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與溝通 – 瘂弦《記哈客詩想》

書評書介
創作與溝通 - 瘂弦《記哈客詩想》                  韓秀
 
 

    在一個寒冷的日子裡,幾位熱愛文學創作的朋友聚在一道,天南地北地聊著,話題忽然在創作與溝通的問題上停住了腳。寫作是一件各自為戰的事情,畢竟不是每一位寫手都能夠在一邊書寫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與文學編輯通消息,甚至從編者那裡獲得鼓舞與鞭策。我的手裡捧著一杯熱茶,茶是滾燙的,思緒也是滾燙的,連眼圈都有些紅了。自覺非常的幸運,剛剛起步,遇到的老編竟然是台北的副刊王瘂弦先生。瘂公是著名的詩人,四十年裡在編輯臺上培養出無數的寫作人。二十多年前,我寫一本東西寫到肝腸寸斷,精疲力竭,不知今生今世能否寫完,寫信到台北。瘂公的來信像電報一樣短,又像進軍的號角一樣嘹喨,「把她完成!」我把這一封信貼在書桌前,每天鼓足勇氣刻字不止。終於,將稿紙裝在匣中寄往台北。瘂公在一個颳大風的日子,把這些寫滿了字,被淚痕沾濕變得皺巴巴的紙張帶到了編輯部。二十多年過去了,我仍然有著幾位不通伊媚兒只通書信的師長與朋友,瘂公是其中的一位。從他那裡得到的愛護與鼓勵也從來沒有間斷過。

    我從書包裡拿出一本書,朋友們愣在那裡,甚麼是「記哈客」?如果沒有讀這本書,我也絕對想不到記哈客是一種樹,生長在台灣花蓮東華大學的附近。從編輯臺退休之後,瘂公曾經在東華大學擔任駐校作家一年,教課之餘,端著酒盅,坐在記哈客樹下浮想聯翩。詩人陳義芝便在聯合報副刊為瘂公設計了這樣一個【記哈客詩想】的專欄。專欄果真是親切而必要的,瘂公重新回到創作的崗位。編者吳婉茹耐心催稿,於是,「逼稿成書」,我們的手裡便有了這樣的一集美文。

    對於每一位華文讀者而言,這本書絕對好看,瘂公駕馭文字的能力非常人可比,上下古今的文壇佚事到了他的筆下,無不虎虎有生氣。再者說,何為品味,何為優雅,何為瀟灑,這本詩想便是最為精采的詮釋。

    對於熱愛文學創作的人們來說,詩想不但是詩人的美學經驗與觀念,更是一位熱情編者的肺腑之言。字字句句無不在告訴我們創作與溝通的方方面面點點滴滴。朋友們聚精會神,我便跟大家說,各位在書寫中的疑惑、焦慮、手足無措,在這本詩想中都可以獲得清晰的解答。各位想知道一位卓越的編者是怎樣評介文學作品怎樣看待握管人的嗎?答案就在這本書裡。

    對於人們討論得沸沸揚揚的「寫甚麼」與「怎麼寫」孰輕孰重的問題,雖然大家已經知道形式與技巧絕對重要,但是「文以載道」畢竟深入骨髓,決難割捨。瘂公引用詩人白荻的話,「藝術的偉大是因為技巧的偉大」來說明形式的魅力。更進一步解釋,「形式與內容,是器皿與液體,外殼與內核的關係。而形式是最易磨損的,失去了形式,任你多麼博大的內容也等於子虛烏有。」更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們,「文學除了文學本身的判斷沒有第二個判斷。」那是在為「從形式出發,五花八門,異彩紛爭,看似烏合之眾、一盤散沙的自由寫作」鳴鑼開道了。讀到這樣旗幟鮮明的書寫,我總會覺得,在文學創作的荊棘路上,瘂公是一位真正奮不顧身的戰士。而「自由寫作」正是文學誕生的首要條件,無論東方還是西方,無論使用何種語言。

    瘂公自己對形式與技巧的要求更是自然而然的,沒有半點的猶疑與徬徨,整個詩想便是一次具體的實踐。何謂詩人?人們常說詩人就是那不斷戀愛的人,只是詩人熱戀的對象不止是俊男美女,可能他們擁抱的只是一座鐘樓、一隻雲雀、一個橋墩、某一天的落日,或者一串紅玉米。瘂公卻說,詩人是「天上的雲、園中的樹、遠處的山色、屋角的蟲鳴」,非關國計民生。但是,如果世界沒有了詩歌,這個世界還能夠居住嗎?這也就是為甚麼,無論世事怎樣地千變萬化,無論人們怎樣地為文學憂心,感覺著科技的無限蓬勃將會令文學窒息。詩歌與文學就像野火燎原之後從那焦黑之中蔓延開來的叢叢藜蘆一般奼紫嫣紅起來。

    話是不錯,文學是不死的,有人存在,就有歌聲,就有詩,就有故事,就有文學。而且,詩歌是本來就在那裡的啊,詩人要做的,只是去發現她啊!但是,但是,要「發現詩歌」憑藉的卻不是靈感、不是運氣,甚至,也不是思想。詩歌的珠玉是一個一個的詞。「詩是被咬嚼出來的」,瘂公一再跟大家說。散文亦然,我們舉一反三。

    素材遍地都是,文學卻是辛勤勞作的結晶。

    然而,世界上還有著許多的怪手,許多的黑影憧憧,許多刻意的湮滅。

    今天,生活在華語世界的人們,閱讀華語詩歌的人們,有多少人知道李金髮這位詩人,有多少人會去關心他的生活,有多少人會到處打聽他的下落,會寫信寄往一個萬里之外可能完全不可靠的住址,去尋找這位被某種力量刻意遺忘掉的詩人,一位寫出「險怪」詩句的歌手?

    瘂公,這位詩人,這位文學的編者與評論者,就做了這樣的事。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不但排除萬難找到了晚年的李金髮,而且說服他接受書面的訪談。這個訪談的全部內容也收錄在這本詩想之中。這樣的文字讓我們看到了一種格外深厚的關懷,不僅是針對詩歌,不僅是針對文學與歷史,更是針對人們常常視而不見的人間世。瘂公在一九七六年冬甚至奔到美國新澤西去看望李金髮,卻緣慳一面。無論如何,我們對中國現代詩壇的這一位詩人,將不再陌生,因為瘂公為我們搭起的這一座橋樑。

    「要相信編者。」一位資深老編朋友跟我們大家說,因為編者正是那溝通的橋樑,在作者與讀者之間,在文學與世界之間,甚至,在握管人與其創作之間。(2011年3月號 《漢新月刊》,收錄於臺灣商務印書館《永遠的情人—–46篇藏書札記》)

 《記哈客詩想》:    作者:瘂弦        出版者:台北洪範書店     

 

Leave a Reply

  

  

  

You can use these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Current month ye@r 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