,以胡適為例,實因近代化初期,無法適應歐美專業分科教育的緣故。後即席答覆提問,三人風度翩翩,內容精闢,博得滿堂彩!20本舊著展出。發表兩本新書的周愚由好友吳慧怩、劉榆、凌詠,介紹生平和新書。尚有酒會、餐會、演奏表演、舞會等餘興。亦周愚八十誕辰盛況空前! 立刻致賀周府三位成為多年好友的兄長!自從全然不識的世界周刊勻之主編與我等,在1991春五四文藝節,共同見證北美華文作家協會總會創立,參與翌晨我主持向夏志清教授,借光請來的白先勇教授演講,現代文學軼事亦莊亦諧之實況,勻之兄即刊登報導相片,並真摯邀稿首重抬愛銘記在心。再得福緣與大哥周愚、二哥勻之多次在北美紐約大會及世界華文作協大會台美新馬各地同會,並於哈佛得識三哥明之館長相見歡聚! 筆名周愚的周平之,成長在台。出身空軍官校戰鬥飛行科、三軍大學空軍學院、美國空軍數個學院深造。 上校階退役後赴美,住洛杉磯寫作。自詡允文允武,前半生為武,後半生為文。自幼喜好文學,十五歲發表第一篇作品,後雖投身軍旅,亦筆耕不輟。來美後更因見聞題材豐盛,除全職工作外,並積極業餘寫作。文筆生動幽默,寫作以風趣輕鬆散文為多,曾獲洛杉磯地區傑出華人成就獎、任北美洛杉磯作協前會長,北美作協總會前副會長、加州台鄉聯誼會理事及其他社團理事長及會長。發表作品於美加、兩岸、港新馬等報章雜誌。在美台大陸結集出版散文、小說、報導文學,著生動鮮活的創作範圍廣泛《情橋》《藍天、碧海、大地》等23冊。huo台灣聯合報徵文比賽報導文學獎;海外華文著述獎佳作獎20多次;大陸世界華文文學雜誌小說一等獎;建國百年第一名。亦曾早於我榮獲中國文藝協會五四文藝獎章及擔任北美華文作家協會-美加共二十四分會-總會副會長。 平日更熱心華人社團等義務。1994年至2014年間,北美華文作家協會洛杉磯文友與大陸作家協會共曾七度交互訪問,四度擔任團長。如:2007年7月應世界和平發展協會之邀,率洛藝文界人士十人,前往北京出席首屆「海峽兩岸中華民族文化高峰論壇」會議,為唯一受邀之海峽兩岸以外的社團。 尤其大哥常義薄雲天熱心接待我等無數文友,眯眼冷視人間世,知人之善。1993春我倆因先生紹光開核磁共振國際大會先到洛杉磯,周大哥、蓬丹、王仙等位及加州理工的陳長謙院士、西方學院黃飛碧教授分別宴請,還帶花來,之後周愚、蓬丹開車週到送返酒店。《滾滾遼河》作者紀剛伯伯默不作聲翌晨又請吃燒餅豆漿。大哥總是知己還曾代領獎,更捧場黃美之德維文學協會主邀的2005夏新書發表我演講;還遍傳同年勻之兄得新聞報導首獎我得華文著述獎散文類首獎訊息,尤費心報導拙作《哈佛問學錄》前後傳系列 :成人之美引述趙淑俠、胡有瑞、琦君、平路、徐薏藍、廖輝英、夏志清、余英時、林毓生等佳評,並以王德威教授所評為標題:北美第一部華人學術因緣的傳述!問世喜得佳評如潮,他真誠直率關切五官血統書評筆意情深,主動開車接機演講,並邀請夜宿兄嫂豪宅。 2016秋9月30日,由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14屆的溫哥華南加的游輪大會泊岸,與好友伊犁同搭聖地亞哥火車到洛杉磯,南加的陽光瞬息擁抱我們,大哥笑逐顏開不多言語即載上我,沿途有高挑喜光的尤加利樹,到富麗堂皇的餐館午宴接風,後開往西北山居之雅緻豪宅,與多年前見過熱心時有電話聯絡的張富美大嫂再度歡敘,她賢慧又擅烹飪美食,並眺望萬家燈火的城景,翌日就有周大哥、蓬丹創領之作協分會,彭南林(陳十美等)會長為我舉辦演講,是以早中餐後,就匆匆深謝辭別大嫂,由大哥輕車熟路,開我前往華人區偉博文化中心會場,稍停接上將作講評的與談者:超納米科技專家吳慧怩博士同往。 北美洛杉磯華文作家協會與加州河濱分會社區多個社團,共同舉辦獨樹一幟的大型文學活動,邀請我演講。結果原本分開有多年裂痕的本地北美作協分會,美國洛杉磯華文作家協會、北美南加州華人寫作協會等都有親近的文友,消融罅隙來聽講,還請重磅文友致詞贊評鼓勵。 講畢餐敘後,擔心他夜馳勞累,我並未多作停留,遂接受另會廖茂俊會長熱忱的車乘趕赴機場,與他及諸位溫暖地告別,我即踏上東返之程。 他三兄弟皆寫作,尤其大哥少年就寫,幾十年不中斷,從早期《洛城停、聽、看》生活小品,台北躍昇及北京友誼出版,常出新書,最後2024初春二月中發表了新作《墨濃情緣深》同《女作家的風采》《菁英的俊美》《男作家的魅力》等作收錄他為我等文友所傾注的愛護,烘托出各人包含拙作的文學創作深厚底蘊。 熟知的大哥平之、二哥勻之兄常親述,周府原籍湖北沔陽-現稱仙桃,旁有天門,是地表最接近天堂的地方!平之生於1934年浙江臨海縣海門。幼年適逢日軍侵華,輾轉浙西、皖南、贛東、閩北山區躲避日機之轟炸,迄勝利。後由武夷山,由母胡振坤率返家鄉,旋又因內戰,1948年隨轉戰軍伍之父周力行將軍赴台,就讀師大附中。 1952年高二投筆從戎,空官1956畢業,又入軍官外語學校英語系日語系、三軍大學空軍學院、美國空軍語言學校及空軍戰術學院武器管制系及電子作戰系深造。任飛行官、分隊長、中隊長、教官、情報參謀官、外事連絡官、禮賓官、侍從室主任等職,1978年上校階退役轉民航界,任遠東航空公司業務副主任。 再從諳熟的環境根連株拔,1982年移植加州洛杉磯,夫妻能屈能伸,赴美拼搏任職於大西洋富田太陽能公司ARCO Solar,二十年榮退。大嫂亦任職電子公司二十一年榮退,雖自喟工作不是稱心如意,但謹記先來者所說,放下身段自我安慰甘之如飴,舉重若輕將文化震撼寫成《美國停•聽•看》《美國生活幽、悠、憂》《美國居,大不易》多本適應佳作。獨生千金珍妮加大習電腦畢業,服務華特迪士尼公司,派駐上海,並創立多所兒童英語學校。 勻之兄1937生於武漢,曾分別上台北國語實小,成功中學和屏東中學﹐再考進軍校政戰學院新聞系,後半工半讀獲紐約市立大學皇后學院政治學碩士。勻之兄於1967年考入新聞界龍頭中央社,拘謹審慎不攀援總編輯沈宗琳伯伯的早年關係,但以實力受馬星野社長贊不絕口,日夜力頂壓力編採閱讀寫稿,皆名列前茅。從事新聞並任名報刊主編卅餘年,1974年兩年派在台協建非洲賴比瑞亞Liberia糖廠,任英文秘書﹐兼中央社記者。眼見國人艱苦地在叢林開闢﹐東西及兩岸皆拼爭在非之影響,從政變殺戮饑饉的國度工作返來,面色憔悴,形容枯槁又乾又黑,妻兒幾乎不敢相認。筆名周友漁、周品合。1982年移居紐約任職世界日報編譯主任、後紐約明報採訪主任,在他任高端多元紐約世界週刊主編時,與我等見證創華文作協總會即報導。 勻之兄著《水族館內幕》中譯蘇聯軍事情報局GRU情報員自傳,蘇沃羅夫原著《水族館》,因為裡面養的全是「吃人魚」,在台情報知識出版社一出,極受歡迎,成爲安全單位課外教材。再出《美國透視》以華人視角觀察社會政治,作品皆紙貴售罄。再2007出版《記者生涯雜憶》描繪幾十年見聞。他曾獲華文著述獎新聞寫作報導類首獎等。 曾任世華北美華文作協總會秘書長的勻之兄,1994年底蒙眾望主辦第二屆學術研討會,他與台北符兆祥秘書長請我邀約主持摯友耶魯孫康宜系主任演講,同夏志清教授主持普大周質平教授演講之盛會。他1996年赴港任亞洲新聞社總編輯﹐兼任珠海大學新聞英語講師,足跡遍及亞歐非南美。榮退返美繼續寫作並任紐約作協會長多年。育有兩位公子立功、立仁。2016年初秋,感念創歐洲作協後喬遷紐約的趙淑俠姐,與勻之會長同邀,在紐約法拉盛圖書館舉辦我新書演講會。 哈金﹑譚恩美的作品風行美國甚至全球﹐受廣泛的矚目後﹐世華秘書長符兆祥認為﹐不論以何種文字創作﹐凡以中華文化為背景內容的作品﹐都可歸屬於華文文學的範疇。1995年北美勻之秘書長,受委託邀約陪同林英敏教授﹑黎錦揚﹑湯亭亭﹑李宗仁孫女李雷詩﹑劉愛美-祖父曾隨國父革命四分之一華裔﹐和年輕的楊萱赴台參訪﹐使親身體驗社會的文學氛圍和文化生活。除了黎老外﹐其他完全不懂中文。 在台一星期餘﹐和黃石城總會長交換意見﹐與齊邦媛﹑王藍﹑蔡文甫﹑隱地﹑瘂弦﹑初安民﹑朱秀娟﹑曹又芳等前輩舉行座談﹐拜會文建會﹐參觀聯合報中文報紙的編排和復興劇校表演孫悟空大鬧天宮﹐台北重慶南路逛櫛比鱗次的中文書店﹐到萬華龍山寺。發現百分之百的華人社會﹐和美國華社﹐許多不同﹐的確不虛此行。他們也引起台灣文壇和媒體廣泛注意。加重感情跨越鴻溝深得王鼎鈞鼎公稱譽。 華裔作家英文作品在美嶄露頭角,廣受歡迎。有躋身暢銷書排行榜;成為各讀書俱樂部推荐;有改編舞台劇、電影;或被學校列為讀物。雙重涵養寫異文化得利的華裔作家在美環境中是少數,還少數中的少數,作品進入主流社會,有利也更多艱苦。向來留心美華文學史,勻之兄所作的研究,正是我熱切重視而無餘力探索之領域,恰可拾級而上。 英文華裔作家,為數不少。以《女鬥士》花木蘭故事等成名,被美空軍官校為鼓勵從軍,列為教材的湯亭亭就說:多元文化的淘染,作品內容更絢麗和具有吸引力。譚恩美寫《喜福會》《灶神娘子》《月娘》,都從母親聽來,和白人丈夫交往時,就因她華裔,受過對方家人反對。因華人血緣,在成長的過程,萌發族裔意識認同:是美裔也是華人。美華作家不通中文,或多或少受中華文化影響,從父母了解先祖歷史。血緣無可選擇認同,更重要是文化認同血。 李健孫寫《中國小子》進西點軍校;紐約時報記者普立茲獎得主伍潔芳,進康乃爾大學中文班,均咀嚼中華文化吸收。 趙健秀Frank Chin除寫小說外,紐約上演劇本。1973 年,與菲律賓裔劇作家埃斯庫塔 Melvyn Escueta 領先創亞裔美國劇院公司。除在1958年首演改編黎錦揚的《花鼓歌》外,趙獲獎劇作《雞舍華人》亦是舞台上演的亞裔作品之先驅。他多次獲得美國圖書獎:1974年《龍年》因拍成電影觸電而紅,再次在1989年小說獲獎《太平洋中國人和弗里斯科鐵路公司》,第三次2000年獲終身成就獎。長篇小說《大兒子的自白》寫於上世紀70年代初,但四十年後2015年才由專門亞裔美國文學的研究學者卡爾文·麥克米林出版。我師友吳冰、饒芃子、李有成、單德興、尹曉煌、徐穎果教授等都有研究。 在戲劇方面,黃哲倫得過東尼獎,黃亮榮的表演出色。任教紐約大學的崔明慧主任曾執導紀錄片《誰殺了陳果仁》等更是不遺餘力的以電影表達亞裔的心聲。任璧蓮哈佛畢業,得過紐約時報年度圖書獎等寫《典型美國人》、續集《在希望之鄉的蒙娜》《俏太太》;雷祖威寫《愛的痛苦》;方振豪《米房》,他還是《滾石雜誌》的元老編輯和記者、有名的播唱碟師D.J.;女作家潘翎《黃帝子孫-華人移民史》蒐集到1880年代的照片。包柏漪寫《春月》等。閔安琪《紅杜鵑》是代表作。鄭念《上海生與死》,也引起注意。 在雜誌界專業人士如伍菲比、黃建業…放棄高薪,在紐約辦《A雜誌》《亞裔美國人雜誌》Hyphen,楊致和Jeff還製作首個美國亞裔電視節目《Stir》,華府的科學《美華論壇》季刊皆盡力向主流社會發聲亞裔的正面真形象。肯定早期貢獻,改變對華裔的刻板印象。美華博物館(MOCA)展出「雜誌熱:X世代亞裔美國人期刊」等。 勻之兄倡議,在目光集中少數已成名的美華作家,也不要忘了還有我等一批用心良苦,默默的耕耘中華文化。極早成名百歲的黎錦揚先生,到老一直在推動,鼓勵作品夠水準的年輕華裔,並設法出版演出他們作品。能在作協成立三十餘年的歷史中,邀請傑出華裔作家訪台,尤其具有深意! 堅守原則的勻之兄,落筆暨選稿公道,透視社會批判,寫可敬的對手互相尊重競爭格調。還寫:秋色漫溢,楓紅橙黃,可美得讓人忽略,原為氣候而變,本湊集了難以計數帶病的楓葉,病變也能是美,何不多份寬容,忘記旁人的弊端,世界就多份美麗!猶記他特意親身體驗香港回歸,感慨万端,體驗港人均所得高於兩岸,衛生擁擠的小島有條不紊的交通。在他的一生中,香港是最難忘懷的地方:維多利亞港的夜景,西貢海堤風情,時代廣場電影院,並有他所住的藍田,都永遠留在他腦海;還認同香港遇到的人,更豐富了他的生命。 三哥明之館長,研究專長思想史,曾書寫胡適等,演講同他有過康奈爾及華盛頓大學經歷的蕭公權院士等。首遇他1998春來哈佛演講,後在千禧初秋李又寧教授召開的《華族對美國的貢獻》紐約大會各自演講再度歡敘,他的心路歷程。多少與我相合:其幾部大作《胡適與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選擇》雷頤中譯2005年由獲獎的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等作,亦同勻之兄作品般深得我心。 他分析胡適在新舊交替與中西激盪中, 傳統價值系統文化本質起變化,所生痛苦掙扎和無所適從的疏離感。對傅斯年、徐志摩、丁玲等知識分子面對現實進退失據、辭受兩難的處境,對傳統,愛之痛苦破之更痛,複雜心理掙扎,無所適從的疏離感,對家國深刻思考,婚姻和愛情態度,從思想心靈史角度細致入微分析透視。 社科院近史研究所雷頤,將他英文大作中譯才與中土史學界見面。主旨非胡適全傳。以複雜生命采主題性分析,全傳牽涉層面廣所需篇幅怕過。取捨價值取向和前途選擇,在在都遭極大困擾。 胡適受新教育,十九歲游學美國浸淫之深久,在思想領域人物中,少有出其右,標准強大先進的對比。傳統價值觀,在意識里,情感自然影響深厚,實際傳統和現代社會政治理想,使胡感到虛弱,不願與中土認同。 新舊中西交煎,個人行為思想選擇,不再可能截然明白。不全然捨棄沖突的舊成分,對固有政治深惡痛絕。嚴酷反映在對社會關切之深。說明思想和感受敏銳知識分子,常陷不可自拔的疏離感深淵。 綜觀胡一生無所適從。上海離開中國新公學的糜爛生活不檢點。舊仕途已絕、潛意識向往留美,苦讀英文。批美對華心懷不善。內心交戰彷徨。加倍習數學,到美專修農科,興趣卻只文史。科學在知識分子的心目,不只是學科,而是價值觀。胡適立志科學,有脫離價值世界的欲望。在康奈爾大學成基督徒即時反悔。批評基督教義和傳教士行徑,又承認其在中國現代化的貢獻。 婚姻是中西新舊沖突最突出之例證。於十三歲媒妁之言與江冬秀訂終身。又於氣氛之下開始自由戀愛。雖成婚以后力主離婚自由和婦女解放,半是不可告人傷心痛事中了悟和內心深處對傳統的抗議。信服大同主義,只問是非正義不受民族感情羈絆,另有其巧妙。在國際大同公理下為祖國辯護,自在如意。不為組黨,從政非心甘情願,和丑惡政治保持距離,與傳統一心入仕途之志趣互異。 文學革命,對舊文學價值觀批評,主張寫實,對文化社會惡習大力控訴。基本反傳統,心情複雜,對不同聽眾說不同的話。喜好古史,一面找現代化歷史進程,又在故紙堆里躲避現實暫時寄托興趣。終其一生,沒找到自在而滿意的角色。 明之兄並著《近代中國的文化危機︰清遺老的精神世界》2009春,山東大學出版。以革命沖擊催化新思想的梁濟、王國維、羅振玉、鄭孝胥等先鋒思想,再度肯定潛伏的忠和保守性格。探討今是昨非、對過去自我的否定文化和學術重建。 毋庸諱言,論眼下的史學巨變,經歷延續三十年之久,進入新世紀加速,同構成為社會巨變的一部分而顯得異常深刻。史學情勢失去方向度量變動的參照本身,茫茫大海中成一葉扁舟,不知該向何處?摸索和徘徊未來史學界的穩定方向。 急切地由擁抱現代化,西方雖未淡出,卷土重來的傳統、互為表里的國學隨之復興重光。知識界集體走向民國學術。學風又調整,回歸考據勢頭有所減弱,西方漢學又抬頭成顯學。 史家的天職需富有洞察力,穿透力和概括力的審視和掃描,清楚的懂巨變中的史學;記實錄要貼近時代,要同本土化與全球化交相輝映的學術現實共脈動;多容納對其歷史去向、反映特色角度各異的病情望聞問切診斷、與癥候分析;還要引領走出存續的迷茫,竭盡所能地尋找史學前行的新航向使命感。專深分析與批評體現之出版期刊顯得尤為重要。 明之館長1940年生,讀台北女師附小﹐鳳山誠正中學﹐東海大學﹐年幼就生離母親,衝擊最大的明之兄身體較弱,上大學後才離家。留美安娜堡密西根大學博士和博士後,曾有囘台任教的打算,久未入美國籍。1980年代入籍,始以第五優先手足名義為兄長辦理移民。他曾擔任普林斯頓大學葛斯德圖書館中文部主任等高管(正值孫康宜館長任內-在她轉耶魯教授前,之前胡適曾擔任過館長同職),明之兄又任康奈爾大學和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東亞館長兼東亞系教授,曾到青島等大學擔任客座。還差一點作了我哈佛的上司,他與哈佛東亞歷任館長及沿太平洋等位館長都對漢學功勳卓著。與他在哈佛見面前後,就有點健康問題。紐約及洛城再度東西聆聽他演講後久違,皆長我十歲以上的三傑兄長,大哥住加州北嶺後好萊塢山郊,而後小台北蒙城,除紐約勻之兄近些,天各一方,遠隔不易見,多以書信電郵傳真!除親切的大哥常於近百位微信、或賴Line、電郵群中見,分享感情創作,猶似日日相見歡! 勻之兄說康奈爾是美國最美麗的校園之一,待過幾年的我同感康大有深澗飛瀑美如仙境﹐明之館長非常喜歡,但校址綺色佳出入不便﹐尤其飛亞洲,都得先到大城轉機,那些年明之兄經常兩岸講學和任教﹐西雅圖方便多,且氣候也適合他身體狀況。其中除千金崇德在佛州工作之年,多住西雅圖郊區兩百哩。他三兄弟因明之兄糖尿病併發症病況,在最後的初夏,大哥闔家與勻之兄各由遠地飛去共敘於西雅圖之郊,與明之訣別!明之館長2024年六月底竟先辭世,享壽八十四!益顯三位幼年或少年與母親生離死別之重大影響。 大哥歷經三十年飛行生涯的大風大浪,眼見同僚生死奮戰,沒有什麼看不開,甚至一邊洗腎,做著手術…依然文舞雙全,竟在舞星舞廳槍擊中,以豪杰果斷化險為夷,兄嫂高年在盡心孝順女兒周珍妮的計劃中,仍常有闔府三人或多位小輩相伴的寰宇遊蹤,大哥寫出《地中海上的探戈》《紅色科羅拉多河》等書。最終時刻還邀請朋友同去排好2024年十一月底出發,去搭墨西哥公主號,不意摯友衷誠再三祈福的大哥還是先走了,傷懷之妻女好友還是成行,決定在遊輪上追思敬念! 大哥翱翔過的天空太藍,彷彿碧落黃泉什麼也沒發生,難以置信,同在文思天地,做過幾十年熱氣騰騰心血奉獻,知識界肅然欽仰追慕,勤寫生命之周府三傑,兩位竟已無法繼續相見,勻之兄獨留!雖說早已把必經的生死看淡,我總感嘆說自己孤單的人依然很多,勻之兄反而豁達安慰好友:發生的事無法改變﹐但現在和未來﹐可掌握在自己手中。好在我們兄弟不但都有寫作這個心靈的寄托﹐而且還因此得到恁多好友的關懷和扶持﹐更深切體會到﹐上天對他兄弟,人生每一階段所作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讓他現在有個平靜的心態﹐過著隨遇而安的餘年,真值得告慰和感激! 勻之兄主編多年,曾論韓非子:下君盡己之能,中君盡人之力,上君盡人之智。自謙盡己,感謝師友,他常鼓勵我們知音朋友,都能發揮自己最大之智慧!也祝願八十七高齡的勻之兄寫作之火,越發熾熱!
周愚 周勻之 周明之一門三傑2014感恩節時分 周愚 周勻之兩位兄長休士頓 周愚 張天心 蕭逸 王鼎鈞 周勻之 劉毓玲 張鳳 馬克任 簡宛 石麗東 NY 1994 周愚 彭南林 主辦 張鳳洛城演講會2016秋 周愚 彭南林 主辦 張鳳洛城演講會2016秋 周愚 戎裝 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周愚軍便服
(刪節於哈佛- 原長文刊發於台北《傳記文學》2025年6月號7月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