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屆國際英文短篇小說大會(莫非)

報導文學
第12屆國際英文短篇小說大會                 莫非
 
 

 

莫非與主辦人 Dr. Maurice Lee 攝於克林頓總統圖書館前

透過台灣作家章緣的引薦,受邀參加六月底在阿肯色州北小岩城(North Little Rock) 舉辦的第十二屆國際英文短篇小說大會。主辦人李摩瑞斯(Maurice Lee)教授在邀請電郵中說,我是代表北美華人女作家團體。但知自己的斤兩,只不過就北美地利之便與對文學的熱愛,忝陪後座。

赴會後的感覺整體來說,就是文化和文人的「連結」。這次的主題也設為:短篇小說傳統:通向現代和未來的橋。對主題闡釋經我翻譯如下:

每個城鎮裡,只要有一條河就有一道橋。北小岩城就有六座橋。搭橋一向是文明舉動,是人類需要從一個問題、一個盼望或一個慾望的一頭,抵達另一頭的表現。故事,也是從此岸到彼岸的橋樑。無論是高空飛過或低空掠過,都有女詩人伊莉莎伯、伯朗寧(Elizabeth Browning)所說的「必要性」。它們可以幫助我們從過去跨越到現在,從無知到有經歷,或反之,從知識走向神秘。上一屆大會的主題是「邊界」,使得這次強調「橋」的主題也有點不可避免,至少迫切,在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的時候。

用「橋」的觀點來想故事,會帶我們思考形式的基本特色(文體理論想要發掘的),以及其滑溜的善變性(文化歷史學者想要追蹤的)。故事是如何從一世紀走到下一世紀?從一種語言到另外一種語言?從一種世界觀到另外一種世界觀?浪漫主義又如何進入寫實主義?現代主義進入後現代主義?是什麼讓一個故事不停地流傳?一個作者又如何化思考為文字,從雜誌轉化成書,從早期走到晚期階段?一個故事停在半空又是怎麼回事?

讓人不意外地,學者們會強調橋弧的兩端--開始和結束--以及支撐中間的想像網絡和結構設計。但各類研究橋墩設向何處、傳遞了什麼價值觀、誰在收取路費、至終,橋又服事了誰,也很重要。這類和無數相關的問題,都可開放討論。短篇小說是跨越深淵的鋼索,故事可以挑戰地心引力。受邀作家教我們如何作到,思考其中的意義,並讓我們讚賞他們的表現。無論什麼途徑帶領你來到阿肯色州,在我們探索短篇小說世界的時候,盼望你能加入我們一起跨越多道橋樑,不論真實或想像。

建立在這樣的主題,大會開出的「菜單」有:英語語系非洲裔當代短篇小說、經典英美小說作者作品、美裔葡萄牙短篇小說、亞裔英文小說、多媒體多文體小說、文化限制與自由喪失中的寫作(探討哈金等小說作家)、極短篇小說、文化神話中的政治、印度中國短篇小說、後現代實驗小說、美國南方短篇小說、加勒比海文學、大陸短篇小說、愛爾蘭短篇小說等。每個主題下都有三到四篇的論文簡介。

另外,還有來自荷蘭、義大利、加拿大、葡萄牙、愛爾蘭、蓋亞納、西班牙、大陸、台灣、北美、南非、印度、新加坡、香港、牙買加、澳大利亞、埃及等四十多位作家在大會中朗讀作品。大會的時間安排,是兩個到三個座談會和三個作品朗讀會同時進行,因此必須有所取捨。好像吃美食並列的盛宴,只能就自己胃納大小來選擇進食。

如此多種族文化的文學作品陳列討論,大大開了我在國外多年的眼界。來到此,才對比出我對其他文化作品的無知與忽視。而且我雖屬台灣作家,但多年涉獵美國或歐洲文學,多少帶點主流西方的觀點,在後現代裡是屬於對「霸權」主流關注,對這些東方或第三世界的文學則欠一份凝視。不同文化作品的英譯,很明顯地在此成為一道橋樑,串起不同語裔的彼此閱讀。

大會之所以會在阿肯色州小岩城舉辦,是因為主辦人李摩瑞斯(Maurice Lee)教授就在中阿肯色州大學教書。在聯繫台灣等在內的幾個國家舉辦流產後,就退回他的大本營來運作,這樣人力物力兼具備,且小城為了爭取國際知名度不虞餘力,幾乎每天晚上都由不同單位設宴款待。最熱情的當屬克林頓總統圖書館,在那座像小型博物館的建築裡,看到白宮辦公室複製(沒有想像的大), 還有總統座車展覽,以及克林頓總統夫婦從年輕從政的歷史照片一路展覽至今。從政時所收到的各類國家贈品,因怕有受賄嫌疑,照美國法律全部歸公屬於人民,也設櫥窗展覽窗展覽出來。

那晚宴會有小岩城、北小岩城(這是兩個城市)的市長分別致詞歡迎。他們說和克林頓總統從年輕時就是朋友,因此知道他們夫婦很多故事,如果我們需要故事材料,他們可以慷慨供應。接著就放一段錄影,居然是克林頓總統本人對我們這群作家表示歡迎,並以「要我們為他留幾個好故事」結束,太給作家面子了。大陸女作家方方說:「這克林頓還挺巴家(就事顧家的意思,克林頓的政治生涯是在阿肯色州起家)」 。       

這次參加會議,深深感到語言的限制。雖然來美快30年,也參加了許多英語大會,卻沒有如此專業精湛的文學語言。真是隔行如隔山,和過去所參加的大會相比,這次會議最大不同在強調交流,而非教導。因此邀請來的作家或學者,都以「宣讀」或「朗誦」方式來呈現議題或作品。沒有太多解釋,也沒有太多互動,如果所討論的作家是我尚未讀過作品的,吸收起來就大打折扣。

莫非在現場朗讀自己的短篇小說英譯 <叩應>

朗讀也對我是一個新鮮的經驗。過去只聽過詩的朗讀,短,又有聲韻,朗朗有聲,讓我發現詩的可親近,即使是英文。因此為我開了進入英文詩的一道大門。但是朗讀文學論文,每位學者又會創新一些解讀作品的名詞或觀念,就很得集中注意力來聆聽了。若是聽到一些精練又美麗的句子,就好比發現一翩飛的蝴蝶由眼前經過,驚鴻一瞥就消失不見,惋惜。

小說朗讀也是。初始還在猶疑自己要選哪篇小說來朗讀?是否有訣竅?是否要選特別有情節的容易讓人跟得上?唸時是否要像戲劇有抑揚頓挫來幫助讀者進入故事?….. 我選的是曾得宗教文學獎的短篇小說「叩應」英譯,瞎摸索一些後上場,只要求盡量唸得清楚有聲調。感覺上和聽眾是建立了點連結,因為他們像聽演講一樣有笑、有反應。然而,後來觀摩其他作家,發現單調無表情的閱讀也是一種方式,這樣可以讓自己個人完全不打斷文字所鋪陳傳遞出來的想像空間。其實話說回來,文字才是整場閱讀的重點,讀和聽的人都是文人,都對文字有深深的熱愛,會受文字感染被帶進入一個世界,在此,文字才是橋樑,不是所閱讀的人。即便如此,極短篇小說閱讀,四位小說作者從900字到250字的長度,都不約而同地採取戲劇化閱讀,效果也特別好。因此,也可說各人憑自己風格來表現。

與台灣作家合影 (自右至左) 前排: 郝譽翔,蔡素芬,賴香吟, 後排: 莫非, 伊格言,張系國

這次參加也特別感覺自己像座「橋」。大陸作家裡方方因為多年前在海外華人女作家大會裡見過,因此有機會和他們一起吃飯交流,認識了茅盾文學獎評審任芙康和作家趙玫夫婦。台灣作家郝譽翔、蔡素芬、賴香吟、伊格言、張系國雖都未見過,但因為旅館沒有什麼好吃的,不得不冒著中暑,和幾位台灣作家走路出去覓食,經歷了攝氏四十多度的熱浪。幾天如此同進同出,也混熟了。張系國教授且像導遊般,在唯一沒有節目的晚上,打聽了鎮上有名的海鮮餐廳「飛魚」,舉帽佯作領隊帶著我們一路殺過去,果然烤魚蒸蝦都很鮮美。

在中阿肯色州大學晚宴那天,因為協調不周,當地華人文學教授帶我們幾位台灣作家逛校園時,被校車給放了鴿子。晚上九點我們落難在空無一人的學生中心,靠著新到手的Iphone, 和旅館、校車聯繫…終於在十點多把我們幾個作家搞上了車。因為酷暑,大家上了車就奄奄一息了。

在文學中,這次大會也真正達到了橋樑位置,因為台灣、大陸和美國文學,我都關注多年。因此特別感覺第一次,把自己生命中幾個關注地理位置的文學給連結起來了。然而大會主題:短篇小說傳統:通向現代和未來的橋,老實說卻只通向當代世界短篇小說的涉獵,對未來的探索較缺,也許會是下一屆國際短篇小說大會的主題?

 

Leave a Reply

  

  

  

You can use these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Current month ye@r 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