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會動態
|
||||||||||||||||||||||||||
華府作家協會簡介 1991年8月 籌建 「 北美華文作家協會美京分會」
1994年9月 「美京作協」成立 1996年9月 發行第一本年刊《遊子女心》,收錄陳香梅、林太乙、高克毅等28位會員的文章,一年一刊,自此成為「華府作協」優良傳統之一 1997年 年刊改菊8開本發行1998年 「北美作家協會華府分會」名稱確立,秉持「增進文友聯繫、交換寫作經驗、促進文化交流、掘植青年作家、共同提高華文文學創作水準」的宗旨,並首次舉辦文學活動。同年,「寫作組」成立,為華府作協再締造又一個優良傳統 2000年 將「增進華文文學寫作者與愛好者之間的文誼」增設為社團宗旨,道出作者與讀者相濡以沫的精神;同時也將已經深具特色的年刊出版和寫作組定期活動寫入會章,並歡迎尚未投身寫作的文學愛好者加入作協、參加活動 2002年 年刊增加彩色頁 2010年 年刊改為兩年出版一次,每單數年出刊 2012年 寫作小組更名為寫作工坊 1991年8月,華府中華書畫家協會舉辦了有三十餘位藝術家參展的「中秋聯展」,聚會中,精于琴棋書畫的多棲作家張天心先生和杜鎮遠先生有了籌建「北美華文作家協會美京分會」的構想,期待成立一個聯誼性質的社團,為作家朋友們提供「以文會友」的機緣。此議得到了居住在大華府地區諸多文友的響應,也得到世界華文作家協會總會秘書長符兆祥先生的支持與推動。1994年「北美華文作協美京分會」成立,同年4月在台北,杜鎮遠先生從符秘書長手中拿到了世華章程,9月15日,張天心先生席設遠東飯店,邀請12位作家共同發起、成立美京作協。14日,台北來電,符兆祥先生再次強調「不涉及政治、宗教和種族」的原則,祝願華府作家繼紐約之後順利成立北美地區第二個分會。9月15日,分會成立的日子,撥冗出席的作家計張天心、杜鎮遠、程明琤、吳崇蘭、宋曉亮、周谷6位。作家們的創舉獲得新聞界友人的大力支持,自此奠定了分會與美國世界日報、華盛頓新聞報、華府郵報、今日世界電台等新聞機構長久友好的合作與互動關係。分會成立的日子即擬定了「增進文友聯繫、交換寫作經驗、促進文化交流、掘植青年作家、共同提高華文文學創作水準」的宗旨。華盛頓新聞報負責人更主動提供園地,慨然邀稿。大家也表達了期待日後可將已經刊出之稿件結集出書的願望,為兩年後誕生的作協年刊鋪路。張天心先生也期待華府的世界書局能開闢一角「華府作家作品之專櫃」,後來分會活動中不斷介紹會員出版成績,自1998年起更是積極參與一年一度的馬州蒙郡國際書展,都在分會成立之初就埋下了伏筆。這一天與會作家們公推張天心先生擔任首屆會長、杜鎮遠先生擔任秘書長,譚煥瑛女士負責財務,商定了會費、會期等等會務。同年11月18 日,首次活動,邀請當時擔任世華北美總會秘書長、北美世界日報週刊主編的周勻之先生演講,重申世華宗旨同時暢談文采藝術。華府郵報報導此一活動時首次使用「北美作家協會華府分會」字樣,自此「美京分會」、「華府分會」交相使用,或簡稱「華府作協」。從此以後,社團不斷壯大,會員迅速增加,外地作家學者文友常常來華府作協演講,7、8年來計有周勻之、吳玲瑤、羅蘭、吳靜吉 、劉長民、亮軒、琦君、鄭愁予、王冀、嚴歌苓、張純如、劉毓玲、平路、田新彬、蘇斐玫、朱天文、潘郁琦、姚嘉為、施建偉、章緣、古華、於梨華、巫寧坤、亞弦、金鐘等25位。許多文友路過華府也常常受到作協成員熱烈歡迎,來不及辦活動也一定要歡聚一番,如朱婉清、簡宛、梅新、黃碧端、羅青、沈謙、張鳳、林佛兒等。在這些精彩的活動中尤以《南京大屠殺》作者張純如1998年3月15日在北維州漢宮酒家的一場演講最為轟動。在當時華府作協副會長周邦貞主持下,超過550與會各界人士聆聽了張純如平實而誠懇的演說,表達出對歷史和苦難中國的關注,對作者還歷史以真面目的勇氣的全力支持。兩百本《南京大屠殺》英文本和中譯本也在瞬間售罄,氣氛極熱烈、感人。 出版年刊,堅持中文寫作在全體會員的努力和華府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華府作協第一本年刊以《游子女心》為題,於1996年秋天出版。其中收錄陳香梅、林太乙、高克毅等28位會員的文章,附有各位會員的照片和簡歷。在卷首〈緣起〉中,編者表示:隨著新生代的本土化,海外用中文寫作的青年朋友必將越來越少。因此,成立分會、出版文集意義重大。反映出作協文友在海外堅持中文寫作的複雜心境。在會務日益繁忙的1997年,作協幹事會增加至4人。會長張天心連選連任的同時,新聞工作者周邦貞被選為副會長,積極主動地推展會務,除了妥善安排大量活動之外,更致力於年刊的規範化。從這一年起,年刊以較大開本問世,封面以稿紙為背景,直書〈華府作協〉,一年又一年,雖至2011年改為兩年一刊,但至今從未間斷,成為華府作協的優良傳統之一。也是從1997年起,年刊中增列了會章、入會申請表,以及各種中文出版園地的相關資訊,以落實「就可能範圍提供引介新進寫作發表園地或出版管道」,為寫作人服務。周邦貞非常重視文風的純正、剛直。在1999年年刊編後語中,針對部份來稿「吹捧痕跡過於明顯,實在無益於本會刊水準和文人風骨」,特將前來華府作協演講的世界日報副刊主編田新彬等幾位編輯朋友談「正規大報用稿原則的經驗」於卷首一併刊出,「希望藉以提升寫作的概念和意義。」真正語重心長,令文友心生警惕。 為貫徹鼓舞海外華文寫作的宗旨,華府作協在1998年春成立了「寫作組」,提供文友磋創作經驗的平台,由資深會員龔則韞負責組織並擔任第一、第二及第五年召集人,另外兩年的召集人是蔡曉林和袁郁文。寫作組成立之初以小說創作為核心,由小組成員將自己正在書寫的作品提出,傾聽文友建議,丁中德、韓秀、吳崇蘭、鄭義、程明琤等都曾經在寫作組的活動中分享個人經驗與心得。之後,寫作組研討的文體越來越豐富,還包括了兒童文學創作。寫作組的活動平均每三個月舉辦一次,各界屆會長如張天心、韓秀、張郎郎等都積極參與,提供文友與會員切實的支援。2003年的寫作組召集人丁中德邀請到資深作家嚴友梅等文學大師共襄盛舉。寫作組的建立與堅持是華府作協特色,也成為優良傳統之一。 2000年夏天,江會長卸任,韓秀自歐洲返回華府不足一年,被大家推舉出來為會員們服務,在幹事們大力支持下,首先集思廣益將遵循了數年之久的會章作一番修訂:將「增進華文文學寫作者與愛好者之間的文誼」增設為社團宗旨,道出作者與讀者相濡以沫的精神;同時也將已經深具特色的年刊出版和寫作組定期活動寫入會章;為了珍惜極為稀薄的海外華文寫作資源,向文學愛好者敞開大門歡迎目前尚未投身寫作的朋友們加入作協、參加活動,尤其鼓勵他們參加作品分析,增加了寫作人與讀者之間的互動。新的章程一出,得到北美總會會長馬克任先生和各地文友的鼓勵。 2002年華府作協年刊更將會員近作書影和版權頁彩色精印刊出,在「鼓勵出版」方面邁出了切實的一步。名作家林太乙《蕭邦,你好》、黃娟《歷史的腳印》、吳崇蘭《戀之火》、鄭義《中國之毀滅》,科普作家李傑信《我們是火星人?》,童話作家丁中德《小靴皮皮》,傳記作家華文第《趙小蘭》,以及潛心古典文學研究的作家王乃驥先生之《金瓶梅與紅樓夢》等等華府作協會員近作都得到了很好的展示。除了各方作家到訪演講活動之外,作協開始深耕更具有學術性的文學作品賞析與研討,劉丹紅《情義無價》、冉亮《風聞有你,親眼見你》之後,更有於梨華《別西冷莊園》、高行健《靈山》、鄭義《神樹》、陳香梅《風雲際會·繼往開來》、韓秀《團扇》等作品都受到各方矚目。2002年夏天,韓秀卸任,由張郎郎接棒,社團活動更具學術性。孔憲鐸博士甫自香港科技大學校長位上退休,並以出版《我的科大十年》,返回華府,即以「人性與文化」為題,在華府作協暢談人生體驗,獲得熱烈反響。自哈佛進修歸來的作協資深會員林秀蘭在梁實秋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活動中,以「從『浪漫』到『理性』」為題,非常專業、深入淺出地暢談梁實秋先生的思想淵源與文學主張。2003年伊始,小說大家張恨水先生的女公子,華府作協會員張明明詳細介紹了台灣學者趙孝萱教授的近作《張恨水小說新論》,認為這本論著在張恨水小說的文學定位方面起到了「撥雲見日」的作用,在場「張迷」們無不動容。 寫作本身是艱苦的,海外華文寫作者生活在不同語言、文化的環境裡,遠離編者、讀者群,遠離名與利,謀生之餘奮筆疾書,所堅守的只是華文文學的理想。華府作協任重道遠,必然會繼往開來,以成為大華府地區華文寫作人精神家園為使命,持續不墜華文筆耕的孤寂之路,冀望為海外華文作家帶來相濡以沫雪中送炭的關懷與暖意。
|
||||||||||||||||||||||||||
|
感谢分享!超级赞!
I’d appreciate it if a carpool could be arranged, such as meeting at a mutually convenient Metro stop. I know there are 3 people from my area who would appreciate this convenience.
Thank you.
Beverly